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鲜活的志愿军将士浮现在他的脑海,指挥员、炮手、侦察员、通讯兵、卫生员、司机、炊事员等等。每一位志愿军将士都是英雄,都是最可爱的人……
日记里那些最可爱的人
2023-12-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卢 昱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山东各地以多种形式纪念这一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的伟大胜利。济南文史研究者徐迎军先生,则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整理一位参加1953年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的山东代表日记。
“那是一个周末,我到旧书市场淘书,转了几圈一无所获。正要离开时,见书摊上有一编织袋资料,我好奇地打开翻了翻,大都是碎片,不过写满内容,字迹工整,扔掉实在可惜,便带回家。几个月后,我忽然想起这袋资料,在袋子最底下看到一团泛黄的日记,依稀可辨认出有‘志愿军’‘朝鲜’‘祖国’等字眼。”徐迎军说。
此后,徐迎军利用空闲时间,对这些破碎的资料进行整理。“整理非常麻烦,最头疼的是拼接碎片,每拼出一个完整页,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从陆续整理出的内容得知,日记的主人在1953年参加了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现场聆听并记录了很多志愿军的英雄事迹,留下了这份宝贵的笔记资料。他所在的山东分团慰问的是第九兵团的炮3师、炮33师、炮64师与炮22师,很多熟悉的字眼出现,如上甘岭战役、金城反击战、鸭绿江、长津湖、仁川等。”
一个个鲜活的志愿军浮现在徐迎军的脑海,指挥员、炮手、侦察员、通讯兵、卫生员、司机、炊事员等等。“整理的过程也是被感动的过程。这里面记录的每一位志愿军都是英雄,都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事迹值得重新聆听,英雄精神值得永远歌颂。”徐迎军说,正如日记中所写的一句话:“这些数不尽的英模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将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永远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我们。它可能产生的效果是难以估计的!”
和平要靠我们的力量来保卫
时光的指针回拨到1953年12月9日,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的归期将至。在这天晚上,日记的主人正忙着编写材料索引并抄录资料,手腕发酸也不想停下,甚至不想吃饭,特别是抄写着一些动人的英模事迹,仅仅是抄,眼泪便止不住涌出来。
此次,山东代表所在的第四总分团慰问对象是第九兵团两个军、四个炮兵师加兵团司令部。第九兵团的特点是华东、华北人多,有一个军事迹最突出——在朝时间最长。慰问要求是普遍深入,与每个战士见面,包括哨兵。
慰问团甫一入朝,看到满山红叶,像无数的红旗插在山坡。第九兵团政治部谢有法主任介绍起兵团入朝以来的情况:“三年的斗争一言难尽。总体来看,我们第九兵团经过了出击、运动战、阻击、运动防御、阵地防御、炮对炮、海防守卫等一系列战斗,三年来是很紧张的,当然收获很多,歼敌、抓俘、筑阵。战斗越激烈则事迹越多、越丰富,这就希望大家要把事情全过程系统起来看,要有先后比较地看,才能看出变化与进步。”
到了朝鲜才知道什么叫“一切困难”,经过三年战斗,这些情况大为改善了。当时,后方最大困难是运输线如何保持畅通。敌机用绞杀炸法,每到傍晚投几个大弹,起初炸桥梁,后来炸平地,撒三角钉、蝴蝶弹,这样使粮食运不上来,志愿军将士们只能吃霜菜。越是如此,越激发出志愿军将士们的“斗争精神”。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然后打赢战争,不仅是我军制胜的法宝,也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基本路径。随着保家卫国的需要,志愿军的装备改善了,从单兵种改进到多兵种,战术、技术有显著提高,不仅能进攻而且能防御,经受了锻炼和考验,获得了丰富的对敌作战经验。
以打坑道为例,当时没炸药,战士们便拆敌人未响炮弹找炸药;没有砧子,就把坦克炮塔拆来用;没钳子,便用湿布握在手里打铁;没原料就找弹皮;木匠无锯,用祖国运来的木箱包的钢铁带做成锯子;运土石的推车用了杠杆学理、滑轮学理,都是大家研究的。坑道要合乎标准,一米八高、一米宽,要打几个口,打在哪一点汇合,没有测量仪器,只靠一个炮镜和指南针,结果在三口汇合时只差十厘米。
