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3-12-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网络微短剧各种“硬伤”亟待有效治理
  据东方网,不少观众认为“精品少”“质量参差不齐”、制作粗糙经不起推敲、故事和人物设定雷同是当前网络微短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网络微短剧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乃至包含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更会影响到网络微短剧的健康发展。
  网络微短剧“硬伤”亟待有效治理。把好“入口关”至关重要。一方面,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备案审核,对网络微短剧的制作、审核、发行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管,在故事情节和价值导向上为大众守住第一道关;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督举报机制,鼓励观众对不良微短剧进行举报,及时发现并处理。
  创作者应该始终坚持以内容为王加强对角色的塑造、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输出正向的价值观,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生态领域,唯有规范发展才能行之长远。当然,从受众角度来讲,应该增强防范。面对网络微短剧存在的鱼龙混杂问题,应警惕被不良内容所误导,乃至被忽悠消费。当自身权益被侵犯要勇于依法维权。也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审丑是一种扭曲
  据北京日报,庸俗、低俗、媚俗,让部分网友直呼“上头”的同时,也冲击着三观。眼球经济,流量至上,助长了审丑文化的流行。加上算法这只“巨兽”,媚丑信息因引流效果好更容易被推荐给受众、影响受众,产生信息茧房效应,最后形成恶性闭环。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记述了一件事:一次,他买了三百盆梅花,竟然没有一株是自然生长的,全是畸形的病梅。原来,江浙一带的文人画士对梅花的审美情趣是以弯曲、横斜、稀疏为美。梅商为了卖个好价钱,就对梅树进行加工,砍掉正枝,养其旁枝,剪去新枝以求疏阔,造成了矫揉造作、曲尽其态的病梅。病梅也成为一种“审丑文化”。梅的扭曲,源于人们审美情趣的扭曲;而审美情趣的扭曲,是通向人性扭曲的栈道。
  2000多年前,孔子在欣赏《韶》乐时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真正的美不仅能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能让人领会到仁德的力量。200多年前,西方的康德也提出了相近的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审丑文化大行其道,显然与上述要求背道而驰。
用情用力传塑中国故事
  据中国文化报,城市的面貌取决于3个因素:地理景观,即山水、植被、文物古迹的数量和配置等;园林景观,即各种类型的绿地以及分布其中的山水泉石的数量和配置等;建筑景观,即街景、建筑群的配置等。这三个因素恰当地结合和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城市的基本面貌和风格。而城市雕塑与这三种景观都有关联,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换句话说,城市雕塑关乎城市的面貌。
  守正创新是对历史文脉的挖掘探究、提炼升华,更是对新时代精神与形象故事的传颂,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现实主义创新,是缔造新辉煌的根本。雕塑艺术作为最直观、最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是最行之有效的创新,是人民大众看得到的创新,也是最有公共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的创新。城市雕塑恰到好处的艺术美学成分以及与社会公共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特定空间与建筑环境的可识别性和唯一性,甚至可以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性,承载广泛的历史认知。
  用情用力,是方法,更是态度。雕塑艺术有着永久、持续的传播力,这是这一艺术门类的独特价值。用情,在于艺术之道,何以阐述提炼中国精神情怀。用力,在于艺术之技,何以用高水平呈现中国具体而微的故事。用雕塑艺术塑形,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走向世界的绝妙之途。
走出科学普及新路子
  据荆楚网,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众多专家大咖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解读,推广和普及科学知识。《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抖音认证的教授数量近400位。
  相较于传统科普方式,新媒体科普摆脱了冷冰冰的说教姿态,用更加亲民的方式,与受众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新媒体科普方式拥有更多反馈机制,创作者可以通过点赞、转发和留言评论,了解用户喜好和接受习惯,及时调整内容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科普效果。此外,新媒体使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让普通公众足不出户“对话”专家大咖、“云游”科技馆,推动科普公平普惠。
  然而,信息传播范围扩大、发布门槛的降低,也为科普带来新的风险:一方面,智能算法形成信息茧房,人们聚焦的信息极易被个人兴趣和热门引导,“流量为王”的时代,大量创作者迎合热点,短期内同质内容涌现,部分优质科普内容由于过于冷门而被忽视,打击原创热情;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无限增加,产出作品良莠不齐,科普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缺乏有效保障,“假科普”对公众造成误导,引起恐慌情绪,甚至影响科学公信力。
  新媒体搭建起了科学与大众的桥梁,让科普知识触手可及。当然,我们在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科普知识的内容和质量,营造清朗的网络科普环境。
        
