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智绘科普惠民画卷
——山东省科技馆新馆开馆一周年纪实
2024-01-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国内外团队来馆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
![]() |
2023年山东省青少年科普报告百校行希望行活动现场
|
![]() |
学校利用山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配送的课后科普资源包开展科技活动
|
![]() |
“乡村振兴科普行动”科普大篷车、流动影院车“上山下乡”
|
□李超 杨媛媛
2023年1月10日,山东省科技馆新馆一楼大厅内人头攒动。这座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场馆正式开放。
这是我省有史以来投资和建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标志着我省科普阵地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一年来,新馆任科技的浪漫围裹,崭新的展品面前,专兼并重的“掌舵人”们,让科技“动”了起来。这一年,目光被希望的田野攫住,“大篷车”翻起新泥、科普种子落地生根,留下了助力乡村振兴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嘴角带笑的脸庞上扬,“红领巾”们的笑容美了,齐鲁大地增添了科技的美好与神奇。
“科技馆热”出圈出彩
登月计划展项中,科普辅导员周长婷正忙着帮孩子们穿戴失重体验设备,遨游太空、解锁宇宙奥秘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科学内容。
人群熙攘的场馆内,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不少市民和游客选择在馆里度过。山东省科技馆向“新”而行,甫一开馆便一“约”难求,迅速成为青少年们了解科学、爱上科学的“第二课堂”。
走进场馆,8万平方米的空间里,800余件科普展品在“传承、启迪、实践”的理念中铺展开来。推动科学教育分众化服务是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重要切面。新馆采用国内独创的“多节点、小主题”布展思路,既传承了国内外科技馆优秀的经典互动展项,又创新性地加入了沉浸式多媒体空间、3D打印、VR演示等最新技术,使科普更具交互性和未来感。
在常设展厅的基础上,馆内特色专题展览持续开发,“党领导下的科学家”弘扬科学精神,通过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照片等文史资料,展现一代代科学巨匠们的爱国、求实、协同、育人精神。全国科普日当天,“中国承诺 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顺利开展,实现短期布展速度之最,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在各类创新元素的加持下,科技馆一改高冷、严肃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走向大众,并对场馆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场馆大了,意味着每天接待观众的数量大幅增加,我们需要满足观众更加多元化的参观需求,灵活动态调整服务方式;展品展项多了,也更需要借助新的载体和手段探索新形式,用更加简单易懂、奇妙有趣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研发设计部部长张磊说,科普不光要入眼,更要入心,成为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育想象力,增强创造力的最有效途径。
据了解,山东省科技馆强大的科普资源对全省形成了辐射效应,2023年展厅开放258天,参观100万余人次、接待团体500余个、举办教育活动1000余场。省科技馆不断提升“软”实力和“硬”水平,“科技馆热”出圈出彩。
科教“加法”蹄疾步稳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一减一加,减掉的是额外负担,增加的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如何丰富科普教育形式,拓展科学探究的场域,推动科普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成为山东省科技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根据省教育厅、省科协有关部署,2023年8月,省科技馆举办了首届“山东省中小学校长科学教育素养提升活动”,全省260名中小学校长共同参与,加强馆校合作,搭建起青少年科学教育校长学习交流平台,为科教发展借智聚力。
做好科教“加法”,离不开线下赋资源。2023年,省科技馆打造的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深入落实,在全省400多所中小学免费配发了丰富的课后科普资源包,提高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目前“330工程”已纳入《山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构建起了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正引导着无数学生不断探索着缤纷美好的科学世界。
做好科教“加法”,离不开线上做文章。科技馆搭建“空中云课堂”,免费提供科学实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动手做等10余类主题课程,全省4300余所中小学140余万师生注册使用。《科普总动员》围绕“四个面向”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带领青少年走进前沿科技项目研发基地、重大科技工程建设现场,自开播至今已制作播出150期,获评全省年度优秀少儿电视节目;12期《科学向未来》展现了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带动我省广大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科普之路越走越广。
2023年的馆校合作还有一抹不同于往年的亮色。省科技馆组织100名营员和10名带队教师开展齐鲁高校科学营活动,进一步发挥我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科学普及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扩大活动覆盖范围和受益规模,实现省级高校科学营从无到有的实质性突破。
与此同时,省科技馆推进科普进校园的底色更为鲜明。全年组织省青少年科普专家团专家赴全省各市中小学举办科普报告309场,累计惠及12万青少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科普行动——流动科普巡展活动,在我省偏远的镇街乡村开展流动科普活动百余次,打通了科普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厚植“大科普”理念,逐渐在山东省科技馆的“颜值”“气质”双提升中化作现实,在青少年涵养、精神双富足中落地生根。
科普惠民画卷铺展