“为提高效率,就找窍门,像打山洞排烟,战士们创造出排烟法、多锁打眼法、空心爆炸法等。这些经验不一定全是新的,但在当时条件下,起的作用是宝贵的。”谢有法说。
当时,志愿军将士们也明白一个道理:短暂停战不等于永久和平。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总团长贺龙也提出,和平要靠我们的力量来保卫,空喊无用,“如果敌人打第一枪,你们一定要还敬第二枪,一点不能含糊。只要帝国主义存在一天,军人必须时刻紧握手中枪,提高警惕,加强战备。”慰问团刚到时,第九兵团的将士们已经开始忙着修房子、工事、暖坑,修公路,割大批马草,准备过冬。
发挥有利条件,越战越强
谢有法向慰问团的代表们介绍了抗美援朝三年来的非常变化,“一是越战越强,二是发挥了有利条件,克服了可以克服的、应该克服的各种困难。这种变化的一个总的原因,即祖国人民的全力支援,就像彭总司令报告中说,祖国人民热情的巨大支援将与我军英勇斗争并列史册。”
祖国寄来的一封信、一件武器、一面旗、一枚纪念章、一盒罐头,对志愿军将士都给予很大鼓舞。能打重型坦克的无后坐力炮运来时,有的战士跑几十里来看,感谢祖国支援。许多战士请求上级批准他用这种炮,并表示一定要使祖国人民捐的炮发挥作用。战士张基伦带此炮一直战斗了五个昼夜,被敌方坦克炮翻起的土埋过四次,但他坚持不下战场,说“祖国送来的炮,我有一口气也要充分使用它”,终于打坏敌军三辆坦克。有的战士犯了错误,别人说你看看写着“最可爱的人”五个红字的茶缸子吧,他马上会面红耳赤,检讨改正。
战力增强,有一个显著指标,那便是运输条件、装备的改善。过去物资以斤计,现在是以吨计了。汽车、马车、牛车都配合起来了,朝鲜公路在夜间真不亚于上海南京路。打注字洞南山时,战士形容是“运输线上好同志上海北站”。当然,后勤进步是在其他各兵种进步配合下才得来的。
谢有法以第九兵团举例说,过去在国内打敌人一个排,最多用120发子弹,在这里最少是120发。在注字洞前四平方公里阵地上用了二百多门炮,有火箭炮、喀秋莎、山炮、迫击炮等,我们的炮打上去不光是烟雾阵阵,而且一片红光,可见密度之大。过去敌人把我们阵地打成老秃山,像上甘岭,一天落15万到20万发炮弹,石头泥土遭殃,草木树林烧光。而现在呢,这个情况换到敌人阵地上去了,我们打一个山头,也让石头泥土翻身。
过去,站在三八线上往北一看到处是斑斑点点,现在往南一看也是斑斑点点。“在注字洞南山战斗中,敌军的一个班长被俘虏后说,我们把他们的阵地打光了,连长催他出来,外面弹如雨点,他不敢出来;连长又催他,他正着急,我们帮助了他,把电话线打断了,但炮一停,他就被俘了。”谢有法说,我们打敌人一个排平均发1200发炮弹,一发喀秋莎炮弹是几十两金子,一个迫击炮弹也顶一个中农一年生活费,我们很知道爱护节约,不像敌人乱打一气。
“过去敌人吹嘘空中优势,现在他们飞机也还是多些,但我们的也多了。有人说我们空军已居世界第三位,前方说我们还未见到配合作战呢,已经第三位了?其实在其他兄弟部队中配合作战过,取得不少胜仗。我们高射炮力量增强了,上甘岭33天打落打伤敌机208架。在注字洞战中,高射炮封锁了20公里的范围。过去我们高射炮一打,敌人就来飞机报复,驻在高射炮地区的部队发牢骚,怕来报复,现在驻在高射炮地带是最保险的了。”谢有法说。
志愿军将士们还学会了一整套阵地防御战,建立钢铁防线,这是以坑道为骨干的、世界近代史上无前例的防线,依靠这条防线我们利用各种战术手段去阻击反击敌人。“我们指挥员水平大大提高了,过去一个团长指挥步兵够了,但今天他要指挥步兵、炮兵、战车部队、对空作战部队、后勤等。一部电话机不够了,要十几部、二十部电话机。一个连长不仅是带头冲阵,而是要学会很多密码与各兵种联系,班排也要带报告联系的话机,每个指挥员都要懂联合作战。”谢有法说。
打下一架敌机是二等功
“我们的战斗打得越来越巧妙了。上甘岭一个由八人组成的班,消灭了敌人一个排,还抓了49个俘虏;另一个班用三分钟消灭了敌人一个排,自己无伤亡。我们的炮完全是科学地按照地图方格打,一分钟十二发,美国最快打八发。我们常与敌人进行炮战,一来一往。有一次,我们一个炮兵群打敌人四个炮兵群。高射炮也采用游动打法,三天最多打下39架,敌机在某处吃了亏,下次就不来了,我们随即转换地方,自然辛苦些,但战士士气高。”谢有法对山东慰问团成员说。
此外,志愿军还开展冷枪打靶运动。“过去敌人在阵地上唱歌、跳舞、喝酒,十分猖狂,但今天不成了,冷枪把他管住了。不但不敢如此猖狂,走路也要低下头来,弯下腰来,这成了他们新老部队接防时交代的主要经验。还有放假打法,即放他两天假再打。敌人用什么办法抵抗我们呢,用坦克来打我们,坦克不怕冷枪,但我们战士到前方埋伏起来,用无后坐力炮、火筒打翻坦克。敌人扎草人,我们看清楚,不打死靶,打活靶。”谢有法说,由于冷枪打靶运动,半年来一个军出现了20多位人均射杀百名敌人的狙击手。
“像徐青春,23岁,用221发子弹打死敌人109个。另一个青年战士田福祥用123发子弹打死敌人105个,都是很出色的例子。还有特等功臣张桃芳,31天中打死、打伤敌人211个。有些同志检验他们是否真实,打乌鸦真是一枪一个,打飞鸟连打四个,真是一百分。”谢有法介绍道。
