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感恩节的骨头

2023-11-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李晓鹏

  当下,许多传统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淡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模糊。我们所弘扬的感恩的高尚品格在日常的劳碌中鲜有提及。恰逢美国感恩节来临之际,感受一下西方节日的热闹,从理论与现实的不同维度,分析一下感恩行为,刺激一些人不太敏感的神经,不算是旧调重弹。
  每年十一月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人的感恩节。感恩节本是感恩收获、庆祝丰收的节日。发展至今,感恩节既是一个感恩的节日,也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中国有感恩节吗?有民俗专家说,春节是中国古代人日常生计与民间崇拜相结合的产物,人们在岁尾年初把一年的收获供奉于幻想的神的祭坛时,是对上天和先人的一次隆重答谢。因此,春节是中国实际意义上的“感恩节”。换句话说,中国没有感恩节,但中华民族确有感恩节的骨头。
  回望人类发展的历程,先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与自身、人与外界等宇宙万物间的关系及其内在规律的思考与追问,形成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万物不再相斥,物与人皆可共情。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先后经历了“由感恩天地到感恩父母,再到感恩社会”几个阶段,在整体上却都包含着对上天的敬畏、对家庭的注重、对他者的关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感恩文化。儒家、佛教、道家三者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对感恩行为在人伦关系的表现,进行了阐述。
  感恩行为在儒家文化中,从忠君与孝道两个层面进行了描述,并进行了梯度区分,将忠君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针对“忠孝不能两全”的道德困境,“舍孝而忠于国”成为必然选择。佛教中的感恩源于“结缘”。在佛家看来,一切尘世因果皆因报恩而结缘,倡导与人为善,多行好事。道教强调道法自然,以避世为上,讲究超然于物外。虽然,难免有消极无为之嫌,但作为强调修身之说,亦有可取之处。
  感恩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生于心而形于外。感恩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了多种考查维度:敬天、忠国、孝家、礼让、修身。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社会的最高权威与人生的最高境界,敬天源于古人对“天”或“自然”有着深深的敬畏之心。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春节期间的每一天,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感恩之心,从初一至初七,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代表七类生物的生日,而把人的生日放在其他动物之后,这本身就表达了先民尊崇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怀。“人在做,天在看”,人类要按照“天”的意志和“自然”的规律行事,否则必然会招致“天”的报应和惩罚。“天”和“自然”不仅左右着宇宙万物的运转,也掌控着人类的生死、祸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的情感中,爱国是一种醇厚而持久的特殊情感。《说岳全传》中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可谓诠释“忠”的典范。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主流情感有着共同的认识,有着一颗共同的中国心,则可以培养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位卑未敢忘忧国,学会感恩,热爱自己的祖国,认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则国家会具备更强的向心力与核心力,公民会有更强的幸福感与荣誉感。电影《幸存者1937》中有一句台词:“等到抗日胜利的时候,我应该已经牺牲了。”山河安好,必须要感恩曾经为今日和平付出鲜血和生命的革命先烈。
  百善孝为先,念亲恩于心。王阳明的《传习录》说:“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宇宙有始,万物有头,而父母则是其子女生命的本源。因此,作为子女,要以孝行来感谢父母赐予生命的恩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节既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其赐予生命的感恩。追思祖先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内涵,既表达了对祖先功德的感恩,又述说了让祖先庇佑的美好愿望。
  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感恩根系国家、社会、人与人之中。正如歌手韦唯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日月如磨蚁,生活虽然辛苦,但从现在开始,心怀感恩,让爱心传递,那么花会更红,天会更蓝!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 李晓鹏

  当下,许多传统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淡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模糊。我们所弘扬的感恩的高尚品格在日常的劳碌中鲜有提及。恰逢美国感恩节来临之际,感受一下西方节日的热闹,从理论与现实的不同维度,分析一下感恩行为,刺激一些人不太敏感的神经,不算是旧调重弹。
  每年十一月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人的感恩节。感恩节本是感恩收获、庆祝丰收的节日。发展至今,感恩节既是一个感恩的节日,也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中国有感恩节吗?有民俗专家说,春节是中国古代人日常生计与民间崇拜相结合的产物,人们在岁尾年初把一年的收获供奉于幻想的神的祭坛时,是对上天和先人的一次隆重答谢。因此,春节是中国实际意义上的“感恩节”。换句话说,中国没有感恩节,但中华民族确有感恩节的骨头。
  回望人类发展的历程,先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与自身、人与外界等宇宙万物间的关系及其内在规律的思考与追问,形成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万物不再相斥,物与人皆可共情。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先后经历了“由感恩天地到感恩父母,再到感恩社会”几个阶段,在整体上却都包含着对上天的敬畏、对家庭的注重、对他者的关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感恩文化。儒家、佛教、道家三者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对感恩行为在人伦关系的表现,进行了阐述。
  感恩行为在儒家文化中,从忠君与孝道两个层面进行了描述,并进行了梯度区分,将忠君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针对“忠孝不能两全”的道德困境,“舍孝而忠于国”成为必然选择。佛教中的感恩源于“结缘”。在佛家看来,一切尘世因果皆因报恩而结缘,倡导与人为善,多行好事。道教强调道法自然,以避世为上,讲究超然于物外。虽然,难免有消极无为之嫌,但作为强调修身之说,亦有可取之处。
  感恩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生于心而形于外。感恩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了多种考查维度:敬天、忠国、孝家、礼让、修身。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社会的最高权威与人生的最高境界,敬天源于古人对“天”或“自然”有着深深的敬畏之心。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春节期间的每一天,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感恩之心,从初一至初七,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代表七类生物的生日,而把人的生日放在其他动物之后,这本身就表达了先民尊崇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怀。“人在做,天在看”,人类要按照“天”的意志和“自然”的规律行事,否则必然会招致“天”的报应和惩罚。“天”和“自然”不仅左右着宇宙万物的运转,也掌控着人类的生死、祸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的情感中,爱国是一种醇厚而持久的特殊情感。《说岳全传》中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可谓诠释“忠”的典范。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主流情感有着共同的认识,有着一颗共同的中国心,则可以培养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位卑未敢忘忧国,学会感恩,热爱自己的祖国,认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则国家会具备更强的向心力与核心力,公民会有更强的幸福感与荣誉感。电影《幸存者1937》中有一句台词:“等到抗日胜利的时候,我应该已经牺牲了。”山河安好,必须要感恩曾经为今日和平付出鲜血和生命的革命先烈。
  百善孝为先,念亲恩于心。王阳明的《传习录》说:“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宇宙有始,万物有头,而父母则是其子女生命的本源。因此,作为子女,要以孝行来感谢父母赐予生命的恩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节既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其赐予生命的感恩。追思祖先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内涵,既表达了对祖先功德的感恩,又述说了让祖先庇佑的美好愿望。
  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感恩根系国家、社会、人与人之中。正如歌手韦唯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日月如磨蚁,生活虽然辛苦,但从现在开始,心怀感恩,让爱心传递,那么花会更红,天会更蓝!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