科学研究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推进、永无止境的宏伟事业,而科学普及则是催动科学发展的“细雨甘露”。作为我省“大科普”格局的重要主体,山东省科技馆正通过活动推进、平台共建、人才培养等方式柔性推动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催发出更多热爱科学的“种子”,点燃了更多科教“星火”,涵养起了关注科学、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广袤森林。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每逢假日,总能看到身戴红领巾的小小少年,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身边的科普展品,分享着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是省科技馆专为青少年举行的科普体验活动。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指导,150名“红领巾”讲解员通过参加讲解技巧、礼仪规范等培训迅速脱颖而出,为观众、团体提供志愿讲解服务,在科技馆内成长为一抹鲜亮的童彩。近年来,省科技馆广泛发动各类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服务工作中来,同时实施分类分层的科普会员服务项目,形成了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弘扬科学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山东科学大讲堂院士科普讲座”,到别开生面的“光影科学梦”批次放映,感受科学家精神,甚至与他们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趣味性互动,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魅力,感受到科学家身上闪闪发光的智慧、勇于探索的意志、持之以恒的坚守。
在2023年的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农村基层科技辅导员们多项创新成果取得了优异成绩,也成为全省科普人才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科技馆从教师到校长,从教学方法到体系培育,加强科普体系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构建起科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科技创新的宏大体系中,科学普及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最广泛的动员,如何克服资源配置差异,让偏远地区和乡村的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使用科普教育资源,是科技馆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一年来,科普大篷车、流动影院车“上山下乡”,在“乡村振兴科普行动”中,走过了25个非中心城区的县区,行程12000公里以上。“一辆大篷车,就是一个流动的科普课堂,我们专门针对科普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提供可持续服务。”大篷车工作人员王本义介绍,提升科学知识及科学观念在基层地区、边远地区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让阵地科普和流动科普充分融合,是乡村振兴科普行最朴素的意义。
山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邹广德表示:“新时代对科普事业在价值引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我省科普服务的主要阵地,这一年,山东省科技馆以新馆为基础,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为推动我省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科技馆建设作为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专题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为骨干,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社区科普馆和校园科技馆为补充的现代科技场馆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各级各类科技场馆科普服务功能,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科学素质基础。”
《科普总动员》录制现场
“光影科学梦”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电影放映现场
“红领巾”讲解员秦烁燃正在讲解展品
位于济南市槐荫区日照路2286号的山东省科技馆
2023年1月10日,山东省科技馆新馆一楼大厅内人头攒动。这座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场馆正式开放。
这是我省有史以来投资和建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标志着我省科普阵地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一年来,新馆任科技的浪漫围裹,崭新的展品面前,专兼并重的“掌舵人”们,让科技“动”了起来。这一年,目光被希望的田野攫住,“大篷车”翻起新泥、科普种子落地生根,留下了助力乡村振兴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嘴角带笑的脸庞上扬,“红领巾”们的笑容美了,齐鲁大地增添了科技的美好与神奇。
“科技馆热”出圈出彩
登月计划展项中,科普辅导员周长婷正忙着帮孩子们穿戴失重体验设备,遨游太空、解锁宇宙奥秘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科学内容。
人群熙攘的场馆内,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不少市民和游客选择在馆里度过。山东省科技馆向“新”而行,甫一开馆便一“约”难求,迅速成为青少年们了解科学、爱上科学的“第二课堂”。
走进场馆,8万平方米的空间里,800余件科普展品在“传承、启迪、实践”的理念中铺展开来。推动科学教育分众化服务是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重要切面。新馆采用国内独创的“多节点、小主题”布展思路,既传承了国内外科技馆优秀的经典互动展项,又创新性地加入了沉浸式多媒体空间、3D打印、VR演示等最新技术,使科普更具交互性和未来感。
在常设展厅的基础上,馆内特色专题展览持续开发,“党领导下的科学家”弘扬科学精神,通过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照片等文史资料,展现一代代科学巨匠们的爱国、求实、协同、育人精神。全国科普日当天,“中国承诺 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顺利开展,实现短期布展速度之最,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在各类创新元素的加持下,科技馆一改高冷、严肃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走向大众,并对场馆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场馆大了,意味着每天接待观众的数量大幅增加,我们需要满足观众更加多元化的参观需求,灵活动态调整服务方式;展品展项多了,也更需要借助新的载体和手段探索新形式,用更加简单易懂、奇妙有趣的方式进行科学普及。”研发设计部部长张磊说,科普不光要入眼,更要入心,成为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育想象力,增强创造力的最有效途径。
据了解,山东省科技馆强大的科普资源对全省形成了辐射效应,2023年展厅开放258天,参观100万余人次、接待团体500余个、举办教育活动1000余场。省科技馆不断提升“软”实力和“硬”水平,“科技馆热”出圈出彩。
科教“加法”蹄疾步稳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一减一加,减掉的是额外负担,增加的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如何丰富科普教育形式,拓展科学探究的场域,推动科普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成为山东省科技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根据省教育厅、省科协有关部署,2023年8月,省科技馆举办了首届“山东省中小学校长科学教育素养提升活动”,全省260名中小学校长共同参与,加强馆校合作,搭建起青少年科学教育校长学习交流平台,为科教发展借智聚力。