当时,我方部队有个口号——“立国际功”。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经常起作用,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与人物;反过来,胜利也归功于这些同志的创造性和顽强战斗。
谢有法说,第九兵团的一个军统计近两年内立功的英模有22548人,其中特等功23人、一等功383人,获朝鲜勋章与军功章者6317人,这些英模事迹表现在各方面,成为我们各项任务完成的决定力量。“这里的评奖条件是高一点,打下一架敌机是二等功,评功工作也有很大进步,特别是及时发现表扬。除我们自己评功外,朝鲜政府也给我们很大鼓励。”
谢有法以长津湖战役中有名的杨根思举例。“他是个连长,带领队伍打退敌人十几次反扑,杀敌近千,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自己抱起炸药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现在在长津湖畔,朝鲜人民给他修了烈士塔。”
战斗英雄层出不穷:孔庆三同志是个炮手,当时地冻了,挖不动,可炮的右支架悬空,无法发射,他便用肩扛着炮打,可自己受步炮后坐力撞击,腹部又中一弹片,壮烈牺牲;谭炳英同志,一人打敌人三辆坦克、三辆汽车,坚守阵地八小时,这在当时很不容易;陈德忠是侦察兵,摸到敌人后方消灭了敌人,自己无伤亡;孙师长带兵穿插到敌后,消灭敌人四个连;连长卜广德同志,带部队连攻五个山头,歼敌一个排,阻击中又消灭敌人150名,打完了子弹扔石头,最后拼洋镢头。
最近半年来,出现了黄继光式的英雄——徐家明。在一次战斗中,徐家明与一个同志冲到前面,见四五米远的地堡火力阻碍了我军前进,这时他的腿伤了,仍抱炸药包入地堡,未响,他以身堵住枪口,英勇牺牲。部队上去了,消灭了敌人,占领了高峰。再如炮兵张瑞臣,右手打坏了,左手装填四十斤重的炮弹,最后一人代替六个炮手工作,两天内杀伤敌人390余人。电话员娄贯同在一次战斗中架通电话后跟部队前进,他见一个地堡的火力阻拦部队前进,便转入地堡后面死角,将机枪筒提起来,帮助部队消灭了一个连的敌人。另外担架、司机、机关干部接力运输等岗位,都评了很多功。
此外,英模单位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如在零下36℃天气中深入敌阵,杀伤敌人300多人的模范连队。在咸南战役中,虽在严寒饿肚中,我们的军队不违反纪律,不去挖朝鲜农民的土豆,不接受俘虏礼物。某部九连消灭敌人三个整连、一个整排,作战30余次,攻无不克、守无不固,被评为一等功臣连。某部八连一班以少胜多,杀敌70多人,创造了敌我死伤20:1的先例。有的用智慧保存了自己,消灭了敌人,不仅勇敢,而且运用谋略,大大提高了部队里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深感志愿军个个不简单
1953年11月23日,日记的主人忙着整理材料。“深感志愿军个个不简单,哪一个岗位也是艰苦的、光荣的、重要的,印象深的是通讯兵、摇机员、侦察兵、炮手、冲锋士兵、司机、炊事员等。”他在当天日记末尾写道。
这股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在点点滴滴中触动着慰问团的同志们。尤其是十天前,日记的主人见到炊事班班长郭秦保,更是被一股精神深深感动。
“1951年秋季攻势中,我班立集体二等功,今年打老秃山立一等功。班上有8人,1个二等功、5个三等功,最小21岁、最大29岁。”郭秦保说,同志们都认定炊事班是光荣岗位,给战士保持好饭食能打胜仗,都憋着一股劲。
“保持两菜一汤,将炮弹皮制作成蒸笼蒸包子。冬天没有主菜,就想办法生豆芽,在盆里泡好黄豆,挖坑、下坑,天天加水,地下有沙,可出豆芽。太冷时在锅台后挖洞,叫‘暖气间’,也可生豆芽。做100多斤豆腐乳,豆腐放‘暖气间’五六天就发酵,拿出来加佐料,开水烫一下,味很美,战士反映比肉还好吃。”郭秦保说。
“我们用从祖国运来的酱豆加30多倍水,压碎泡成酱油。将萝卜用茴香、花椒面、盐腌起来,又是个好菜。为了让战士们吃上热饭,我们用棉被包铁筒做暖筒,送到每个班里。柴草我们自己拾,班里有个同志,每天吃两个馒头就上山,渴了吃雪,衣服扯破不叫苦。全班5个月打了13万5千斤柴草,过去每天烧700斤,现在每天烧300斤。”郭秦保说。
炊事班开班务会研究节约办法,有的提出省柴要用风箱,大家便开动脑筋制造风箱。“我自己也很急,想到用泥堵三面,前面挂木板,用两条棍,两手来回拉,一试果然风很大,连指导员让我向大家介绍了经验。等部队到了西海岸烧煤,我想如果一个风箱两边用是不是更省力,便和大家盘了两个锅连着,一锅烧水、一锅烧菜,这样便节省了一半时间,多烧一倍的水,节约一半煤。立不上功无脸见祖国人民,大家都有这个思想。”郭秦保说。
