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结合起来,办成一批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

济宁:重点大项目提升民生温度

2024-01-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 摄影:杨国庆
  济宁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步瑶 王琬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过去的一年,济宁市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无论是济宁大安机场建成通航、崇德大道(济宁主城区至曲阜快速路)主线通车,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正式挂牌,公共卫生“六大中心”高标准启用,抑或是托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示范城市的成色更足……一大批重点民生项目相继落成启用、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无不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幸福济宁的民生温度。
交通内畅外联
群众幸福感提升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过去一年,济宁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济宁都市区一体化建设、增强地方区位发展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路免费高速、车行畅通无阻,再也不用为跨城上下班发愁了!”每天早晨,家住济宁市区的市民陈晨从内环高架转上崇德大道一路直奔位于曲阜的工作单位,全程只用40多分钟,比过去快了半个多小时。“晚上多睡半个小时、路上又不用等红灯、还不耽误吃早饭,这条快速路的通车,让我们的幸福指数像车速一样节节攀升!”
  新年伊始,崇德大道(济宁主城区至曲阜快速路)主线正式通车,这不仅促成了主城区、济宁高新区、兖州区、曲阜市的“半小时”高效互通,方便了群众出行,更拉开了济宁都市区建设的“骨架”。崇德大道位于济宁都市区的东西发展轴上,将助推济宁都市区建设开始由“自发扩张、离散都市”向“空间凝聚、功能联动”转换。
  和内部“大动脉”相比,2023年12月28日,济宁大安机场的顺利转场投运则为济宁搭建起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空中桥梁”,大幅提升了济宁对外交流窗口形象。作为鲁西南地区最大的民用机场,大安机场本期工程按照2025年旅客吞吐量2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00吨目标设计。2023年,机场累计通航城市达到30个,初步形成了联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国内重点和热点城市的航线网络,为济宁经济“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极大便利。
  作为全省“四枢十二支”运输机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宁大安机场的建成必将进一步增强济宁区位发展优势,成为拉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助推器。
  2023年,济宁城市能级跨越提升,不仅崇德大道主线贯通、大安机场转场投运,而且济邹高速、济商高速、济广高速、济微高速北段快速推进,共青团路北延等骨干道路竣工通车,都市区建设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目前,高铁形成“十”字枢纽、高速纵横通达,济宁各县市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也日益完善,“高快一体、内畅外联”的城市骨干路网初步形成,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日臻完善,大大提升了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和出行效率,也将引领济宁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劲交通支撑和保障。
“六大中心”启用
居民家门口看名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卫生领域问题,济宁市聚力打造全省医疗高地,深入实施公共卫生跃升、医疗能力登峰、医疗招才聚智、中医振兴提质、深化医改突破和基层卫生攻坚等“六大工程”,高标准推进托育服务、医养结合等重点工作,医疗卫生硬件条件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医疗综合实力位居山东省“第一方阵”。
  前不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正式挂牌,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让本地群众就近享受国家级优质中医药服务。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所大型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疗水平长期在全国排名首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主要建设门诊楼、病房楼、制剂中心、科研教学楼、传染楼、国医堂等,规划床位1300张,配置国内顶端医疗设备,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健康、充满人文气息的诊疗环境。西苑医院专家团队将长驻济宁,建设心血管病、脑病、脾胃病、老年病、肾病、肺病等“六大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
  “项目致力于打造以国医大师、名中医、岐黄学者工作室集群为载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以中药制剂研发、中医药文创转化、中医药健康宣传为主体的高水准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全力打造立足鲁西南、辐射鲁苏豫皖的全国一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济宁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胡继民介绍。
  2020年初,济宁市委、市政府坚持高点定位、超前谋划,决定建设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重症医学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中医医疗中心、济宁健康护理学院和济医附院太白湖院区“六大中心”,设计床位5600张。“六大中心”的全部建成启用,助推了济宁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助力打造全省医疗高地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更好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无忧照护
惠及更多“一老一小”

  “一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前不久,在济宁高新区的国投森诺幼儿园托育班,两岁的乐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小朋友们做着手指游戏,玩得十分开心。“小区里的托育园真是帮了大忙了!”乐乐的妈妈张晓丽说,她和孩子爸爸经常出差,老人又都在外地,得亏小区里的幼儿园及时推出了托育班,他们才得以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轻松“带娃”。
  托育服务不仅关系着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国家民族的未来。济宁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托育发展专项政策,从扩大普惠托育供给、托育专业人才培养、托育服务内涵提升等多端发力,让优质的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同时,通过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动员多主体办托,推行国企办托、机关办托、医院办托、园区托育、社区托育、家庭托育等发展模式。
  济宁市从家长们的关切点出发、创新开拓出医育结合“新赛道”,市县妇幼保健机构带头领办、承办、协办托育机构,成立市、县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提升托育机构的照护能力。目前,济宁托位达到4万个,千人托位数4.78个,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建设目标,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入选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
  幼有所托的另一端是老有所养。聚焦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2023年,济宁市完善政策制度、推进设施建设、强化兜底保障,养老服务供给扩面、增量、提质,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市、县两级发布实施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分类落实28项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建立公办养老机构评估轮候、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委托代理服务等基本养老服务制度,重点关注孤寡、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济宁市加快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构建动力迸发的人才保障体系,培育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定。截至目前,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500处,配置床位6.7万张。推动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整体有效解决县域养老问题为目标,强化改革创新,打造县域养老服务高地。
暖心兜底
群众的日子更有保障

