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历代房价有多高?

2024-01-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汪霏霏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买房置地的传统,房屋、土地不仅是财富积累的象征,更是基业的象征,如果谁家把祖产变卖了,定会被世人戳脊梁骨。那么,古代房价到底有多高?
汉朝房子的“白菜价”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明的高峰,政府对房屋价格制定了相应规则。汉代出土了“礼中简”,上面写着“礼忠宅值一万”,这表明汉朝已经对房屋进行了合理定价。《居延汉简释文合校》记载了两处房价:公乘徐宗家“宅一区直(值)三千”;公乘礼忠家“宅一区万”。这里的“公乘”指的是贵族后裔,居延是当时的四线小城,也就是说两个官二代的房子价格分别是三千钱和一万钱。《九章算术》记载,汉朝一个“打工人”的年收入为“一岁价钱二千五百”。这样算下来,在汉朝小城市,一两年的工资就够买一套房。汉朝大城市的房价略贵一些,像当时的新一线城市汉中,房价数万钱,打工十年也够买一套房子了。
  为什么汉朝的房价这么便宜?一是汉朝人口相对较少,房子足够住。二是汉朝实行授田制度,国家给民众免费分配土地,其中就包括宅基地。所以,汉朝人都有土地盖房子,房价只是建筑费和材料费。三是汉朝政府限制房屋买卖,如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意思是说买房子只能买邻居的房子。这一规定的本意是限制民众流动。
魏晋南北朝的田园生活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混乱时期,这就造成了社会上贫富差距悬殊的状况。据《南齐书》记载:“其民资不满三千者,殆将居半”,这句话的意思是超过一半以上的百姓,他们的收入都不足三千钱。可当时的房价却高达百万钱,因此对百姓来说,工作一辈子都买不起一套房。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房产抵押贷款。遇到急需用钱时,可以把自家的房子抵押给当铺或者有钱人。
  东汉末年出现了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正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见寻常人家是无法在魏晋南北朝买房的。所以当时很多人都选择回农村,自己盖一套房子,连陶渊明都想要“不如归去”,回归田园,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生活。如此看来,陶渊明追求桃花源的生活,也许和当时的高房价有一定关系。
大唐盛世之下的高房价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大唐王朝的统治者深知“藏富于民”的道理,于是颁发了很多利民的政策,唐玄宗在位时期也是唐朝最为繁华的阶段,出现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社会现象。因为相对富裕,所以整体物价也会升高。在唐朝,甘肃敦煌这样的小城市,普通百姓一年不吃不喝也就能买个两三平方米。唐朝的房价高到了夸张离谱的地步。
  韩愈在《示儿》一诗中写道:“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韩愈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他省吃俭用三十年,才在长安买了一套房子。白居易也在长安奋斗了十八年,官至翰林学士、太子左赞善大夫,最后靠着老婆娘家人的补贴,才在长安城南面的穷人区新昌坊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个时候他已经五十岁了。白居易为此作诗一首:“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白居易买个房子都这么困难,城里的穷苦百姓那就可想而知了。也难怪杜甫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感慨。唐朝房价之所以高,一是因为国家不再给民众授田,没有“国家分房”政策了;二是随着唐朝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人员流动性增大,人们对房屋的购买需求增强。
宋朝房价走向巅峰
  北宋经济繁荣,人口剧增,城市高度发达。北宋都城汴京的发达程度,完全碾压唐朝长安。据宋史专家包伟民估算,北宋后期汴梁市区的人口密度约为1.2-1.3万人每平方千米,今天北京市区的人口密度也才1.4万人每平方千米。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北宋的城市住房十分紧张,《清异录》记载了一户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情况:“四邻局塞,则半空架版,叠垛箱筥,分寝儿女。”意思是说四户人家局促地挤在一个院子,儿女们没地方睡觉,只好在半空中架起木板,还把箱子叠拼起来当床用。这还真有点儿今天在北京等超一线城市蜗居的感觉。住房如此紧张,房价自然居高不下。汴京一间房子的价格都在千贯以上,按照购买力换算,折合今天上百万元。而这只是一间房的价格,宋朝百姓一家通常有两三间房。
明清房价稳中有降
  中国古代房价在唐宋时达到巅峰,到明朝开始回落。明朝开启了中国货币史上的白银时代,银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房价皆按银两计算。学者张传玺在《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中提到:崇祯十三年,北京正阳门大街的一座小型四合院,两间南房、两间北房、一间厢房,卖价只要三十三两。明朝戚继光军队的军饷是每天三分银,一年收入约十两银子。这样算下来,三四年的军饷就可在北京买一套房子了。
  据学者邓亦兵计算:乾隆年间,北京内城一间住房的均价约三十三两银子。《红楼梦》里,袭人的月例银是二两多。如此算下来,袭人一年多的收入就可以在北京二环买一套小户型了。与今天不同,清朝北京外城的房价要高于内城。因为内城房屋价格受政府调控,不允许过高,而外城房价则由市场决定。因为有很多外地人在外城居住,所以外城房屋市场很活跃,需要数百两银子才能购置一处房产。
  □ 汪霏霏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买房置地的传统,房屋、土地不仅是财富积累的象征,更是基业的象征,如果谁家把祖产变卖了,定会被世人戳脊梁骨。那么,古代房价到底有多高?