在战时,炊事班的同志们自发成为鼓动员。他们对战士说:“这是一碗胜利面,吃了一定打胜仗;这是一碗功臣菜,吃了一定立功劳。”炊事班的同志们帮助擦炮弹、扛炮弹,坑道口一个油桶被打着了,着了火,眼看要燃着坑道里的炮弹,一个同志冒火去抢救,硬把油桶拖开了,烧焦了皮肤。为了鼓励战士,炊事班在蒸花卷时,会捏成坦克、敌人等各式各样。在重要的战斗前夕送上去,战士们不舍得吃,说打胜仗以后再把“敌人”热一热,来个大会餐。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由于党的领导,由于祖国人民的支援。祖国运来的物资,我们不舍得吃,留给战斗员打胜仗。每一项工作先在党员、团员里动员。战士们把祖国送来的慰问品留给我们,我们借此进行教育,作用很大,并举行讨论会,把小毛病都改掉。每周一次生活检讨会,检讨饭做得还不够好、不够熟。在墙上画漫画,飞机、汽车、老牛,谁最好把名字写在飞机上,最坏的写在老牛上,对同志们督促很大。”郭秦保说。
犹如拉上一条电线
在与郭秦保座谈后,日记的主人采访了时年26岁的炮一师27团八连排长一等功臣刘建华。他历时三天两夜带电话员插入敌后侦查敌阵,指挥炮兵消灭了敌人。
在朝鲜战场黄海北道涟川郡上、下浦芳丘陵的无名高地,是“联合国军”在临津江西岸的突出防御阵地,此处可俯瞰驿谷川两岸。因数度争夺和炮火轰击,制高点山头上早已草木不见,故高地亦名“老秃山”。
“1952年6月,第三次攻打失利。我们歼灭很多敌人,但不占位,再退下,使敌人多次被歼,直到不敢再占。不过敌人接受教训,在正面建了几个碉堡,实际都在山后。第四次攻时,便决心摧毁它。当时我们没有制空权,无法侦察山后工事,便指定我和电话员李保江去山后侦察。”刘建华说。
7月14日晚八点半,刘建华和李保江在步兵三人侦察组的护送下,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在十二点前到达潜伏的目的地346.6高地。这时三位侦察兵要趁着天黑赶回去。“攻老秃山都很忙,他们要回去,我们都不说话,紧紧握手,从来没那么紧握过。要不是为了战斗胜利,什么亲密的朋友能冒性命危险送这么远?”刘建华说。
15日拂晓,刘建华和李保江在离老秃山约400米远、一处有树的地方隐蔽,下面是断崖,有几棵松树,草很多,像到了家一样。“上树尖架天线,趁机枪扫来时向上爬,机枪停,爬即停住,扫来七次才安好。天亮了,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我用望远镜看到山上碉堡有22处,铁丝网一条条的。有个大碉堡是敌人联络站,我想首先要打掉这个,电线都断开就好了。”刘建华寻思,这里离我们炮兵阵地8000米,便用白纸写上:“帽子(碉堡)22、座位28、大树350、小树230。”李保江收到后,联系这一句用了半个钟头,急了一头大汗,刘建华更急,心想要逐个指挥打碉堡,还不得联系一个星期?
紧接着,刘建华开始指挥打炮。“第一炮打来了,声音一听是我们的,真乐,落在我们附近,马上卧倒,弹皮落在我们身旁,土石压在身上,幸未负伤。谁负责?我们,谁知道下一弹会不会落在这里,因指挥在我们。我心里想,责任大啊,过去作战指挥所里有首长,又有计算员,现在就我一人,下决心,连指挥了四炮,前后左右都未打中,我直出汗。”刘建华说,自己又写“黑烧饼四个送”,即远射200公尺,仍未中。
刘建华判断,8000米外属远程射击,炮弹的散布面大,要像打克朗棋一样打一堆,准碰上个,便联系打排炮,打地堡群密集处。果然,一阵炮打得有效,一连打坏六个地堡,歼敌20多名。刘建华以字条不断地向李保江送着修正量和效果,敌人们鬼哭狼嚎。刘建华乐极了,直写:送,送,一送就是六发,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这么热闹。
这时公路上来了敌军坦克,刘建华心想先打坦克要紧,因地堡跑不了,便指挥炮兵打“王八”(敌军坦克)。可是,报话机出了故障,连家里话也听不见了,两人思想上直斗争,商量之后,无奈返回自己阵地。在返程中,两人正巧遇上准备代替他们的另一个侦察小组。考虑自己亲自观察过敌阵地前沿情况,刘建华便要求拿着新设备返回敌阵地前沿。
经请示团指挥所同意,刘建华和李保江再次前往敌阵地前沿。此时,天空下起雨,哗哗作响,可遮掩脚步声,两人摸到原地点安排好已是凌晨三点半。“天一亮就开始打,一个一个打,打了十个钟头,敌人从这洞跑出、进入那洞,狼狈不堪。最后剩下那个大碉堡,我想非打掉不行,多少炮弹也值得。先指挥二炮试打,距离纠正后,两炮齐打,来了两发都打到大碉堡顶上了。这时坦克又来了,正好,昨天跑了,今天一定留下,指挥炮打来,坦克冒了黑烟。”刘建华说,到下午二时许,数了一下,18个地堡全部打坏,4个地堡局部破坏了。
刘建华便向首长报告:“帽子22全部掉了,叫驴(敌人)50正在吃草,王八1个正在吸烟。”家中回话:“今晚你们开饭(回来)。”刘建华、李保江高兴极了,在午夜零时顺利回到我方阵地。“由于打开了道路,步兵凌晨二时开始攻击,仅以七分钟时间、六人伤亡代价迅速占领了阵地,消灭敌一个加强连。”刘建华说。
与英雄朝夕相处的时间总是匆忙、短暂。在临别时,日记的主人写道:“离别了!最可爱的人!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真是这样,这次来朝犹如拉上了一条电线。我相信,回国后将许久珍惜着这条珍贵的线路,通过它我会不断获得力量的泉源!”
