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山海为远 共赴两河之约
2023-11-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高铁时代大家谈”
□ 胡磊 薛良诚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1月18日,2023聊城市人才发展论坛暨聊城市专家人才联合会成立大会举行。这是聊城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生动实践,是以人才之智助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务实之举,也是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共用的创新之策,为实现聊城与人才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注入更多活力、更强动力。
古人曰: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聊城自古就是人才辈出、人才荟萃之地,仓颉造字、伊尹耕莘、孔孟传教、曹植闻梵,都曾在这里留下传说遗迹;国学泰斗季羡林、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都诞生在这片土地。多年来,聊城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人才兴聊”战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聚天下英才,加快建设具有鲁西特色的人才聚集高地。
这里有明朗灿烂的机遇“阳光”,是充满希望的成功“始发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交汇,济郑高铁通车在即,雄商高铁、聊城机场加快推进,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资源要素加速汇集、发展空间全面拓展。如今的聊城更加渴求人才,也更有条件吸引人才、成就人才。
这里有完备肥沃的产业“土壤”,是创新创造的优良“试验田”。农业基础扎实,工业体系完备,创新动力充沛……这些都为创新实践、技术研发厚植了发展“沃土”。如今的聊城亟须把更多科研事业布局在聊城、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在聊城,在这座活力之城一起点燃创新强引擎、澎湃发展新动能。
这里有充沛优渥的政策“雨露”,是成就事业的广阔“大舞台”。近年来,聊城强化制度供给、政策保障,出台“人才新政35条”,配套25个实施细则;坚持“政策找人、非申即享”;开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配备服务专员“一对一”提供医疗保健、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暖心礼包”等,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在聊城大地已蔚然成风。
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聚。做好人才的引、育、留、用,是当前聊城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从搭建平台、政策赋能、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聚焦重点群体,加大引进力度;聚焦人才政策,抓好落地落实;聚焦重点项目,推动取得实效,努力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打造一流载体平台、营造一流发展生态,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新成立的聊城市专家人才联合会也要充分发挥作用: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大力引荐聊城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和社会事业领域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成为英才会聚的“蓄水池”、推动发展的“新引擎”、经济建设的“加速器”;搭建市场运作平台,将更多的科研技术成果带到聊城,介绍更多的项目落户聊城,推荐更多的高端人才助力聊城,为聊城高质量、高速度、跨越式发展聚力增效;搭建联系交流平台,最大限度满足人才意愿、最大力度保障人才发展,提升专业化人才服务质量,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不以山海为远,共赴两河之约。聊城正处在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攻坚期,正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在大会上所说:聊城将拿出最大诚意、最好资源、最优环境,坚持实行更优惠的人才政策、打造更广阔的人才发展空间、提供更温暖的人才优质服务,为人才服务、为创新搭台,让人才“站C位”“当主角”,为专家和企业“牵好线”,为科技创新“搭好台”,让更多“金点子”在聊城结出“金果子”,让鲁西大地成为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沃土,成为众多人才向往之城、荟萃之地,为加快建设“两河明珠”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 胡磊 薛良诚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1月18日,2023聊城市人才发展论坛暨聊城市专家人才联合会成立大会举行。这是聊城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生动实践,是以人才之智助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务实之举,也是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共用的创新之策,为实现聊城与人才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注入更多活力、更强动力。
古人曰: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聊城自古就是人才辈出、人才荟萃之地,仓颉造字、伊尹耕莘、孔孟传教、曹植闻梵,都曾在这里留下传说遗迹;国学泰斗季羡林、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都诞生在这片土地。多年来,聊城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人才兴聊”战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聚天下英才,加快建设具有鲁西特色的人才聚集高地。
这里有明朗灿烂的机遇“阳光”,是充满希望的成功“始发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交汇,济郑高铁通车在即,雄商高铁、聊城机场加快推进,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资源要素加速汇集、发展空间全面拓展。如今的聊城更加渴求人才,也更有条件吸引人才、成就人才。
这里有完备肥沃的产业“土壤”,是创新创造的优良“试验田”。农业基础扎实,工业体系完备,创新动力充沛……这些都为创新实践、技术研发厚植了发展“沃土”。如今的聊城亟须把更多科研事业布局在聊城、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在聊城,在这座活力之城一起点燃创新强引擎、澎湃发展新动能。
这里有充沛优渥的政策“雨露”,是成就事业的广阔“大舞台”。近年来,聊城强化制度供给、政策保障,出台“人才新政35条”,配套25个实施细则;坚持“政策找人、非申即享”;开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配备服务专员“一对一”提供医疗保健、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暖心礼包”等,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在聊城大地已蔚然成风。
城市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城市而聚。做好人才的引、育、留、用,是当前聊城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从搭建平台、政策赋能、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聚焦重点群体,加大引进力度;聚焦人才政策,抓好落地落实;聚焦重点项目,推动取得实效,努力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打造一流载体平台、营造一流发展生态,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新成立的聊城市专家人才联合会也要充分发挥作用: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大力引荐聊城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和社会事业领域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成为英才会聚的“蓄水池”、推动发展的“新引擎”、经济建设的“加速器”;搭建市场运作平台,将更多的科研技术成果带到聊城,介绍更多的项目落户聊城,推荐更多的高端人才助力聊城,为聊城高质量、高速度、跨越式发展聚力增效;搭建联系交流平台,最大限度满足人才意愿、最大力度保障人才发展,提升专业化人才服务质量,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不以山海为远,共赴两河之约。聊城正处在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攻坚期,正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在大会上所说:聊城将拿出最大诚意、最好资源、最优环境,坚持实行更优惠的人才政策、打造更广阔的人才发展空间、提供更温暖的人才优质服务,为人才服务、为创新搭台,让人才“站C位”“当主角”,为专家和企业“牵好线”,为科技创新“搭好台”,让更多“金点子”在聊城结出“金果子”,让鲁西大地成为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沃土,成为众多人才向往之城、荟萃之地,为加快建设“两河明珠”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