  过去的一年,济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一件件民生实事看得见摸得着,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暖暖的民生温度。
  “干了一个月,挣了9000多元!”前不久,做零工多年的邹城市民孙连贵接活接到了内蒙古,可观的收入让他心里十分满足。“从前在马路边蹲活,风吹日晒,活还接不上茬。自从有了这个零工小站,俺就不用东奔西跑地到处找活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过去一年,济宁市强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获评省促进就业先进地区。当地依托镇村公共场地、邮政(快递)网点以及各类合作社、经销点等资源,建设就业驿站、零工小站,引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经营主体参与,全市156个乡镇都有了家门口的“岗位集市”。济宁还成立了全省首家人力资源发展集团,开展“构建县乡村三级人力资源服务网络”试点,打造“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驿站+社区零工小站+村级劳务中介”服务模式。
  教育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性工程。济宁市在不断扩增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注重优质均衡发展。2023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所,新增学位4.9万个,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达到65%、93%。14个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资源配置7项指标全部达标,县域优质均衡已具备基础条件。开展“强校扩优”行动,以集团化、联盟化、结对帮扶等方式,实行名校建分校、强校带弱校,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共建、捆绑评价,努力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交通、卫生、就业、教育……民生这张网,在济宁越织越大、越织越密。2023年,济宁民生保障显著提升,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达到80.2%。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医保参保率分别保持在95%、97%以上,9类困难群众保障标准整体提高5%,累计建成“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195处、居全省首位。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24年,济宁将聚焦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发展优质均衡教育、全力建设全省医疗高地、持续擦亮托育品牌、提档升级养老事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络六大重点,加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在厚植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
  
  济宁大安机场正式开航投运   摄影:杨国庆
  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得到专业照护   摄影:杨国庆
  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   摄影:陈硕
  共青团路北延通车,市民直达济宁高铁北站 摄影:郭刚
  “创贷之家”帮创业者圆梦   摄影:杨国庆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和重症医学中心
  济宁内环高架与崇德大道杨柳互通立交   摄影:杨国庆
  □步瑶 王琬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过去的一年,济宁市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无论是济宁大安机场建成通航、崇德大道(济宁主城区至曲阜快速路)主线通车,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正式挂牌,公共卫生“六大中心”高标准启用,抑或是托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示范城市的成色更足……一大批重点民生项目相继落成启用、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无不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幸福济宁的民生温度。
交通内畅外联
群众幸福感提升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环节。过去一年,济宁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济宁都市区一体化建设、增强地方区位发展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路免费高速、车行畅通无阻,再也不用为跨城上下班发愁了!”每天早晨,家住济宁市区的市民陈晨从内环高架转上崇德大道一路直奔位于曲阜的工作单位,全程只用40多分钟,比过去快了半个多小时。“晚上多睡半个小时、路上又不用等红灯、还不耽误吃早饭,这条快速路的通车,让我们的幸福指数像车速一样节节攀升!”
  新年伊始,崇德大道(济宁主城区至曲阜快速路)主线正式通车,这不仅促成了主城区、济宁高新区、兖州区、曲阜市的“半小时”高效互通,方便了群众出行,更拉开了济宁都市区建设的“骨架”。崇德大道位于济宁都市区的东西发展轴上,将助推济宁都市区建设开始由“自发扩张、离散都市”向“空间凝聚、功能联动”转换。
  和内部“大动脉”相比,2023年12月28日,济宁大安机场的顺利转场投运则为济宁搭建起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空中桥梁”,大幅提升了济宁对外交流窗口形象。作为鲁西南地区最大的民用机场,大安机场本期工程按照2025年旅客吞吐量2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00吨目标设计。2023年,机场累计通航城市达到30个,初步形成了联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国内重点和热点城市的航线网络,为济宁经济“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极大便利。
  作为全省“四枢十二支”运输机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宁大安机场的建成必将进一步增强济宁区位发展优势,成为拉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助推器。
  2023年,济宁城市能级跨越提升,不仅崇德大道主线贯通、大安机场转场投运,而且济邹高速、济商高速、济广高速、济微高速北段快速推进,共青团路北延等骨干道路竣工通车,都市区建设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目前,高铁形成“十”字枢纽、高速纵横通达,济宁各县市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也日益完善,“高快一体、内畅外联”的城市骨干路网初步形成,都市区“半小时”交通圈日臻完善,大大提升了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和出行效率,也将引领济宁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劲交通支撑和保障。
“六大中心”启用
居民家门口看名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聚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卫生领域问题,济宁市聚力打造全省医疗高地,深入实施公共卫生跃升、医疗能力登峰、医疗招才聚智、中医振兴提质、深化医改突破和基层卫生攻坚等“六大工程”,高标准推进托育服务、医养结合等重点工作,医疗卫生硬件条件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医疗综合实力位居山东省“第一方阵”。
  前不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正式挂牌,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让本地群众就近享受国家级优质中医药服务。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所大型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疗水平长期在全国排名首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主要建设门诊楼、病房楼、制剂中心、科研教学楼、传染楼、国医堂等,规划床位1300张,配置国内顶端医疗设备,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健康、充满人文气息的诊疗环境。西苑医院专家团队将长驻济宁,建设心血管病、脑病、脾胃病、老年病、肾病、肺病等“六大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
  “项目致力于打造以国医大师、名中医、岐黄学者工作室集群为载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以中药制剂研发、中医药文创转化、中医药健康宣传为主体的高水准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全力打造立足鲁西南、辐射鲁苏豫皖的全国一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济宁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胡继民介绍。
  2020年初,济宁市委、市政府坚持高点定位、超前谋划,决定建设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重症医学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中医医疗中心、济宁健康护理学院和济医附院太白湖院区“六大中心”,设计床位5600张。“六大中心”的全部建成启用,助推了济宁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助力打造全省医疗高地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更好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无忧照护
惠及更多“一老一小”