70年过去了,抗美援朝精神这面明镜,不仅照亮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夜空,更光耀着当下国家和民族的璀璨前途。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山东各地以多种形式纪念这一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的伟大胜利。济南文史研究者徐迎军先生,则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整理一位参加1953年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的山东代表日记。
“那是一个周末,我到旧书市场淘书,转了几圈一无所获。正要离开时,见书摊上有一编织袋资料,我好奇地打开翻了翻,大都是碎片,不过写满内容,字迹工整,扔掉实在可惜,便带回家。几个月后,我忽然想起这袋资料,在袋子最底下看到一团泛黄的日记,依稀可辨认出有‘志愿军’‘朝鲜’‘祖国’等字眼。”徐迎军说。
此后,徐迎军利用空闲时间,对这些破碎的资料进行整理。“整理非常麻烦,最头疼的是拼接碎片,每拼出一个完整页,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从陆续整理出的内容得知,日记的主人在1953年参加了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现场聆听并记录了很多志愿军的英雄事迹,留下了这份宝贵的笔记资料。他所在的山东分团慰问的是第九兵团的炮3师、炮33师、炮64师与炮22师,很多熟悉的字眼出现,如上甘岭战役、金城反击战、鸭绿江、长津湖、仁川等。”
一个个鲜活的志愿军浮现在徐迎军的脑海,指挥员、炮手、侦察员、通讯兵、卫生员、司机、炊事员等等。“整理的过程也是被感动的过程。这里面记录的每一位志愿军都是英雄,都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事迹值得重新聆听,英雄精神值得永远歌颂。”徐迎军说,正如日记中所写的一句话:“这些数不尽的英模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将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永远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我们。它可能产生的效果是难以估计的!”
和平要靠我们的力量来保卫
时光的指针回拨到1953年12月9日,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的归期将至。在这天晚上,日记的主人正忙着编写材料索引并抄录资料,手腕发酸也不想停下,甚至不想吃饭,特别是抄写着一些动人的英模事迹,仅仅是抄,眼泪便止不住涌出来。
此次,山东代表所在的第四总分团慰问对象是第九兵团两个军、四个炮兵师加兵团司令部。第九兵团的特点是华东、华北人多,有一个军事迹最突出——在朝时间最长。慰问要求是普遍深入,与每个战士见面,包括哨兵。
慰问团甫一入朝,看到满山红叶,像无数的红旗插在山坡。第九兵团政治部谢有法主任介绍起兵团入朝以来的情况:“三年的斗争一言难尽。总体来看,我们第九兵团经过了出击、运动战、阻击、运动防御、阵地防御、炮对炮、海防守卫等一系列战斗,三年来是很紧张的,当然收获很多,歼敌、抓俘、筑阵。战斗越激烈则事迹越多、越丰富,这就希望大家要把事情全过程系统起来看,要有先后比较地看,才能看出变化与进步。”
到了朝鲜才知道什么叫“一切困难”,经过三年战斗,这些情况大为改善了。当时,后方最大困难是运输线如何保持畅通。敌机用绞杀炸法,每到傍晚投几个大弹,起初炸桥梁,后来炸平地,撒三角钉、蝴蝶弹,这样使粮食运不上来,志愿军将士们只能吃霜菜。越是如此,越激发出志愿军将士们的“斗争精神”。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然后打赢战争,不仅是我军制胜的法宝,也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基本路径。随着保家卫国的需要,志愿军的装备改善了,从单兵种改进到多兵种,战术、技术有显著提高,不仅能进攻而且能防御,经受了锻炼和考验,获得了丰富的对敌作战经验。
以打坑道为例,当时没炸药,战士们便拆敌人未响炮弹找炸药;没有砧子,就把坦克炮塔拆来用;没钳子,便用湿布握在手里打铁;没原料就找弹皮;木匠无锯,用祖国运来的木箱包的钢铁带做成锯子;运土石的推车用了杠杆学理、滑轮学理,都是大家研究的。坑道要合乎标准,一米八高、一米宽,要打几个口,打在哪一点汇合,没有测量仪器,只靠一个炮镜和指南针,结果在三口汇合时只差十厘米。
“为提高效率,就找窍门,像打山洞排烟,战士们创造出排烟法、多锁打眼法、空心爆炸法等。这些经验不一定全是新的,但在当时条件下,起的作用是宝贵的。”谢有法说。
