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科院牢记嘱托,踔厉奋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3-11-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强调“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对每一个山东省农科院人来说,既是光荣,也是使命。
  凝心聚力抓科研,心无旁骛搞推广。10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始终牢记嘱托,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路,以强院建设为主线,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五大强院行动”,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落地,致力“打造一流农科院、走在全国最前列”,为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推进山东农业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特别是近年来,该院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有机融合,创新实践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蹚出一条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在齐鲁大地种下了农业科技+产业服务的“金种子”,在全国农科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

  党建引领 勇担使命
用创新书写“时代答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山东是农业大省,作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面对新时代不断提出的新需求、新课题,山东省农科院勇担使命,奋进攀峰,用不敢稍歇的创新脚步不断书写“时代答卷”。
  不负使命,扎实前行。近10年来,全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获得国家级奖励成果、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和试验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等5项指标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全省小麦、棉花、花生、水稻、果树等作物种植中,山东省农科院育成的品种稳居主导地位,34项品种、162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或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思想铸魂,组织赋能,精神聚力,突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山东省农科院大力推进党建业务融合,打造“党建强翼·科技兴农”党建品牌,74个业务类党支部全部建在创新团队上。大力弘扬“创新、实干、自强、奉献”的新时代农科精神和省农科院五种精神,倡树“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科研价值观,汇聚强院建设磅礴能量。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制度建设,系统推进科研创新精致化管理,让科研人员各安其心、各就其位、各尽其才、各结其果、各得其所。1人荣获齐鲁时代楷模称号,1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省农科院荣膺全国文明单位。
  2020和2021年,山东省农科院两次举办“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农业科研、管理、理论战线和“三农”一线的同志与会,在全国农科院系统形成“济南共识”。
锚定“卡脖子”技术难题
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济麦22是我们作物所培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种植面积11年保持全国第一,累计推广3.5亿亩;同时,作为育种骨干亲本在全国广为应用,以其为亲本育成的审定小麦品种140多个,可谓子孙遍天下,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学术带头人、研究员刘建军说。
  不仅是济麦22叫响全国,山东省农科院自主育成的大豆新品种齐黄34,先后以亩产353.45公斤、302.6公斤创我国夏大豆高产和盐碱地单产“双纪录”;育成的“鲁西黑头羊”为我国北方农区第一个国审肉羊新品种,打破了肉羊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育成的“鲁丽”苹果,累计推广50余万亩,成为我国中早熟苹果更新换代的主要品种;创新的花生单粒精播技术,创下亩产865.47公斤的世界纪录……
  硕果盈枝,源于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山东省农科院始终坚持锚定山东农业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围绕种子、耕地、农机三大创新关键,实施了种业创新五大行动、耕地质量提升三大行动和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四大任务。10年来,山东省农科院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2项。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让创新羽翼更加丰满。山东省农科院组建作物科学、园艺科学、畜牧与兽医科学、植物保护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机械工程科学、农产品质量与加工科学、农业信息与经济科学等八大学科群,打造卓越、优势、特色和新兴四大类97个创新团队,组建22个虚拟研究中心,构建起学科门类全、支撑产业强、协同创新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1+N”人才制度体系,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建立完善“识马”机制、容错机制,加快构建“雁阵形”人才梯队。新增国家、省部级高层次人才96人次,赵振东研究员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荣获省科技最高奖,3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聚焦重大平台设施建设,科研基础条件再上新台阶。获批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小麦育种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和参与各1个),拥有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14个,数量均居省级农科院首位。共同牵头建设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二期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库容规模105万份,可满足我省30—50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需求。山东未来畜禽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工建设,其中,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是我省科研院所主导承建的首个动物P3实验室。共建3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搭建起“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平台。
把脚踏在大地上
把根扎进产业里