  “一只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前不久,在济宁高新区的国投森诺幼儿园托育班,两岁的乐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小朋友们做着手指游戏,玩得十分开心。“小区里的托育园真是帮了大忙了!”乐乐的妈妈张晓丽说,她和孩子爸爸经常出差,老人又都在外地,得亏小区里的幼儿园及时推出了托育班,他们才得以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轻松“带娃”。
  托育服务不仅关系着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国家民族的未来。济宁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托育发展专项政策,从扩大普惠托育供给、托育专业人才培养、托育服务内涵提升等多端发力,让优质的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同时,通过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动员多主体办托,推行国企办托、机关办托、医院办托、园区托育、社区托育、家庭托育等发展模式。
  济宁市从家长们的关切点出发、创新开拓出医育结合“新赛道”,市县妇幼保健机构带头领办、承办、协办托育机构,成立市、县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提升托育机构的照护能力。目前,济宁托位达到4万个,千人托位数4.78个,提前完成国家“十四五”建设目标,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入选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
  幼有所托的另一端是老有所养。聚焦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2023年,济宁市完善政策制度、推进设施建设、强化兜底保障,养老服务供给扩面、增量、提质,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市、县两级发布实施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分类落实28项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建立公办养老机构评估轮候、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委托代理服务等基本养老服务制度,重点关注孤寡、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济宁市加快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构建动力迸发的人才保障体系,培育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定。截至目前,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500处,配置床位6.7万张。推动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整体有效解决县域养老问题为目标,强化改革创新,打造县域养老服务高地。
暖心兜底
群众的日子更有保障

  过去的一年,济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一件件民生实事看得见摸得着,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暖暖的民生温度。
  “干了一个月,挣了9000多元!”前不久,做零工多年的邹城市民孙连贵接活接到了内蒙古,可观的收入让他心里十分满足。“从前在马路边蹲活,风吹日晒,活还接不上茬。自从有了这个零工小站,俺就不用东奔西跑地到处找活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过去一年,济宁市强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6.7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获评省促进就业先进地区。当地依托镇村公共场地、邮政(快递)网点以及各类合作社、经销点等资源,建设就业驿站、零工小站,引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经营主体参与,全市156个乡镇都有了家门口的“岗位集市”。济宁还成立了全省首家人力资源发展集团,开展“构建县乡村三级人力资源服务网络”试点,打造“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驿站+社区零工小站+村级劳务中介”服务模式。
  教育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性工程。济宁市在不断扩增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注重优质均衡发展。2023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所,新增学位4.9万个,学前教育公办率、普惠率分别达到65%、93%。14个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资源配置7项指标全部达标,县域优质均衡已具备基础条件。开展“强校扩优”行动,以集团化、联盟化、结对帮扶等方式,实行名校建分校、强校带弱校,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共建、捆绑评价,努力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交通、卫生、就业、教育……民生这张网,在济宁越织越大、越织越密。2023年,济宁民生保障显著提升,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达到80.2%。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医保参保率分别保持在95%、97%以上,9类困难群众保障标准整体提高5%,累计建成“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195处、居全省首位。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24年,济宁将聚焦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发展优质均衡教育、全力建设全省医疗高地、持续擦亮托育品牌、提档升级养老事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络六大重点,加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在厚植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
  
  济宁大安机场正式开航投运   摄影:杨国庆
  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得到专业照护   摄影:杨国庆
  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   摄影:陈硕
  共青团路北延通车,市民直达济宁高铁北站 摄影:郭刚
  “创贷之家”帮创业者圆梦   摄影:杨国庆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和重症医学中心
  济宁内环高架与崇德大道杨柳互通立交   摄影:杨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