当时,志愿军将士们也明白一个道理:短暂停战不等于永久和平。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总团长贺龙也提出,和平要靠我们的力量来保卫,空喊无用,“如果敌人打第一枪,你们一定要还敬第二枪,一点不能含糊。只要帝国主义存在一天,军人必须时刻紧握手中枪,提高警惕,加强战备。”慰问团刚到时,第九兵团的将士们已经开始忙着修房子、工事、暖坑,修公路,割大批马草,准备过冬。
发挥有利条件,越战越强
谢有法向慰问团的代表们介绍了抗美援朝三年来的非常变化,“一是越战越强,二是发挥了有利条件,克服了可以克服的、应该克服的各种困难。这种变化的一个总的原因,即祖国人民的全力支援,就像彭总司令报告中说,祖国人民热情的巨大支援将与我军英勇斗争并列史册。”
祖国寄来的一封信、一件武器、一面旗、一枚纪念章、一盒罐头,对志愿军将士都给予很大鼓舞。能打重型坦克的无后坐力炮运来时,有的战士跑几十里来看,感谢祖国支援。许多战士请求上级批准他用这种炮,并表示一定要使祖国人民捐的炮发挥作用。战士张基伦带此炮一直战斗了五个昼夜,被敌方坦克炮翻起的土埋过四次,但他坚持不下战场,说“祖国送来的炮,我有一口气也要充分使用它”,终于打坏敌军三辆坦克。有的战士犯了错误,别人说你看看写着“最可爱的人”五个红字的茶缸子吧,他马上会面红耳赤,检讨改正。
战力增强,有一个显著指标,那便是运输条件、装备的改善。过去物资以斤计,现在是以吨计了。汽车、马车、牛车都配合起来了,朝鲜公路在夜间真不亚于上海南京路。打注字洞南山时,战士形容是“运输线上好同志上海北站”。当然,后勤进步是在其他各兵种进步配合下才得来的。
谢有法以第九兵团举例说,过去在国内打敌人一个排,最多用120发子弹,在这里最少是120发。在注字洞前四平方公里阵地上用了二百多门炮,有火箭炮、喀秋莎、山炮、迫击炮等,我们的炮打上去不光是烟雾阵阵,而且一片红光,可见密度之大。过去敌人把我们阵地打成老秃山,像上甘岭,一天落15万到20万发炮弹,石头泥土遭殃,草木树林烧光。而现在呢,这个情况换到敌人阵地上去了,我们打一个山头,也让石头泥土翻身。
过去,站在三八线上往北一看到处是斑斑点点,现在往南一看也是斑斑点点。“在注字洞南山战斗中,敌军的一个班长被俘虏后说,我们把他们的阵地打光了,连长催他出来,外面弹如雨点,他不敢出来;连长又催他,他正着急,我们帮助了他,把电话线打断了,但炮一停,他就被俘了。”谢有法说,我们打敌人一个排平均发1200发炮弹,一发喀秋莎炮弹是几十两金子,一个迫击炮弹也顶一个中农一年生活费,我们很知道爱护节约,不像敌人乱打一气。
“过去敌人吹嘘空中优势,现在他们飞机也还是多些,但我们的也多了。有人说我们空军已居世界第三位,前方说我们还未见到配合作战呢,已经第三位了?其实在其他兄弟部队中配合作战过,取得不少胜仗。我们高射炮力量增强了,上甘岭33天打落打伤敌机208架。在注字洞战中,高射炮封锁了20公里的范围。过去我们高射炮一打,敌人就来飞机报复,驻在高射炮地区的部队发牢骚,怕来报复,现在驻在高射炮地带是最保险的了。”谢有法说。
志愿军将士们还学会了一整套阵地防御战,建立钢铁防线,这是以坑道为骨干的、世界近代史上无前例的防线,依靠这条防线我们利用各种战术手段去阻击反击敌人。“我们指挥员水平大大提高了,过去一个团长指挥步兵够了,但今天他要指挥步兵、炮兵、战车部队、对空作战部队、后勤等。一部电话机不够了,要十几部、二十部电话机。一个连长不仅是带头冲阵,而是要学会很多密码与各兵种联系,班排也要带报告联系的话机,每个指挥员都要懂联合作战。”谢有法说。
打下一架敌机是二等功
“我们的战斗打得越来越巧妙了。上甘岭一个由八人组成的班,消灭了敌人一个排,还抓了49个俘虏;另一个班用三分钟消灭了敌人一个排,自己无伤亡。我们的炮完全是科学地按照地图方格打,一分钟十二发,美国最快打八发。我们常与敌人进行炮战,一来一往。有一次,我们一个炮兵群打敌人四个炮兵群。高射炮也采用游动打法,三天最多打下39架,敌机在某处吃了亏,下次就不来了,我们随即转换地方,自然辛苦些,但战士士气高。”谢有法对山东慰问团成员说。
此外,志愿军还开展冷枪打靶运动。“过去敌人在阵地上唱歌、跳舞、喝酒,十分猖狂,但今天不成了,冷枪把他管住了。不但不敢如此猖狂,走路也要低下头来,弯下腰来,这成了他们新老部队接防时交代的主要经验。还有放假打法,即放他两天假再打。敌人用什么办法抵抗我们呢,用坦克来打我们,坦克不怕冷枪,但我们战士到前方埋伏起来,用无后坐力炮、火筒打翻坦克。敌人扎草人,我们看清楚,不打死靶,打活靶。”谢有法说,由于冷枪打靶运动,半年来一个军出现了20多位人均射杀百名敌人的狙击手。
“像徐青春,23岁,用221发子弹打死敌人109个。另一个青年战士田福祥用123发子弹打死敌人105个,都是很出色的例子。还有特等功臣张桃芳,31天中打死、打伤敌人211个。有些同志检验他们是否真实,打乌鸦真是一枪一个,打飞鸟连打四个,真是一百分。”谢有法介绍道。
当时,我方部队有个口号——“立国际功”。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经常起作用,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与人物;反过来,胜利也归功于这些同志的创造性和顽强战斗。