  当初“快撑不下去了”的茶园,如今成为金都招远新的“金字招牌”,转变的关键是来自山东省农科院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茶博士”田丽丽。
  在烟台招远,创业者董桂萍是第一个建设茶园、发展茶产业的人。她承包了上百亩土地开办有机茶园,但由于不懂技术,连年投入却难见回报。2020年8月,山东省农科院选择招远、费县、郓城3个县(市),选派543名科研人员扎根基层、挂职服务,创新实践出以“科技帮、合伙干、产业兴、农民赚”为主要内涵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田丽丽就是在这一制度创新下来到了董桂萍的茶园。经过深入调研,田丽丽打出一套“组合拳”,第二年就帮助茶园“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后来,她们签约共建了山东省第一个“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开展技术入股、合伙运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了专家变股东、技术变股本、服务变共创,在乡村扎下根来。现在,“招远红茶”“招远绿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当地农产品的新招牌。
  课题从哪里来?创新到哪里去?山东省农科院用实践作出了回答:把脚踏在大地上,把根扎进产业里,需求在一线,创新到一线。农业科技创新的成色和分量,一线应用会作出最好的评判!
  3年多来,在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山东省农科院破解产业链关键难题268项次,示范推广新品种590项次、新技术495项次、新装备123台(套),辐射带动优质作物种植面积720余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多亿元,带动县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提高10%左右。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对象的科技合伙需求,凝练形成10种单体模式,成为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路径。围绕13个特色农产品和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与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建7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全省优势农业产业全覆盖。
  既要服务基层,也要仰望星空。山东省农科院始终聚焦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不断拓展创新边界,提升创新能力。围绕扎实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省农科院整合全院科技力量,实施“突破黄三角”战略,成立黄三角现代农业研究院,开展黄三角科技大会战。培育耐盐碱品种39个,研发配套技术26项,推广适宜盐碱地品种、技术30万余亩。在含盐量3.65‰在的地块上,抗旱节水小麦济麦60以亩产497.1公斤创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高产抗病耐逆玉米鲁单510实打亩产928.97公斤,创盐碱地玉米高产纪录;鲜食玉米、花生分别以亩产462.4公斤、312.6公斤创3‰盐碱地玉米花生带状种植高产典型,为我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展翅,农业焕新。“山东省农科院将加速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学科团队布局,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山东农科力量!”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梁金光说。
  
  
  
  ①小麦专家刘建军指导青年科研人员进行小麦品质分析
  ②招远槐花岭家庭农场,茶叶所田丽丽博士展示茶叶一芽一叶采摘标准
  ③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右一)在田间查看小麦品比实验情况
  ④石沟村挂职专家与省派第一书记沟通“科技专家+第一书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科教兴村模式
  ⑤郓城科技示范园,多学科专家联合指导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播种示范作业
  ⑥畜牧兽医所挂职专家刘公言(左一)在费县正宇兔业开展肉兔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研发试验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强调“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对每一个山东省农科院人来说,既是光荣,也是使命。
  凝心聚力抓科研,心无旁骛搞推广。10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始终牢记嘱托,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路,以强院建设为主线,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五大强院行动”,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落地,致力“打造一流农科院、走在全国最前列”,为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为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推进山东农业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特别是近年来,该院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有机融合,创新实践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蹚出一条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在齐鲁大地种下了农业科技+产业服务的“金种子”,在全国农科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

  党建引领 勇担使命
用创新书写“时代答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山东是农业大省,作为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面对新时代不断提出的新需求、新课题,山东省农科院勇担使命,奋进攀峰,用不敢稍歇的创新脚步不断书写“时代答卷”。
  不负使命,扎实前行。近10年来,全院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获得国家级奖励成果、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和试验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等5项指标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全省小麦、棉花、花生、水稻、果树等作物种植中,山东省农科院育成的品种稳居主导地位,34项品种、162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或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思想铸魂,组织赋能,精神聚力,突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山东省农科院大力推进党建业务融合,打造“党建强翼·科技兴农”党建品牌,74个业务类党支部全部建在创新团队上。大力弘扬“创新、实干、自强、奉献”的新时代农科精神和省农科院五种精神,倡树“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科研价值观,汇聚强院建设磅礴能量。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制度建设,系统推进科研创新精致化管理,让科研人员各安其心、各就其位、各尽其才、各结其果、各得其所。1人荣获齐鲁时代楷模称号,1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省农科院荣膺全国文明单位。
  2020和2021年,山东省农科院两次举办“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农业科研、管理、理论战线和“三农”一线的同志与会,在全国农科院系统形成“济南共识”。
锚定“卡脖子”技术难题
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济麦22是我们作物所培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种植面积11年保持全国第一,累计推广3.5亿亩;同时,作为育种骨干亲本在全国广为应用,以其为亲本育成的审定小麦品种140多个,可谓子孙遍天下,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学术带头人、研究员刘建军说。
  不仅是济麦22叫响全国,山东省农科院自主育成的大豆新品种齐黄34,先后以亩产353.45公斤、302.6公斤创我国夏大豆高产和盐碱地单产“双纪录”;育成的“鲁西黑头羊”为我国北方农区第一个国审肉羊新品种,打破了肉羊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育成的“鲁丽”苹果,累计推广50余万亩,成为我国中早熟苹果更新换代的主要品种;创新的花生单粒精播技术,创下亩产865.47公斤的世界纪录……
  硕果盈枝,源于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山东省农科院始终坚持锚定山东农业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围绕种子、耕地、农机三大创新关键,实施了种业创新五大行动、耕地质量提升三大行动和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四大任务。10年来,山东省农科院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2项。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让创新羽翼更加丰满。山东省农科院组建作物科学、园艺科学、畜牧与兽医科学、植物保护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机械工程科学、农产品质量与加工科学、农业信息与经济科学等八大学科群,打造卓越、优势、特色和新兴四大类97个创新团队,组建22个虚拟研究中心,构建起学科门类全、支撑产业强、协同创新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1+N”人才制度体系,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建立完善“识马”机制、容错机制,加快构建“雁阵形”人才梯队。新增国家、省部级高层次人才96人次,赵振东研究员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荣获省科技最高奖,3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聚焦重大平台设施建设,科研基础条件再上新台阶。获批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小麦育种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和参与各1个),拥有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14个,数量均居省级农科院首位。共同牵头建设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二期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新增库容规模105万份,可满足我省30—50年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需求。山东未来畜禽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工建设,其中,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是我省科研院所主导承建的首个动物P3实验室。共建3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搭建起“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平台。
把脚踏在大地上
把根扎进产业里