汉朝房子的“白菜价”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明的高峰,政府对房屋价格制定了相应规则。汉代出土了“礼中简”,上面写着“礼忠宅值一万”,这表明汉朝已经对房屋进行了合理定价。《居延汉简释文合校》记载了两处房价:公乘徐宗家“宅一区直(值)三千”;公乘礼忠家“宅一区万”。这里的“公乘”指的是贵族后裔,居延是当时的四线小城,也就是说两个官二代的房子价格分别是三千钱和一万钱。《九章算术》记载,汉朝一个“打工人”的年收入为“一岁价钱二千五百”。这样算下来,在汉朝小城市,一两年的工资就够买一套房。汉朝大城市的房价略贵一些,像当时的新一线城市汉中,房价数万钱,打工十年也够买一套房子了。
  为什么汉朝的房价这么便宜?一是汉朝人口相对较少,房子足够住。二是汉朝实行授田制度,国家给民众免费分配土地,其中就包括宅基地。所以,汉朝人都有土地盖房子,房价只是建筑费和材料费。三是汉朝政府限制房屋买卖,如规定“欲益买宅,不比其宅,勿许”,意思是说买房子只能买邻居的房子。这一规定的本意是限制民众流动。
魏晋南北朝的田园生活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混乱时期,这就造成了社会上贫富差距悬殊的状况。据《南齐书》记载:“其民资不满三千者,殆将居半”,这句话的意思是超过一半以上的百姓,他们的收入都不足三千钱。可当时的房价却高达百万钱,因此对百姓来说,工作一辈子都买不起一套房。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房产抵押贷款。遇到急需用钱时,可以把自家的房子抵押给当铺或者有钱人。
  东汉末年出现了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正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见寻常人家是无法在魏晋南北朝买房的。所以当时很多人都选择回农村,自己盖一套房子,连陶渊明都想要“不如归去”,回归田园,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生活。如此看来,陶渊明追求桃花源的生活,也许和当时的高房价有一定关系。
大唐盛世之下的高房价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大唐王朝的统治者深知“藏富于民”的道理,于是颁发了很多利民的政策,唐玄宗在位时期也是唐朝最为繁华的阶段,出现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社会现象。因为相对富裕,所以整体物价也会升高。在唐朝,甘肃敦煌这样的小城市,普通百姓一年不吃不喝也就能买个两三平方米。唐朝的房价高到了夸张离谱的地步。
  韩愈在《示儿》一诗中写道:“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韩愈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他省吃俭用三十年,才在长安买了一套房子。白居易也在长安奋斗了十八年,官至翰林学士、太子左赞善大夫,最后靠着老婆娘家人的补贴,才在长安城南面的穷人区新昌坊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那个时候他已经五十岁了。白居易为此作诗一首:“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白居易买个房子都这么困难,城里的穷苦百姓那就可想而知了。也难怪杜甫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感慨。唐朝房价之所以高,一是因为国家不再给民众授田,没有“国家分房”政策了;二是随着唐朝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人员流动性增大,人们对房屋的购买需求增强。
宋朝房价走向巅峰
  北宋经济繁荣,人口剧增,城市高度发达。北宋都城汴京的发达程度,完全碾压唐朝长安。据宋史专家包伟民估算,北宋后期汴梁市区的人口密度约为1.2-1.3万人每平方千米,今天北京市区的人口密度也才1.4万人每平方千米。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北宋的城市住房十分紧张,《清异录》记载了一户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情况:“四邻局塞,则半空架版,叠垛箱筥,分寝儿女。”意思是说四户人家局促地挤在一个院子,儿女们没地方睡觉,只好在半空中架起木板,还把箱子叠拼起来当床用。这还真有点儿今天在北京等超一线城市蜗居的感觉。住房如此紧张,房价自然居高不下。汴京一间房子的价格都在千贯以上,按照购买力换算,折合今天上百万元。而这只是一间房的价格,宋朝百姓一家通常有两三间房。
明清房价稳中有降
  中国古代房价在唐宋时达到巅峰,到明朝开始回落。明朝开启了中国货币史上的白银时代,银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房价皆按银两计算。学者张传玺在《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中提到:崇祯十三年,北京正阳门大街的一座小型四合院,两间南房、两间北房、一间厢房,卖价只要三十三两。明朝戚继光军队的军饷是每天三分银,一年收入约十两银子。这样算下来,三四年的军饷就可在北京买一套房子了。
  据学者邓亦兵计算:乾隆年间,北京内城一间住房的均价约三十三两银子。《红楼梦》里,袭人的月例银是二两多。如此算下来,袭人一年多的收入就可以在北京二环买一套小户型了。与今天不同,清朝北京外城的房价要高于内城。因为内城房屋价格受政府调控,不允许过高,而外城房价则由市场决定。因为有很多外地人在外城居住,所以外城房屋市场很活跃,需要数百两银子才能购置一处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