谢有法说,第九兵团的一个军统计近两年内立功的英模有22548人,其中特等功23人、一等功383人,获朝鲜勋章与军功章者6317人,这些英模事迹表现在各方面,成为我们各项任务完成的决定力量。“这里的评奖条件是高一点,打下一架敌机是二等功,评功工作也有很大进步,特别是及时发现表扬。除我们自己评功外,朝鲜政府也给我们很大鼓励。”
谢有法以长津湖战役中有名的杨根思举例。“他是个连长,带领队伍打退敌人十几次反扑,杀敌近千,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自己抱起炸药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现在在长津湖畔,朝鲜人民给他修了烈士塔。”
战斗英雄层出不穷:孔庆三同志是个炮手,当时地冻了,挖不动,可炮的右支架悬空,无法发射,他便用肩扛着炮打,可自己受步炮后坐力撞击,腹部又中一弹片,壮烈牺牲;谭炳英同志,一人打敌人三辆坦克、三辆汽车,坚守阵地八小时,这在当时很不容易;陈德忠是侦察兵,摸到敌人后方消灭了敌人,自己无伤亡;孙师长带兵穿插到敌后,消灭敌人四个连;连长卜广德同志,带部队连攻五个山头,歼敌一个排,阻击中又消灭敌人150名,打完了子弹扔石头,最后拼洋镢头。
最近半年来,出现了黄继光式的英雄——徐家明。在一次战斗中,徐家明与一个同志冲到前面,见四五米远的地堡火力阻碍了我军前进,这时他的腿伤了,仍抱炸药包入地堡,未响,他以身堵住枪口,英勇牺牲。部队上去了,消灭了敌人,占领了高峰。再如炮兵张瑞臣,右手打坏了,左手装填四十斤重的炮弹,最后一人代替六个炮手工作,两天内杀伤敌人390余人。电话员娄贯同在一次战斗中架通电话后跟部队前进,他见一个地堡的火力阻拦部队前进,便转入地堡后面死角,将机枪筒提起来,帮助部队消灭了一个连的敌人。另外担架、司机、机关干部接力运输等岗位,都评了很多功。
此外,英模单位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如在零下36℃天气中深入敌阵,杀伤敌人300多人的模范连队。在咸南战役中,虽在严寒饿肚中,我们的军队不违反纪律,不去挖朝鲜农民的土豆,不接受俘虏礼物。某部九连消灭敌人三个整连、一个整排,作战30余次,攻无不克、守无不固,被评为一等功臣连。某部八连一班以少胜多,杀敌70多人,创造了敌我死伤20:1的先例。有的用智慧保存了自己,消灭了敌人,不仅勇敢,而且运用谋略,大大提高了部队里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深感志愿军个个不简单
1953年11月23日,日记的主人忙着整理材料。“深感志愿军个个不简单,哪一个岗位也是艰苦的、光荣的、重要的,印象深的是通讯兵、摇机员、侦察兵、炮手、冲锋士兵、司机、炊事员等。”他在当天日记末尾写道。
这股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在点点滴滴中触动着慰问团的同志们。尤其是十天前,日记的主人见到炊事班班长郭秦保,更是被一股精神深深感动。
“1951年秋季攻势中,我班立集体二等功,今年打老秃山立一等功。班上有8人,1个二等功、5个三等功,最小21岁、最大29岁。”郭秦保说,同志们都认定炊事班是光荣岗位,给战士保持好饭食能打胜仗,都憋着一股劲。
“保持两菜一汤,将炮弹皮制作成蒸笼蒸包子。冬天没有主菜,就想办法生豆芽,在盆里泡好黄豆,挖坑、下坑,天天加水,地下有沙,可出豆芽。太冷时在锅台后挖洞,叫‘暖气间’,也可生豆芽。做100多斤豆腐乳,豆腐放‘暖气间’五六天就发酵,拿出来加佐料,开水烫一下,味很美,战士反映比肉还好吃。”郭秦保说。
“我们用从祖国运来的酱豆加30多倍水,压碎泡成酱油。将萝卜用茴香、花椒面、盐腌起来,又是个好菜。为了让战士们吃上热饭,我们用棉被包铁筒做暖筒,送到每个班里。柴草我们自己拾,班里有个同志,每天吃两个馒头就上山,渴了吃雪,衣服扯破不叫苦。全班5个月打了13万5千斤柴草,过去每天烧700斤,现在每天烧300斤。”郭秦保说。
炊事班开班务会研究节约办法,有的提出省柴要用风箱,大家便开动脑筋制造风箱。“我自己也很急,想到用泥堵三面,前面挂木板,用两条棍,两手来回拉,一试果然风很大,连指导员让我向大家介绍了经验。等部队到了西海岸烧煤,我想如果一个风箱两边用是不是更省力,便和大家盘了两个锅连着,一锅烧水、一锅烧菜,这样便节省了一半时间,多烧一倍的水,节约一半煤。立不上功无脸见祖国人民,大家都有这个思想。”郭秦保说。
