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4-01-1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
据经济日报,我国文旅市场仍有潜力待挖,规模和质量仍有提升空间,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需要得到政策制度上的支持,也需要更多新供给投入市场,更多老问题得到解决,“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双向发力。
在促进消费的整体部署下,一些有利于释放文旅消费需求的具体措施正在落地。进一步拉动文旅消费,需要从供给侧发力,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拓展文旅消费新产品、新空间,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旅消费新需求。
激发文旅消费更大的活力,需要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改善消费体验,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获得感。各地要务实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问题,包括热门目的地、热点景区和文博场馆的预约难、入园难、停车难,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区和乡村旅游点的如厕难等影响游客体验和满意度的现实问题等,真正做到“游客有所盼,政府必有应”。要着力解决消费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堵点,畅通旅游消费各个环节;要全力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京剧编演外国题材
应“洋为中用”
据中国文化报,百余年来,中国戏曲改编外国名著名剧的脚步一直向前,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京剧也不例外。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叶金援认为,将国外名著名剧改编为京剧,拓宽了京剧的题材、开拓了观众的视野,也提高了京剧的表现力。同时,这些改编剧目吸纳了原作品思想内涵、表现技巧,有利于赢得更多观众、拓宽市场份额,增加传统京剧走出国门的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舞台呈现,排演外国作品要京剧化而不要外国化,不能离开京剧本体,成为蹩脚的西洋歌剧。
“由此可见,京剧编演外国作品应精心选取蕴含丰厚的异域故事与人物,引起中国观众的审美兴趣。同时,选取的异域故事和人物,能够与京剧艺术的规范具有相融性,既主要运用京剧艺术表演,又可以适度加入异域艺术元素,使京剧舞台的呈现丰富多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说。
“新编外国题材的京剧,这是艺术创作中应有的课题。”一级编剧严福昌表示,编演外国题材的实践路径,要回归或遵循戏剧本体,即中国京剧(戏曲)的假定性、虚拟、写意、程式化。编演外国题材的价值取向,简而言之应是“洋为中用”,通过与现实观照的题旨、东西方思维衔接交融、心领神会的共情共鸣,达到文明交流互鉴。
白娘子为什么是“白”的
据文汇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目前有较充分的证据显示,可能是世界性蛇女故事的一个中国化版本。不少学者认为白蛇或白娘子之“白”,意味着纯洁忠贞、善良、吉祥神圣等,寄托了普通百姓的心声。的确,自清代中叶以来流传的白蛇传故事,其中的白娘子形象给人的印象是相当正面的。
白蛇之“白”或白蛇被认为法力最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佛教文学中的龙蛇叙事。梳理佛教经典《大藏经》所涉及的龙蛇故事,我们会发现其中提到龙蛇颜色的,白龙或白蛇的数量明显较多。其背后的信仰逻辑,或可追溯到中国早期信仰中的白色动物崇拜和“物老成精”“物老变白”的信仰。周秦以降的不少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白色动物出现的祥瑞征兆。
“物老变白”以及仙境动物多为白色的想象,加上“物老成精”的信仰,或许为白蛇精怪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白蛇女”故事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蛇女故事如果是在唐宋时期(或之前)自域外而来,那么原先并无特异颜色的蛇女,其转变成“白蛇女”、进而演变成著名的白娘子的原因,很可能正是上述复杂信仰语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白娘子或白蛇之“白”,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特色,是世界范围内蛇女故事的中国化现象。
吐槽贵州旅游获奖金
凸显官方诚意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近日,旅游博主“龙飞呐”发布的一条视频冲上热搜。视频中这位博主表示:“吐槽有奖你敢信?反馈贵州旅游服务痛点竟收到了贵州文旅局的3千元现金奖励(税后获得2400元)。”
围观文旅部门在线“亮家底”“互卷”的观众里,笔者也是其中之一,本意只是“看个乐子”,却在这个过程中被逗得捧腹大笑,从而被无形圈粉。可以看到,观众对于旅游的认知,已经从打卡城市美景美食这种传统的旅游经济,逐渐演变为更为细致入微的“体验经济”,期待在旅行中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以建议者的身份为当地旅游经济贡献智慧,便是让游客获得深刻的参与体验重要的一环。