做好科教“加法”,离不开线下赋资源。2023年,省科技馆打造的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深入落实,在全省400多所中小学免费配发了丰富的课后科普资源包,提高青少年动手实践能力。目前“330工程”已纳入《山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构建起了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正引导着无数学生不断探索着缤纷美好的科学世界。
做好科教“加法”,离不开线上做文章。科技馆搭建“空中云课堂”,免费提供科学实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动手做等10余类主题课程,全省4300余所中小学140余万师生注册使用。《科普总动员》围绕“四个面向”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带领青少年走进前沿科技项目研发基地、重大科技工程建设现场,自开播至今已制作播出150期,获评全省年度优秀少儿电视节目;12期《科学向未来》展现了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带动我省广大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科普之路越走越广。
2023年的馆校合作还有一抹不同于往年的亮色。省科技馆组织100名营员和10名带队教师开展齐鲁高校科学营活动,进一步发挥我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科学普及和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扩大活动覆盖范围和受益规模,实现省级高校科学营从无到有的实质性突破。
与此同时,省科技馆推进科普进校园的底色更为鲜明。全年组织省青少年科普专家团专家赴全省各市中小学举办科普报告309场,累计惠及12万青少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科普行动——流动科普巡展活动,在我省偏远的镇街乡村开展流动科普活动百余次,打通了科普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厚植“大科普”理念,逐渐在山东省科技馆的“颜值”“气质”双提升中化作现实,在青少年涵养、精神双富足中落地生根。
科普惠民画卷铺展
科学研究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推进、永无止境的宏伟事业,而科学普及则是催动科学发展的“细雨甘露”。作为我省“大科普”格局的重要主体,山东省科技馆正通过活动推进、平台共建、人才培养等方式柔性推动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催发出更多热爱科学的“种子”,点燃了更多科教“星火”,涵养起了关注科学、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广袤森林。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每逢假日,总能看到身戴红领巾的小小少年,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身边的科普展品,分享着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是省科技馆专为青少年举行的科普体验活动。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指导,150名“红领巾”讲解员通过参加讲解技巧、礼仪规范等培训迅速脱颖而出,为观众、团体提供志愿讲解服务,在科技馆内成长为一抹鲜亮的童彩。近年来,省科技馆广泛发动各类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服务工作中来,同时实施分类分层的科普会员服务项目,形成了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弘扬科学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山东科学大讲堂院士科普讲座”,到别开生面的“光影科学梦”批次放映,感受科学家精神,甚至与他们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趣味性互动,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魅力,感受到科学家身上闪闪发光的智慧、勇于探索的意志、持之以恒的坚守。
在2023年的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农村基层科技辅导员们多项创新成果取得了优异成绩,也成为全省科普人才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科技馆从教师到校长,从教学方法到体系培育,加强科普体系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作,构建起科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科技创新的宏大体系中,科学普及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最广泛的动员,如何克服资源配置差异,让偏远地区和乡村的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使用科普教育资源,是科技馆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一年来,科普大篷车、流动影院车“上山下乡”,在“乡村振兴科普行动”中,走过了25个非中心城区的县区,行程12000公里以上。“一辆大篷车,就是一个流动的科普课堂,我们专门针对科普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提供可持续服务。”大篷车工作人员王本义介绍,提升科学知识及科学观念在基层地区、边远地区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让阵地科普和流动科普充分融合,是乡村振兴科普行最朴素的意义。
山东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邹广德表示:“新时代对科普事业在价值引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我省科普服务的主要阵地,这一年,山东省科技馆以新馆为基础,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为推动我省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科技馆建设作为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动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专题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为骨干,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社区科普馆和校园科技馆为补充的现代科技场馆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各级各类科技场馆科普服务功能,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科学素质基础。”
《科普总动员》录制现场
“光影科学梦”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电影放映现场
“红领巾”讲解员秦烁燃正在讲解展品
位于济南市槐荫区日照路2286号的山东省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