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3-12-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遏制网络戾气
没有旁观席
据经济日报,近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此次专项瞄准的是网络戾气。
网络戾气是引发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戾气散播者往往占据所谓道德正义的制高点,不仅对别人的痛苦和困境毫无怜悯和共情,而且还通过肆意评判获得道德优越感,甚至罔顾事实进行非理性攻击。藏身于昵称之后,网络戾气成本低、伤害大,已经引发不少令人痛心的伤害事件。
遏制网络戾气,网民要自觉自律。广大网民应牢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遇到敏感信息要仔细甄别、理性判断。在网上发表评论时,应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在受到网络暴力侵害时,也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平台负有关键责任。网络平台以技术和服务搭建起了网络空间,有责任对网络暴力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处置,特别是防止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舆论进行炒作、蹭热点。尤其要严管评论区、整治直播PK,处置网络戾气集中板块,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网络生态。
推动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据光明日报,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体系转型升级、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文化成为数字技术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科技赋能下,文化数字化持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带给人们全新的文化体验。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将助力文化表达方式创新,加快推动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培育涵盖IP文创、文旅融合、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促进文化消费新升级。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服务人民的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从各地博物馆积极探索在线“云看展”“云直播”等文博新场景,到文化馆、艺术馆开启线上培训新模式,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成为文化生活新方式。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让“爱上博物馆”
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据中国教育报,近年来,各地掀起了“博物馆热”。一再攀升的“博物馆热”中,大学生群体是助力这一现象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通过线上线下打卡、参与博物馆活动,从“对话历史”到“走进历史”,从“打卡观光”到“沉浸理解”,这不仅体现了大学生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也是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由衷认同。
博物馆文创,文是根本,创是生命,要基于当地的独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量身定制”,充分调研年轻人的文化审美意趣,打造体现当地文化内涵又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借助数字化技术,创新展览形式、扩展互动方式,让文物摆脱时间与空间局限,充分“活起来”“动起来”,与人“亲热起来”,给观看者更直接的“沉浸式”互动体验,留下更深刻、更有趣的印象。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一育人资源,将传播知识的课堂延伸到博物馆,将其打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陶冶情操的殿堂、文化交流的桥梁,切实让学生触摸传统文脉、开阔历史视野、提升精神追求、涵养文化自信。同时,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培养博物馆行业的专业人才,加强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互通,建立交流合作长效机制。
对谣言要“人人喊打”
据人民网,日前,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三批涉多领域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指导网站平台持续加大监测查证和处置曝光力度,溯源关闭谣言首发账号,累计处置违法违规账号1660个。
从最新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网络谣言有一个显著特征:涉恐涉暴等极端谣言多发。另一个特征是利用民生话题贩卖焦虑。医保、退休、网络新业态、农产品收购,都是备受关注的民生话题,因此也是网络谣言频发的“重灾区”。这些谣言的出现,严重扰乱了网络信息传播,利用信息差散播恶意。
通过曝光网络谣言典型案例,起码可以达到三种效果:首先,提醒广大网民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被语出惊人的网络谣言所蒙蔽。其次,严厉打击造谣者,是对网络谣言的有力震慑。除此之外,通过曝光典型案例,敦促网络平台把好关、守住门,积极主动履行主体责任。
网络谣言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总有人或为名、或为利,抱着侥幸心理故作惊人之语。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发现一个罚一个,同时需要曝光一个警示一批。“人人喊打”更要“露头就打”,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记者 王臻儒 整理)
没有旁观席
据经济日报,近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此次专项瞄准的是网络戾气。
网络戾气是引发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戾气散播者往往占据所谓道德正义的制高点,不仅对别人的痛苦和困境毫无怜悯和共情,而且还通过肆意评判获得道德优越感,甚至罔顾事实进行非理性攻击。藏身于昵称之后,网络戾气成本低、伤害大,已经引发不少令人痛心的伤害事件。
遏制网络戾气,网民要自觉自律。广大网民应牢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遇到敏感信息要仔细甄别、理性判断。在网上发表评论时,应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在受到网络暴力侵害时,也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平台负有关键责任。网络平台以技术和服务搭建起了网络空间,有责任对网络暴力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处置,特别是防止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舆论进行炒作、蹭热点。尤其要严管评论区、整治直播PK,处置网络戾气集中板块,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网络生态。
推动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据光明日报,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体系转型升级、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文化成为数字技术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科技赋能下,文化数字化持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带给人们全新的文化体验。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将助力文化表达方式创新,加快推动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培育涵盖IP文创、文旅融合、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促进文化消费新升级。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服务人民的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从各地博物馆积极探索在线“云看展”“云直播”等文博新场景,到文化馆、艺术馆开启线上培训新模式,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成为文化生活新方式。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让“爱上博物馆”
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据中国教育报,近年来,各地掀起了“博物馆热”。一再攀升的“博物馆热”中,大学生群体是助力这一现象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通过线上线下打卡、参与博物馆活动,从“对话历史”到“走进历史”,从“打卡观光”到“沉浸理解”,这不仅体现了大学生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旺盛需求,也是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由衷认同。
博物馆文创,文是根本,创是生命,要基于当地的独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量身定制”,充分调研年轻人的文化审美意趣,打造体现当地文化内涵又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借助数字化技术,创新展览形式、扩展互动方式,让文物摆脱时间与空间局限,充分“活起来”“动起来”,与人“亲热起来”,给观看者更直接的“沉浸式”互动体验,留下更深刻、更有趣的印象。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一育人资源,将传播知识的课堂延伸到博物馆,将其打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陶冶情操的殿堂、文化交流的桥梁,切实让学生触摸传统文脉、开阔历史视野、提升精神追求、涵养文化自信。同时,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培养博物馆行业的专业人才,加强博物馆和学校的合作互通,建立交流合作长效机制。
对谣言要“人人喊打”
据人民网,日前,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三批涉多领域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指导网站平台持续加大监测查证和处置曝光力度,溯源关闭谣言首发账号,累计处置违法违规账号1660个。
从最新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网络谣言有一个显著特征:涉恐涉暴等极端谣言多发。另一个特征是利用民生话题贩卖焦虑。医保、退休、网络新业态、农产品收购,都是备受关注的民生话题,因此也是网络谣言频发的“重灾区”。这些谣言的出现,严重扰乱了网络信息传播,利用信息差散播恶意。
通过曝光网络谣言典型案例,起码可以达到三种效果:首先,提醒广大网民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被语出惊人的网络谣言所蒙蔽。其次,严厉打击造谣者,是对网络谣言的有力震慑。除此之外,通过曝光典型案例,敦促网络平台把好关、守住门,积极主动履行主体责任。
网络谣言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总有人或为名、或为利,抱着侥幸心理故作惊人之语。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发现一个罚一个,同时需要曝光一个警示一批。“人人喊打”更要“露头就打”,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记者 王臻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