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里看发展
2024-01-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新引进优质项目254个
□记者 陶相银 报道
本报威海讯 2023年,威海全市树牢大抓经济工作的鲜明导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3年,威海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核能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未来产业集群,新增2个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家企业入选首批省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1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预计达到2680家,新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266家。794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扎实推进,预计全年完成投资额突破千亿元;新引进优质项目254个,总投资1278.9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大项目26个。4个园区获评省级数字经济园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获批医疗器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推出275项改革事项,获评全国区域最佳投资营商价值城市。
全年呈现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态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计全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3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6.7%,工业用电量增长23.3%,工业投资增长28.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用水量远低于全省平均值。
高新技术产业
产值占比74.2%
□记者 陶相银 报道
本报威海讯 2023年,威海主动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绿色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
在2023年,明阳高端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投产,文登抽水蓄能电站6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华能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投入商运。1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名单,7个单位获批开展省级近零碳试点创建。实施技术改造项目717个,26家企业获评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培育省级“晨星工厂”86家。全省首笔碳普惠海洋碳汇交易落地,绿色贷款余额增长46.6%。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八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保持全省最优。市政雨污合流管网实现全域整县制清零。湾长制实施效果评估成绩全省第一。完成修复造林4.5万亩。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
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威海动力十足活力满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4.2%,居全省首位,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57.2%,入选全国创新型城市百强。外贸进出口2000亿元左右,出口贡献度42.3%,位居全省第一。全年实际使用外资8亿美元左右,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776家,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全市年接待游客
5600万人次
□记者 陶相银 报道
本报威海讯 2023年,威海全域推进精致城市建设,城市品质内涵实现新跃升。
在2023年,威海开展新一轮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完成中心城区重点片区城市更新导引、全域精致小城镇建设规划导引编制和华夏山海生态廊道规划设计。全市1004个住宅区实现专业体检全覆盖。完成61个老旧小区改造,开放25处公园绿地,新增公园便民服务设施793套,新增66辆纯电空调公交车,中心城区新增停车位2500个。率先全域建成省级四星级智慧城市。莱荣高铁通车,在省内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烟威高速改扩建工程主线贯通。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2.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省级清洁村庄覆盖率40.6%。统筹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和卫生城市复审,所辖区市全部入选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
这一年,精致城市建设硕果累累。由威海探索制定的精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被纳入“上海指数”创新主题指数,成为联合国人居署指导和监测全球同类型城市发展的权威标准。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全市接待游客超5600万人次,单日客流量最高突破85万人次,威海也因此在一年内20多次入围权威OTA平台热门旅游目的地榜单,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位列全国首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案例榜首。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80%
□记者 陶相银 报道
本报威海讯 2023年,威海加快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社会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
2023年11月,在2023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威海再次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荣成市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这也是威海第四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是以人为本建设精致城市结出的硕果。
过去的一年,威海聚焦聚力群体共富、城乡共富、区域共富、物质精神共富四个目标,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80%;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4%、6%左右;人均期望寿命81.5岁,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这一年,除了高质量完成20项重点民生实事、18个补短板事项年度任务,威海聚焦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振兴、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令群众满意的成绩。其中,为打造满足不同年龄层人群多元需求的幸福之城,威海扎实推进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建设,全年打造110处儿童友好空间,布局24处“青年驿站”,新增41处农村老年餐桌。
□记者 陶相银 报道
本报威海讯 2023年,威海全市树牢大抓经济工作的鲜明导向,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3年,威海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核能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未来产业集群,新增2个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7家企业入选首批省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1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预计达到2680家,新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266家。794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扎实推进,预计全年完成投资额突破千亿元;新引进优质项目254个,总投资1278.9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大项目26个。4个园区获评省级数字经济园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获批医疗器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推出275项改革事项,获评全国区域最佳投资营商价值城市。
全年呈现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态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计全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3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6.7%,工业用电量增长23.3%,工业投资增长28.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用水量远低于全省平均值。
高新技术产业
产值占比74.2%
□记者 陶相银 报道
本报威海讯 2023年,威海主动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绿色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
在2023年,明阳高端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投产,文登抽水蓄能电站6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华能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投入商运。1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名单,7个单位获批开展省级近零碳试点创建。实施技术改造项目717个,26家企业获评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培育省级“晨星工厂”86家。全省首笔碳普惠海洋碳汇交易落地,绿色贷款余额增长46.6%。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八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保持全省最优。市政雨污合流管网实现全域整县制清零。湾长制实施效果评估成绩全省第一。完成修复造林4.5万亩。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
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威海动力十足活力满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4.2%,居全省首位,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57.2%,入选全国创新型城市百强。外贸进出口2000亿元左右,出口贡献度42.3%,位居全省第一。全年实际使用外资8亿美元左右,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776家,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全市年接待游客
5600万人次
□记者 陶相银 报道
本报威海讯 2023年,威海全域推进精致城市建设,城市品质内涵实现新跃升。
在2023年,威海开展新一轮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完成中心城区重点片区城市更新导引、全域精致小城镇建设规划导引编制和华夏山海生态廊道规划设计。全市1004个住宅区实现专业体检全覆盖。完成61个老旧小区改造,开放25处公园绿地,新增公园便民服务设施793套,新增66辆纯电空调公交车,中心城区新增停车位2500个。率先全域建成省级四星级智慧城市。莱荣高铁通车,在省内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烟威高速改扩建工程主线贯通。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2.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省级清洁村庄覆盖率40.6%。统筹抓好文明城市创建和卫生城市复审,所辖区市全部入选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
这一年,精致城市建设硕果累累。由威海探索制定的精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被纳入“上海指数”创新主题指数,成为联合国人居署指导和监测全球同类型城市发展的权威标准。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全市接待游客超5600万人次,单日客流量最高突破85万人次,威海也因此在一年内20多次入围权威OTA平台热门旅游目的地榜单,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位列全国首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佳案例榜首。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80%
□记者 陶相银 报道
本报威海讯 2023年,威海加快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社会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
2023年11月,在2023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威海再次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荣成市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这也是威海第四次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是以人为本建设精致城市结出的硕果。
过去的一年,威海聚焦聚力群体共富、城乡共富、区域共富、物质精神共富四个目标,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80%;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4%、6%左右;人均期望寿命81.5岁,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这一年,除了高质量完成20项重点民生实事、18个补短板事项年度任务,威海聚焦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振兴、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令群众满意的成绩。其中,为打造满足不同年龄层人群多元需求的幸福之城,威海扎实推进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建设,全年打造110处儿童友好空间,布局24处“青年驿站”,新增41处农村老年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