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带动更多美丽河湖向效益河湖转变

一泓碧水 兴业富民

2023-11-03 作者: 孟令洋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孟令洋
  本报通讯员 邵薇

  秋高气爽,枣庄市薛城区小沙河畔,瓜果飘香,游客如织。当地在小沙河下游积极构建生态走廊,促进河道两岸产业升级,沿岸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特色产业。“目前已发展蓝莓、猕猴桃采摘、火龙果种植基地40余家,并打造了乡村文化旅游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薛城区城乡水务局局长白连刚说,眼下,越来越多的河湖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发展优势。
  枣庄市地处大运河畔、南四湖滨,水系发达、湖库众多,境内有河流285条,大中小型水库118座。近年来,枣庄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人文特征,积极在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将美丽河湖打造成产业发展新高地、价值转化新纽带、群众增收新载体,带动更多美丽河湖向效益河湖转变。
  周营镇围绕“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周营沙河建设农业强镇,打造白楼湾、十里湾现代农业示范园、王楼农业科技园等“一河十园”,发展设施农业5万亩,建成蔬菜种植专业村24个,蔬菜年产量达22万吨,产值突破16亿元。依托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周营镇还筹建运河支队记忆馆和鲁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览馆,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
  连日来,滕州市西岗镇九龙湾湿地六和猕猴桃采摘园里,饱满圆润的猕猴桃挂满枝头,前来采摘、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破败的采煤塌陷区变成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新景点。
  西岗镇发挥采煤塌陷区临湖临河区位优势,采取借势利用、生态重构、挖深垫浅三种途径,投资1.27亿元实施九龙湾湿地连片治理项目,高标准修复湿地生态,建设园林景观,让一泓碧水成为村民兴业富民的“活水”。
  怎么盘活一潭“死水”?峄城区底阁镇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底阁镇曾是鲁南地区最大的石膏生产地,多年开采留下了1万多亩沉陷区。底阁镇在康庄村建成装机10万千瓦的康庄峄光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沉陷区2500余亩土地,租用农户鱼塘架设太阳能光伏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沉陷区综合治理探索出了新路子,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双丰收”。项目每年可向当地提供约1.4亿千瓦时清洁能源,与同等规模火电厂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万吨。
  以优美水景观、优质水生态带动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山亭区串联洪门葡萄与龙床水库风景区,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葡萄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量可达400万斤,收入2000余万元,惠及群众2470户8231人。截至目前,枣庄市境内依托河湖打造的文化观光旅游带、旅游景点达50处,推动田园变花园、村庄变景区,推进了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了河湖旅游内涵。
  以水破题闯新路,枣庄市近年来持续放大兴业富民“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做优做活“水经济”方面不断创新。目前,山亭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已将河湖资源生态价值转化纳入经营范围,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去年,山亭区在交易中心挂牌转让3座水库的5年承包经营权,实现溢价155万余元。通过收储河湖资源、挂牌出让水库承包经营权、开展水权交易、争取横向生态补偿、开发河湖资源EOD项目等多种运作路径,实现河湖资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和经营。目前,山亭区已收储各类水资源3680万立方米,评估价值达到15亿元。
  □ 本报记者 孟令洋
  本报通讯员 邵薇

  秋高气爽,枣庄市薛城区小沙河畔,瓜果飘香,游客如织。当地在小沙河下游积极构建生态走廊,促进河道两岸产业升级,沿岸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特色产业。“目前已发展蓝莓、猕猴桃采摘、火龙果种植基地40余家,并打造了乡村文化旅游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薛城区城乡水务局局长白连刚说,眼下,越来越多的河湖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发展优势。
  枣庄市地处大运河畔、南四湖滨,水系发达、湖库众多,境内有河流285条,大中小型水库118座。近年来,枣庄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人文特征,积极在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将美丽河湖打造成产业发展新高地、价值转化新纽带、群众增收新载体,带动更多美丽河湖向效益河湖转变。
  周营镇围绕“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周营沙河建设农业强镇,打造白楼湾、十里湾现代农业示范园、王楼农业科技园等“一河十园”,发展设施农业5万亩,建成蔬菜种植专业村24个,蔬菜年产量达22万吨,产值突破16亿元。依托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周营镇还筹建运河支队记忆馆和鲁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览馆,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
  连日来,滕州市西岗镇九龙湾湿地六和猕猴桃采摘园里,饱满圆润的猕猴桃挂满枝头,前来采摘、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破败的采煤塌陷区变成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新景点。
  西岗镇发挥采煤塌陷区临湖临河区位优势,采取借势利用、生态重构、挖深垫浅三种途径,投资1.27亿元实施九龙湾湿地连片治理项目,高标准修复湿地生态,建设园林景观,让一泓碧水成为村民兴业富民的“活水”。
  怎么盘活一潭“死水”?峄城区底阁镇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底阁镇曾是鲁南地区最大的石膏生产地,多年开采留下了1万多亩沉陷区。底阁镇在康庄村建成装机10万千瓦的康庄峄光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沉陷区2500余亩土地,租用农户鱼塘架设太阳能光伏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沉陷区综合治理探索出了新路子,让老百姓真正实现了“双丰收”。项目每年可向当地提供约1.4亿千瓦时清洁能源,与同等规模火电厂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万吨。
  以优美水景观、优质水生态带动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山亭区串联洪门葡萄与龙床水库风景区,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葡萄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量可达400万斤,收入2000余万元,惠及群众2470户8231人。截至目前,枣庄市境内依托河湖打造的文化观光旅游带、旅游景点达50处,推动田园变花园、村庄变景区,推进了文旅深度融合,提升了河湖旅游内涵。
  以水破题闯新路,枣庄市近年来持续放大兴业富民“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做优做活“水经济”方面不断创新。目前,山亭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已将河湖资源生态价值转化纳入经营范围,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去年,山亭区在交易中心挂牌转让3座水库的5年承包经营权,实现溢价155万余元。通过收储河湖资源、挂牌出让水库承包经营权、开展水权交易、争取横向生态补偿、开发河湖资源EOD项目等多种运作路径,实现河湖资源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和经营。目前,山亭区已收储各类水资源3680万立方米,评估价值达到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