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完善治理模式 走出“新村融合、共强共富”新路径
2023-12-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孙迁国
东明县在推动黄河滩区新村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抢抓机遇,扛牢责任,奋力争先,创新滩区迁建村台治理“五个一”模式,聚焦组织融合、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民心融合,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走出一条“新村融合、共强共富”新路径。
建强一个组织体系,提升新村组织力
坚持把建设具有较强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的村台党组织作为“牛鼻子”工程来抓,大力促进组织融合、强化班子队伍。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县委书记、副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3+1”干部包联机制,形成县委统筹、三级联动、各方参与的工作推进格局。创新组织架构。打破原有简单层级管理模式,21个滩区村台新村全部成立党委,构建起了“乡镇党委—新村党委—网格(专业)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推行村级重大事项“五议两公开”议事程序,形成基层多元治理新格局。优化班子队伍。选优配强迁建新村党组织书记,开展新村融合新班子“三个一”活动,实施新村“双述双评”绩效捆绑考核,强化党对村台工作领导,新村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全面增强。
织密一张治理网络,抓实服务执行力
实现村台新村“有队伍干事”,需着力育好村干部、管好农村党员队伍。东明县探索建立村台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联户、一网覆盖的全要素网格化治理服务体系,搭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平台。划网格。以村台为单位划分网格,全县村台横向成立25个大网格、160个小网格,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党员、村民代表担任网格员,构建“1+2+X ”网格治理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社会治理格局。明责任。村台网格员负责组织联系户活动、传达上级精神、收集意见建议、化解矛盾,做好宣传员、采集员、巡查员、调解员,实现了“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的无缝隙精细化治理。促参与。推行党员“跑腿服务”,划分责任片570个,选任“胡同长”847名、挂牌“共产党员户”2436户,全面激活新村治理的“红色力量”。创建“红色积分超市”,让党员、群众在参与乡村治理中获积分、换物品,形成“参与得积分、积分促参与”的农村治理新模式。
规范一套权力清单,增强组织领导力
要实现村台新村“有机制理事”,需要细化梳理村级重大决策、建立健全村级管理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东明县探索制作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实现小微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公共服务全覆盖,群众办事不出村。精准确权。以乡镇为单位,梳理规范村级小微权力、为民服务事项,全面拉出清单,让村台干部“看图做事,照单操作”。依规限权。对照权责清单,按照一事一流程原则,村台新村党委同步编制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每项权力的法定依据、责任主体、程序步骤、办理时限、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等内容。从严监权。村台新村推行镇纪委专责监督、村台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群众民主监督的镇村两级小微权力监督机制,并公开镇、村两级监督联系人员联系方式,及时答复和解释群众的质询,构建起全方位的权力监督网。
打造一处服务中心,凝聚管理融合力
大力实施村级阵地提升工程,在谋、建、管、用上下功夫、出实招,打造一批规格标准高、辐射能力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造高标准阵地。按照“十有十规范十提升”标准,投资160余万元,高标准规范村台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全面优化阵地建设、服务管理、基本保障,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新村“智慧党建+”服务模式,打造数字乡村便民服务平台,大小业务都可以在新村党群服务大厅“一站式”办理;整合医保、公安等16个部门的窗口业务,依托“云办亭”,滩区群众能够享受到乡镇、县政务服务大厅提供的全方位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办事难”问题。开展“党建引领谋振兴,新村融合促提升”系列活动,先后召开“悦谈会”62次,组织党员群众对村里发展建言献策,有效解决问题1426件。举行新村“云谈会”27次,大力回引优秀人才,有效激发在外人才“归故乡、建家乡、谋振兴”的热情。
创建一体沿黄示范区,激活发展内生力
融合带来了更多发展良机,特别是土地、人力等资源整合使用,既节约成本,又能形成规模效应,让产业发展更具动能。东明县坚持安居、富民同步推进,探索推进沿黄滩区迁建村台示范区建设,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区域联建,系统谋划、区域联动、整体推进,促进各村力量融合,实现强村带弱村晋位升级。“三资”整合促收入。以三资融合为抓手,坚持“一次性融合”,整体合并资源、资产、资金,对合并新村前的各村资产,定向到原村集体,收益归原村集体成员所有;搬入新村后形成的“三资”,建立“新村新账”,实现了资源统一经营、资产统一管理、资金统一使用、产业统一规划。全力推进旧村土地复垦,发展壮大虎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让旧村址复垦耕地成为滩区群众的致富基地。项目带动添活力。创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区,探索乡镇国有经济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深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富模式,发展黄河水产、优质蔬菜、特色林果、中药材种植等特色富民项目,服务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快速发展。产业联兴赋新能。结合“北工南农”主体功能区建设,坚持安置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整合利用滩区耕地和独特生态资源,发展新型冬暖温室大棚731座、拱棚1945座,建成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壮大“黄河滩”特色农产品品牌。深挖沿黄特色文化资源,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文化古村落,鼓励支持发展农家乐、民宿等,规划建设庄子文旅小镇,推动滩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东明县在推动黄河滩区新村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抢抓机遇,扛牢责任,奋力争先,创新滩区迁建村台治理“五个一”模式,聚焦组织融合、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民心融合,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走出一条“新村融合、共强共富”新路径。