        (□记者王臻儒整理)
网络微短剧各种“硬伤”亟待有效治理
  据东方网,不少观众认为“精品少”“质量参差不齐”、制作粗糙经不起推敲、故事和人物设定雷同是当前网络微短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网络微短剧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乃至包含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更会影响到网络微短剧的健康发展。
  网络微短剧“硬伤”亟待有效治理。把好“入口关”至关重要。一方面,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备案审核,对网络微短剧的制作、审核、发行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管,在故事情节和价值导向上为大众守住第一道关;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督举报机制,鼓励观众对不良微短剧进行举报,及时发现并处理。
  创作者应该始终坚持以内容为王加强对角色的塑造、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输出正向的价值观,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生态领域,唯有规范发展才能行之长远。当然,从受众角度来讲,应该增强防范。面对网络微短剧存在的鱼龙混杂问题,应警惕被不良内容所误导,乃至被忽悠消费。当自身权益被侵犯要勇于依法维权。也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审丑是一种扭曲
  据北京日报,庸俗、低俗、媚俗,让部分网友直呼“上头”的同时,也冲击着三观。眼球经济,流量至上,助长了审丑文化的流行。加上算法这只“巨兽”,媚丑信息因引流效果好更容易被推荐给受众、影响受众,产生信息茧房效应,最后形成恶性闭环。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记述了一件事:一次,他买了三百盆梅花,竟然没有一株是自然生长的,全是畸形的病梅。原来,江浙一带的文人画士对梅花的审美情趣是以弯曲、横斜、稀疏为美。梅商为了卖个好价钱,就对梅树进行加工,砍掉正枝,养其旁枝,剪去新枝以求疏阔,造成了矫揉造作、曲尽其态的病梅。病梅也成为一种“审丑文化”。梅的扭曲,源于人们审美情趣的扭曲;而审美情趣的扭曲,是通向人性扭曲的栈道。
  2000多年前,孔子在欣赏《韶》乐时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真正的美不仅能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能让人领会到仁德的力量。200多年前,西方的康德也提出了相近的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审丑文化大行其道,显然与上述要求背道而驰。
用情用力传塑中国故事
  据中国文化报,城市的面貌取决于3个因素:地理景观,即山水、植被、文物古迹的数量和配置等;园林景观,即各种类型的绿地以及分布其中的山水泉石的数量和配置等;建筑景观,即街景、建筑群的配置等。这三个因素恰当地结合和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城市的基本面貌和风格。而城市雕塑与这三种景观都有关联,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换句话说,城市雕塑关乎城市的面貌。
  守正创新是对历史文脉的挖掘探究、提炼升华,更是对新时代精神与形象故事的传颂,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现实主义创新,是缔造新辉煌的根本。雕塑艺术作为最直观、最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是最行之有效的创新,是人民大众看得到的创新,也是最有公共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的创新。城市雕塑恰到好处的艺术美学成分以及与社会公共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特定空间与建筑环境的可识别性和唯一性,甚至可以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性,承载广泛的历史认知。
  用情用力,是方法,更是态度。雕塑艺术有着永久、持续的传播力,这是这一艺术门类的独特价值。用情,在于艺术之道,何以阐述提炼中国精神情怀。用力,在于艺术之技,何以用高水平呈现中国具体而微的故事。用雕塑艺术塑形,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走向世界的绝妙之途。
走出科学普及新路子
  据荆楚网,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众多专家大咖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解读,推广和普及科学知识。《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抖音认证的教授数量近400位。
  相较于传统科普方式,新媒体科普摆脱了冷冰冰的说教姿态,用更加亲民的方式,与受众之间建立情感联系。新媒体科普方式拥有更多反馈机制,创作者可以通过点赞、转发和留言评论,了解用户喜好和接受习惯,及时调整内容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科普效果。此外,新媒体使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让普通公众足不出户“对话”专家大咖、“云游”科技馆,推动科普公平普惠。
  然而,信息传播范围扩大、发布门槛的降低,也为科普带来新的风险:一方面,智能算法形成信息茧房,人们聚焦的信息极易被个人兴趣和热门引导,“流量为王”的时代,大量创作者迎合热点,短期内同质内容涌现,部分优质科普内容由于过于冷门而被忽视,打击原创热情;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无限增加,产出作品良莠不齐,科普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缺乏有效保障,“假科普”对公众造成误导,引起恐慌情绪,甚至影响科学公信力。
  新媒体搭建起了科学与大众的桥梁,让科普知识触手可及。当然,我们在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科普知识的内容和质量,营造清朗的网络科普环境。
        
        (□记者王臻儒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