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声中盼春归

2023-12-22 作者: 卢昱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卢昱

  寒潮袭来,冰花铺满大地。12月22日11时27分,冬至如约而至。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逐日增长。古人将五天定为一候,一候一变,三候为一节气。对于冬至,有三候:一为“蚯蚓结”,二为“麋角解”,三为“水泉动”。
  到了冬至,“数九寒天”开始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数九”习俗,又称“冬九九”“交九”,从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数“九九”八十一天,俗称“连冬起九”。“九尽桃花开”,“出九”之后,寒冬差不多也就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就要来临。
  关于“数九”,从古至今流传下很多不同版本的《九九歌》《数九歌》《九九消寒歌》以及《消寒图》等。旧时每个学识字的儿童,在冬至这天会被分到一张“九九消寒帖”,用以描红的九画空白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注:繁体字‘風’)”,从冬至第二天早上开始,每天在空格上按照笔序填上一个笔画;八十一天后,冬寒转春暖。
  农谚“入了九,背粪篓。”“数九骡马要加料,开春上套不为难。”都提示农人要抓紧积肥,并饲喂好耕畜,为来年春耕做好准备。冬至前后的农事活动,主要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冬耕可将潜伏在土内的越冬虫、蛹或卵翻到地表冻死。此时,山东多地的农人忙着做好蔬菜大棚的保温防冻。
  早在周代,人们以冬十一月为一年的开端,冬至这天作为新年起点,被视为吉日。此后诸多朝代,对冬至甚为重视。明清更是如此,无论君民,都要在这一天“贺冬”,现在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 本报记者 卢昱

  寒潮袭来,冰花铺满大地。12月22日11时27分,冬至如约而至。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逐日增长。古人将五天定为一候,一候一变,三候为一节气。对于冬至,有三候:一为“蚯蚓结”,二为“麋角解”,三为“水泉动”。
  到了冬至,“数九寒天”开始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数九”习俗,又称“冬九九”“交九”,从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数“九九”八十一天,俗称“连冬起九”。“九尽桃花开”,“出九”之后,寒冬差不多也就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就要来临。
  关于“数九”,从古至今流传下很多不同版本的《九九歌》《数九歌》《九九消寒歌》以及《消寒图》等。旧时每个学识字的儿童,在冬至这天会被分到一张“九九消寒帖”,用以描红的九画空白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注:繁体字‘風’)”,从冬至第二天早上开始,每天在空格上按照笔序填上一个笔画;八十一天后,冬寒转春暖。
  农谚“入了九,背粪篓。”“数九骡马要加料,开春上套不为难。”都提示农人要抓紧积肥,并饲喂好耕畜,为来年春耕做好准备。冬至前后的农事活动,主要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冬耕可将潜伏在土内的越冬虫、蛹或卵翻到地表冻死。此时,山东多地的农人忙着做好蔬菜大棚的保温防冻。
  早在周代,人们以冬十一月为一年的开端,冬至这天作为新年起点,被视为吉日。此后诸多朝代,对冬至甚为重视。明清更是如此,无论君民,都要在这一天“贺冬”,现在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