在战时,炊事班的同志们自发成为鼓动员。他们对战士说:“这是一碗胜利面,吃了一定打胜仗;这是一碗功臣菜,吃了一定立功劳。”炊事班的同志们帮助擦炮弹、扛炮弹,坑道口一个油桶被打着了,着了火,眼看要燃着坑道里的炮弹,一个同志冒火去抢救,硬把油桶拖开了,烧焦了皮肤。为了鼓励战士,炊事班在蒸花卷时,会捏成坦克、敌人等各式各样。在重要的战斗前夕送上去,战士们不舍得吃,说打胜仗以后再把“敌人”热一热,来个大会餐。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由于党的领导,由于祖国人民的支援。祖国运来的物资,我们不舍得吃,留给战斗员打胜仗。每一项工作先在党员、团员里动员。战士们把祖国送来的慰问品留给我们,我们借此进行教育,作用很大,并举行讨论会,把小毛病都改掉。每周一次生活检讨会,检讨饭做得还不够好、不够熟。在墙上画漫画,飞机、汽车、老牛,谁最好把名字写在飞机上,最坏的写在老牛上,对同志们督促很大。”郭秦保说。
犹如拉上一条电线
在与郭秦保座谈后,日记的主人采访了时年26岁的炮一师27团八连排长一等功臣刘建华。他历时三天两夜带电话员插入敌后侦查敌阵,指挥炮兵消灭了敌人。
在朝鲜战场黄海北道涟川郡上、下浦芳丘陵的无名高地,是“联合国军”在临津江西岸的突出防御阵地,此处可俯瞰驿谷川两岸。因数度争夺和炮火轰击,制高点山头上早已草木不见,故高地亦名“老秃山”。
“1952年6月,第三次攻打失利。我们歼灭很多敌人,但不占位,再退下,使敌人多次被歼,直到不敢再占。不过敌人接受教训,在正面建了几个碉堡,实际都在山后。第四次攻时,便决心摧毁它。当时我们没有制空权,无法侦察山后工事,便指定我和电话员李保江去山后侦察。”刘建华说。
7月14日晚八点半,刘建华和李保江在步兵三人侦察组的护送下,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在十二点前到达潜伏的目的地346.6高地。这时三位侦察兵要趁着天黑赶回去。“攻老秃山都很忙,他们要回去,我们都不说话,紧紧握手,从来没那么紧握过。要不是为了战斗胜利,什么亲密的朋友能冒性命危险送这么远?”刘建华说。
15日拂晓,刘建华和李保江在离老秃山约400米远、一处有树的地方隐蔽,下面是断崖,有几棵松树,草很多,像到了家一样。“上树尖架天线,趁机枪扫来时向上爬,机枪停,爬即停住,扫来七次才安好。天亮了,公路上汽车来来往往,我用望远镜看到山上碉堡有22处,铁丝网一条条的。有个大碉堡是敌人联络站,我想首先要打掉这个,电线都断开就好了。”刘建华寻思,这里离我们炮兵阵地8000米,便用白纸写上:“帽子(碉堡)22、座位28、大树350、小树230。”李保江收到后,联系这一句用了半个钟头,急了一头大汗,刘建华更急,心想要逐个指挥打碉堡,还不得联系一个星期?
紧接着,刘建华开始指挥打炮。“第一炮打来了,声音一听是我们的,真乐,落在我们附近,马上卧倒,弹皮落在我们身旁,土石压在身上,幸未负伤。谁负责?我们,谁知道下一弹会不会落在这里,因指挥在我们。我心里想,责任大啊,过去作战指挥所里有首长,又有计算员,现在就我一人,下决心,连指挥了四炮,前后左右都未打中,我直出汗。”刘建华说,自己又写“黑烧饼四个送”,即远射200公尺,仍未中。
刘建华判断,8000米外属远程射击,炮弹的散布面大,要像打克朗棋一样打一堆,准碰上个,便联系打排炮,打地堡群密集处。果然,一阵炮打得有效,一连打坏六个地堡,歼敌20多名。刘建华以字条不断地向李保江送着修正量和效果,敌人们鬼哭狼嚎。刘建华乐极了,直写:送,送,一送就是六发,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这么热闹。
这时公路上来了敌军坦克,刘建华心想先打坦克要紧,因地堡跑不了,便指挥炮兵打“王八”(敌军坦克)。可是,报话机出了故障,连家里话也听不见了,两人思想上直斗争,商量之后,无奈返回自己阵地。在返程中,两人正巧遇上准备代替他们的另一个侦察小组。考虑自己亲自观察过敌阵地前沿情况,刘建华便要求拿着新设备返回敌阵地前沿。
经请示团指挥所同意,刘建华和李保江再次前往敌阵地前沿。此时,天空下起雨,哗哗作响,可遮掩脚步声,两人摸到原地点安排好已是凌晨三点半。“天一亮就开始打,一个一个打,打了十个钟头,敌人从这洞跑出、进入那洞,狼狈不堪。最后剩下那个大碉堡,我想非打掉不行,多少炮弹也值得。先指挥二炮试打,距离纠正后,两炮齐打,来了两发都打到大碉堡顶上了。这时坦克又来了,正好,昨天跑了,今天一定留下,指挥炮打来,坦克冒了黑烟。”刘建华说,到下午二时许,数了一下,18个地堡全部打坏,4个地堡局部破坏了。
刘建华便向首长报告:“帽子22全部掉了,叫驴(敌人)50正在吃草,王八1个正在吸烟。”家中回话:“今晚你们开饭(回来)。”刘建华、李保江高兴极了,在午夜零时顺利回到我方阵地。“由于打开了道路,步兵凌晨二时开始攻击,仅以七分钟时间、六人伤亡代价迅速占领了阵地,消灭敌一个加强连。”刘建华说。
与英雄朝夕相处的时间总是匆忙、短暂。在临别时,日记的主人写道:“离别了!最可爱的人!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真是这样,这次来朝犹如拉上了一条电线。我相信,回国后将许久珍惜着这条珍贵的线路,通过它我会不断获得力量的泉源!”
70年过去了,抗美援朝精神这面明镜,不仅照亮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夜空,更光耀着当下国家和民族的璀璨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