一个地方的旅游服务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总有些许的疏漏,如今,通过网络的力量为地方旅游“查漏补缺”,从而更好地开门纳客,成为不少地方文旅局“必抄的作业”:直面问题而非视而不见,重在落实而非停留口头,“真诚”永远是必杀技,也永远是吸引游客前来的“流量密码”。毕竟,城市的旅游资源决定着它的下限,而创新的活动和用心的服务却能拉高它的上限。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据经济日报,我国文旅市场仍有潜力待挖,规模和质量仍有提升空间,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需要得到政策制度上的支持,也需要更多新供给投入市场,更多老问题得到解决,“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双向发力。
在促进消费的整体部署下,一些有利于释放文旅消费需求的具体措施正在落地。进一步拉动文旅消费,需要从供给侧发力,借助新技术、新业态拓展文旅消费新产品、新空间,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旅消费新需求。
激发文旅消费更大的活力,需要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改善消费体验,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获得感。各地要务实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问题,包括热门目的地、热点景区和文博场馆的预约难、入园难、停车难,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区和乡村旅游点的如厕难等影响游客体验和满意度的现实问题等,真正做到“游客有所盼,政府必有应”。要着力解决消费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堵点,畅通旅游消费各个环节;要全力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京剧编演外国题材
应“洋为中用”
据中国文化报,百余年来,中国戏曲改编外国名著名剧的脚步一直向前,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京剧也不例外。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叶金援认为,将国外名著名剧改编为京剧,拓宽了京剧的题材、开拓了观众的视野,也提高了京剧的表现力。同时,这些改编剧目吸纳了原作品思想内涵、表现技巧,有利于赢得更多观众、拓宽市场份额,增加传统京剧走出国门的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舞台呈现,排演外国作品要京剧化而不要外国化,不能离开京剧本体,成为蹩脚的西洋歌剧。
“由此可见,京剧编演外国作品应精心选取蕴含丰厚的异域故事与人物,引起中国观众的审美兴趣。同时,选取的异域故事和人物,能够与京剧艺术的规范具有相融性,既主要运用京剧艺术表演,又可以适度加入异域艺术元素,使京剧舞台的呈现丰富多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说。
“新编外国题材的京剧,这是艺术创作中应有的课题。”一级编剧严福昌表示,编演外国题材的实践路径,要回归或遵循戏剧本体,即中国京剧(戏曲)的假定性、虚拟、写意、程式化。编演外国题材的价值取向,简而言之应是“洋为中用”,通过与现实观照的题旨、东西方思维衔接交融、心领神会的共情共鸣,达到文明交流互鉴。
白娘子为什么是“白”的
据文汇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目前有较充分的证据显示,可能是世界性蛇女故事的一个中国化版本。不少学者认为白蛇或白娘子之“白”,意味着纯洁忠贞、善良、吉祥神圣等,寄托了普通百姓的心声。的确,自清代中叶以来流传的白蛇传故事,其中的白娘子形象给人的印象是相当正面的。
白蛇之“白”或白蛇被认为法力最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佛教文学中的龙蛇叙事。梳理佛教经典《大藏经》所涉及的龙蛇故事,我们会发现其中提到龙蛇颜色的,白龙或白蛇的数量明显较多。其背后的信仰逻辑,或可追溯到中国早期信仰中的白色动物崇拜和“物老成精”“物老变白”的信仰。周秦以降的不少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白色动物出现的祥瑞征兆。
“物老变白”以及仙境动物多为白色的想象,加上“物老成精”的信仰,或许为白蛇精怪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白蛇女”故事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蛇女故事如果是在唐宋时期(或之前)自域外而来,那么原先并无特异颜色的蛇女,其转变成“白蛇女”、进而演变成著名的白娘子的原因,很可能正是上述复杂信仰语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白娘子或白蛇之“白”,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特色,是世界范围内蛇女故事的中国化现象。
吐槽贵州旅游获奖金
凸显官方诚意
据光明日报客户端,近日,旅游博主“龙飞呐”发布的一条视频冲上热搜。视频中这位博主表示:“吐槽有奖你敢信?反馈贵州旅游服务痛点竟收到了贵州文旅局的3千元现金奖励(税后获得2400元)。”
围观文旅部门在线“亮家底”“互卷”的观众里,笔者也是其中之一,本意只是“看个乐子”,却在这个过程中被逗得捧腹大笑,从而被无形圈粉。可以看到,观众对于旅游的认知,已经从打卡城市美景美食这种传统的旅游经济,逐渐演变为更为细致入微的“体验经济”,期待在旅行中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以建议者的身份为当地旅游经济贡献智慧,便是让游客获得深刻的参与体验重要的一环。
一个地方的旅游服务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总有些许的疏漏,如今,通过网络的力量为地方旅游“查漏补缺”,从而更好地开门纳客,成为不少地方文旅局“必抄的作业”:直面问题而非视而不见,重在落实而非停留口头,“真诚”永远是必杀技,也永远是吸引游客前来的“流量密码”。毕竟,城市的旅游资源决定着它的下限,而创新的活动和用心的服务却能拉高它的上限。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