建强一个组织体系,提升新村组织力
坚持把建设具有较强政治领导力、群众组织力的村台党组织作为“牛鼻子”工程来抓,大力促进组织融合、强化班子队伍。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由县委书记、副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3+1”干部包联机制,形成县委统筹、三级联动、各方参与的工作推进格局。创新组织架构。打破原有简单层级管理模式,21个滩区村台新村全部成立党委,构建起了“乡镇党委—新村党委—网格(专业)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推行村级重大事项“五议两公开”议事程序,形成基层多元治理新格局。优化班子队伍。选优配强迁建新村党组织书记,开展新村融合新班子“三个一”活动,实施新村“双述双评”绩效捆绑考核,强化党对村台工作领导,新村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全面增强。
织密一张治理网络,抓实服务执行力
实现村台新村“有队伍干事”,需着力育好村干部、管好农村党员队伍。东明县探索建立村台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联户、一网覆盖的全要素网格化治理服务体系,搭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平台。划网格。以村台为单位划分网格,全县村台横向成立25个大网格、160个小网格,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党员、村民代表担任网格员,构建“1+2+X ”网格治理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社会治理格局。明责任。村台网格员负责组织联系户活动、传达上级精神、收集意见建议、化解矛盾,做好宣传员、采集员、巡查员、调解员,实现了“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的无缝隙精细化治理。促参与。推行党员“跑腿服务”,划分责任片570个,选任“胡同长”847名、挂牌“共产党员户”2436户,全面激活新村治理的“红色力量”。创建“红色积分超市”,让党员、群众在参与乡村治理中获积分、换物品,形成“参与得积分、积分促参与”的农村治理新模式。
规范一套权力清单,增强组织领导力
要实现村台新村“有机制理事”,需要细化梳理村级重大决策、建立健全村级管理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东明县探索制作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实现小微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公共服务全覆盖,群众办事不出村。精准确权。以乡镇为单位,梳理规范村级小微权力、为民服务事项,全面拉出清单,让村台干部“看图做事,照单操作”。依规限权。对照权责清单,按照一事一流程原则,村台新村党委同步编制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每项权力的法定依据、责任主体、程序步骤、办理时限、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等内容。从严监权。村台新村推行镇纪委专责监督、村台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群众民主监督的镇村两级小微权力监督机制,并公开镇、村两级监督联系人员联系方式,及时答复和解释群众的质询,构建起全方位的权力监督网。
打造一处服务中心,凝聚管理融合力
大力实施村级阵地提升工程,在谋、建、管、用上下功夫、出实招,打造一批规格标准高、辐射能力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造高标准阵地。按照“十有十规范十提升”标准,投资160余万元,高标准规范村台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全面优化阵地建设、服务管理、基本保障,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新村“智慧党建+”服务模式,打造数字乡村便民服务平台,大小业务都可以在新村党群服务大厅“一站式”办理;整合医保、公安等16个部门的窗口业务,依托“云办亭”,滩区群众能够享受到乡镇、县政务服务大厅提供的全方位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办事难”问题。开展“党建引领谋振兴,新村融合促提升”系列活动,先后召开“悦谈会”62次,组织党员群众对村里发展建言献策,有效解决问题1426件。举行新村“云谈会”27次,大力回引优秀人才,有效激发在外人才“归故乡、建家乡、谋振兴”的热情。
创建一体沿黄示范区,激活发展内生力
融合带来了更多发展良机,特别是土地、人力等资源整合使用,既节约成本,又能形成规模效应,让产业发展更具动能。东明县坚持安居、富民同步推进,探索推进沿黄滩区迁建村台示范区建设,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区域联建,系统谋划、区域联动、整体推进,促进各村力量融合,实现强村带弱村晋位升级。“三资”整合促收入。以三资融合为抓手,坚持“一次性融合”,整体合并资源、资产、资金,对合并新村前的各村资产,定向到原村集体,收益归原村集体成员所有;搬入新村后形成的“三资”,建立“新村新账”,实现了资源统一经营、资产统一管理、资金统一使用、产业统一规划。全力推进旧村土地复垦,发展壮大虎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让旧村址复垦耕地成为滩区群众的致富基地。项目带动添活力。创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区,探索乡镇国有经济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深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富模式,发展黄河水产、优质蔬菜、特色林果、中药材种植等特色富民项目,服务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快速发展。产业联兴赋新能。结合“北工南农”主体功能区建设,坚持安置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整合利用滩区耕地和独特生态资源,发展新型冬暖温室大棚731座、拱棚1945座,建成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壮大“黄河滩”特色农产品品牌。深挖沿黄特色文化资源,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文化古村落,鼓励支持发展农家乐、民宿等,规划建设庄子文旅小镇,推动滩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