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3-12-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十大流行语”
的时代记忆
据南方日报,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3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XX”“情绪价值”“质疑XX,理解XX,成为XX”入选。
每到年末,盘点流行语就成为人们回顾一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是因为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或有感于国家政策,或来源于重大事件,或反映百姓生活。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流行语凝聚了时代的缩影。“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这些词语从不同视角反映时代风貌、传递时代脉搏,忠实记录了大时代的变化。流行语蕴含着生活的体悟,“吃饭搭子”“多巴胺饮食”等都表明人们渴望个体诉求、追求私人感受,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当然,在流行语年复一年的迭代之间,仍有不少人对流行语充满了怀疑,认为一些词汇不知所云,污染了语言之河。其实,要相信语言之河有着相当的自净能力,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流行语,我们应该持海纳百川的态度。
珍视汉字
蕴含的文化精髓
据浙江日报,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需要手写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少。键盘和屏幕上敲得出,但是真正提笔的时候却忘了怎么写,有人甚至认为“互联网时代没必要固守纸笔”。认字、写字的重要性,真的慢慢降低了吗?
汉字与拼音文字有很大不同。汉字包含着自制修身的人文精神,而练字练的是品德与性情。“汉字是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汉字也是笔尖下流淌的乡土,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
汉字“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特点源于中华民族“道法自然”的天地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正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很多文字,终究跑不赢时间,最终变成了博物馆里的藏品甚至完全消失,但是汉字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千百年来,书写从个人情怀的表达,逐渐上升为民族精神的表达。也正是在一次次书写的过程中,汉字这个最有代表性的符号,让中华民族“以文载道”,实现薪火相传。
原创与二创
不应是对立的双方
据北京日报,二创是指以某艺术作品为素材,用仿作、改编、解说、混剪等手法再创作,从而产生新作品的行为。很多二创作品脑洞大开、审美在线,也契合了当代网友碎片化阅读习惯,因此收获不俗流量,也吸引更多观众“入坑”原作。然而,一旦二创产生了经济效益,原创方很可能追究其侵权行为。
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对此有过相应解释。比如,若使用者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可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但问题在于,随着剪辑、配音等技术门槛越来越低,如今人人都能当“UP主”,二次创作短视频已经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那么,某些人剪视频的初衷是兴趣使然还是向钱看?“适当引用”的比例标准又是什么?如此规模下如何保证先授权后使用?等等问题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原创的权益必须得到保护,创意的火花也不能被任意熄灭。原创与二创不应是对立的双方。相关方面继续寻求平衡、谋求共赢,才能让观众有更多渠道享受视听,从而进一步带动文艺市场的繁荣。
别被微短剧热冲昏头脑
据四川日报,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微短剧逐渐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有些短剧确也不错,情节紧凑,剧情明快,颇有看头。
今年1-9月通过网络备案的中微短剧约3000部。在这些微短剧中,不乏立意较高、针对性强的好作品。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首先,为博眼球,为抢流量,一些自媒体平台表现为不顾质量只抢数量。一些制作方为了追求热度和关注度,就会过分迎合市场,甚至以牺牲作品的艺术价值为代价,尽快让短剧杀青,上线去争爆款。如此你追我赶地大量炮制微短剧,直接导致这些短剧的内容属性较弱。
再者,当前大多数流量短剧的作品类型单一,加上无序、无厘头炒作,只会让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适得其反。过于泛滥的同质化内容,极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其实,不少人对短剧的偏爱,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注水剧”的不满,更像是在用手指投票。短剧纵然存在诸多不足,但它仍然对剧情、表演、节奏、信息量、艺术附加值有极高要求。对于行业来说,“内容为王”永不过时,从业者需要在避免内容的同质化、低质化上下功夫,切忌被“热”市场冲昏头脑,时刻不能忘记“冷”思考。
(□记者 王臻儒 整理)
的时代记忆
据南方日报,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3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XX”“情绪价值”“质疑XX,理解XX,成为XX”入选。
每到年末,盘点流行语就成为人们回顾一年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是因为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或有感于国家政策,或来源于重大事件,或反映百姓生活。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投射了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也传达着人们对不同事件和生活的态度。
流行语凝聚了时代的缩影。“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这些词语从不同视角反映时代风貌、传递时代脉搏,忠实记录了大时代的变化。流行语蕴含着生活的体悟,“吃饭搭子”“多巴胺饮食”等都表明人们渴望个体诉求、追求私人感受,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当然,在流行语年复一年的迭代之间,仍有不少人对流行语充满了怀疑,认为一些词汇不知所云,污染了语言之河。其实,要相信语言之河有着相当的自净能力,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流行语,我们应该持海纳百川的态度。
珍视汉字
蕴含的文化精髓
据浙江日报,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需要手写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少。键盘和屏幕上敲得出,但是真正提笔的时候却忘了怎么写,有人甚至认为“互联网时代没必要固守纸笔”。认字、写字的重要性,真的慢慢降低了吗?
汉字与拼音文字有很大不同。汉字包含着自制修身的人文精神,而练字练的是品德与性情。“汉字是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汉字也是笔尖下流淌的乡土,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
汉字“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特点源于中华民族“道法自然”的天地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正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很多文字,终究跑不赢时间,最终变成了博物馆里的藏品甚至完全消失,但是汉字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千百年来,书写从个人情怀的表达,逐渐上升为民族精神的表达。也正是在一次次书写的过程中,汉字这个最有代表性的符号,让中华民族“以文载道”,实现薪火相传。
原创与二创
不应是对立的双方
据北京日报,二创是指以某艺术作品为素材,用仿作、改编、解说、混剪等手法再创作,从而产生新作品的行为。很多二创作品脑洞大开、审美在线,也契合了当代网友碎片化阅读习惯,因此收获不俗流量,也吸引更多观众“入坑”原作。然而,一旦二创产生了经济效益,原创方很可能追究其侵权行为。
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对此有过相应解释。比如,若使用者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可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但问题在于,随着剪辑、配音等技术门槛越来越低,如今人人都能当“UP主”,二次创作短视频已经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那么,某些人剪视频的初衷是兴趣使然还是向钱看?“适当引用”的比例标准又是什么?如此规模下如何保证先授权后使用?等等问题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原创的权益必须得到保护,创意的火花也不能被任意熄灭。原创与二创不应是对立的双方。相关方面继续寻求平衡、谋求共赢,才能让观众有更多渠道享受视听,从而进一步带动文艺市场的繁荣。
别被微短剧热冲昏头脑
据四川日报,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微短剧逐渐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有些短剧确也不错,情节紧凑,剧情明快,颇有看头。
今年1-9月通过网络备案的中微短剧约3000部。在这些微短剧中,不乏立意较高、针对性强的好作品。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首先,为博眼球,为抢流量,一些自媒体平台表现为不顾质量只抢数量。一些制作方为了追求热度和关注度,就会过分迎合市场,甚至以牺牲作品的艺术价值为代价,尽快让短剧杀青,上线去争爆款。如此你追我赶地大量炮制微短剧,直接导致这些短剧的内容属性较弱。
再者,当前大多数流量短剧的作品类型单一,加上无序、无厘头炒作,只会让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适得其反。过于泛滥的同质化内容,极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其实,不少人对短剧的偏爱,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注水剧”的不满,更像是在用手指投票。短剧纵然存在诸多不足,但它仍然对剧情、表演、节奏、信息量、艺术附加值有极高要求。对于行业来说,“内容为王”永不过时,从业者需要在避免内容的同质化、低质化上下功夫,切忌被“热”市场冲昏头脑,时刻不能忘记“冷”思考。
(□记者 王臻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