  当初“快撑不下去了”的茶园,如今成为金都招远新的“金字招牌”,转变的关键是来自山东省农科院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茶博士”田丽丽。
  在烟台招远,创业者董桂萍是第一个建设茶园、发展茶产业的人。她承包了上百亩土地开办有机茶园,但由于不懂技术,连年投入却难见回报。2020年8月,山东省农科院选择招远、费县、郓城3个县(市),选派543名科研人员扎根基层、挂职服务,创新实践出以“科技帮、合伙干、产业兴、农民赚”为主要内涵的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田丽丽就是在这一制度创新下来到了董桂萍的茶园。经过深入调研,田丽丽打出一套“组合拳”,第二年就帮助茶园“起死回生”、扭亏为盈。后来,她们签约共建了山东省第一个“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开展技术入股、合伙运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了专家变股东、技术变股本、服务变共创,在乡村扎下根来。现在,“招远红茶”“招远绿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当地农产品的新招牌。
  课题从哪里来?创新到哪里去?山东省农科院用实践作出了回答:把脚踏在大地上,把根扎进产业里,需求在一线,创新到一线。农业科技创新的成色和分量,一线应用会作出最好的评判!
  3年多来,在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山东省农科院破解产业链关键难题268项次,示范推广新品种590项次、新技术495项次、新装备123台(套),辐射带动优质作物种植面积720余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多亿元,带动县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提高10%左右。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对象的科技合伙需求,凝练形成10种单体模式,成为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路径。围绕13个特色农产品和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与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共建7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全省优势农业产业全覆盖。
  既要服务基层,也要仰望星空。山东省农科院始终聚焦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不断拓展创新边界,提升创新能力。围绕扎实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山东省农科院整合全院科技力量,实施“突破黄三角”战略,成立黄三角现代农业研究院,开展黄三角科技大会战。培育耐盐碱品种39个,研发配套技术26项,推广适宜盐碱地品种、技术30万余亩。在含盐量3.65‰在的地块上,抗旱节水小麦济麦60以亩产497.1公斤创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高产抗病耐逆玉米鲁单510实打亩产928.97公斤,创盐碱地玉米高产纪录;鲜食玉米、花生分别以亩产462.4公斤、312.6公斤创3‰盐碱地玉米花生带状种植高产典型,为我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展翅,农业焕新。“山东省农科院将加速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学科团队布局,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山东农科力量!”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梁金光说。
  
  
  
  ①小麦专家刘建军指导青年科研人员进行小麦品质分析
  ②招远槐花岭家庭农场,茶叶所田丽丽博士展示茶叶一芽一叶采摘标准
  ③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赵振东(右一)在田间查看小麦品比实验情况
  ④石沟村挂职专家与省派第一书记沟通“科技专家+第一书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科教兴村模式
  ⑤郓城科技示范园,多学科专家联合指导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播种示范作业
  ⑥畜牧兽医所挂职专家刘公言(左一)在费县正宇兔业开展肉兔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研发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