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区借力第一书记推进乡村振兴
2023-11-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胡沥中 孙业文 报道
本报济南讯 当前,起步区纳入“千村提升”工程的村有116个,选派第一书记115人,主要集中在孙耿、太平街道。第一书记到岗后,起步区加强日常管理,全力做好驻村服务保障,切实发挥第一书记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在孙耿街道于家村,一栋崭新的红色二层建筑在村东侧拔地而起。这是该村打造的“红色于家政治生活馆”,目前场馆已完成主体结构和外墙施工,正进行室内装修。
“于家战斗给我们村带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新场馆投用后将更加充分地展示于家红色文化。”于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艾峰告诉记者,原来纪念馆使用频率高,但空间受限,于家村第一书记刘洋驻村后积极协调其所在单位济南城市建设集团,筹措资金150万元,为于家村文化振兴带来极大助力。
“于家村环境不错、产业基础良好,那就发挥村子特有的红色文化,推动文化振兴,再试着探索能不能反哺产业振兴。”刘洋告诉记者,驻村以来,他与该村“两委”逐步明确了打造于家村特色名片的路子——扩建升级于家战役纪念馆,打造集学习、展示、教育、培训、体验、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红色于家政治生活馆”。
如今,在于家村东侧,爱旭太阳能电池项目正加快建设。“场馆投用后,除了承接区、街道各类活动,也能为周边重点项目提供党建学习、产品发布等活动空间,实现‘引流聚气’的向心效应。”刘洋介绍,未来依托“红色地标”,还可探索特色农业和绿色产业,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为村庄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持续赋能。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千方百计探索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起步区党群工作部党建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菜园里种植菜花、白菜、茴香苗等蔬菜,绿化园林下养殖香猪、鸡、鸭、兔子、鸽子等畜禽……10月27日,记者来到太平街道谢家村,村第一书记陈公修正在新打造的共享菜园内忙碌。
“通过学习南方经验,6月份驻村以来,便与村‘两委’探索打造共享菜园。”陈公修告诉记者,前期该村整合闲散地作为村集体用地,共享菜园正是将这些土地利用起来,所打造的30多块菜地以及养殖的各类畜禽均对外租赁、认养,由村庄统一进行无公害绿色种植、饲养,在为村民增加打工收入的同时,探索打造集观光、休闲、采摘、购物于一体的特色乡村经济。
谢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义宝介绍,目前共享菜园模式已产生2万多元收益,未来随着全村推广打造,将进一步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探索建立第一书记“导师制”,研究制定帮扶工作规划11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措施177条。记者从起步区党群工作部了解到,为切实发挥第一书记作用,区里建立第一书记临时党总支,成立4个街道临时党支部,强化与第一书记联系,实时调度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情况。
随着第一书记工作开展,近年来,起步区先后涌现出一批典型村庄和典型做法。在太平街道,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6个村组建“第一书记联盟”,打造“骇河甜源”联合党委,实现了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转变。
下一步,起步区将继续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第一书记履职能力,加大对帮扶共建村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做强优势产业,切实提高帮扶工作实效,通过开展第一书记“大比武”“擂台竞赛”等活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本报济南讯 当前,起步区纳入“千村提升”工程的村有116个,选派第一书记115人,主要集中在孙耿、太平街道。第一书记到岗后,起步区加强日常管理,全力做好驻村服务保障,切实发挥第一书记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在孙耿街道于家村,一栋崭新的红色二层建筑在村东侧拔地而起。这是该村打造的“红色于家政治生活馆”,目前场馆已完成主体结构和外墙施工,正进行室内装修。
“于家战斗给我们村带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新场馆投用后将更加充分地展示于家红色文化。”于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艾峰告诉记者,原来纪念馆使用频率高,但空间受限,于家村第一书记刘洋驻村后积极协调其所在单位济南城市建设集团,筹措资金150万元,为于家村文化振兴带来极大助力。
“于家村环境不错、产业基础良好,那就发挥村子特有的红色文化,推动文化振兴,再试着探索能不能反哺产业振兴。”刘洋告诉记者,驻村以来,他与该村“两委”逐步明确了打造于家村特色名片的路子——扩建升级于家战役纪念馆,打造集学习、展示、教育、培训、体验、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红色于家政治生活馆”。
如今,在于家村东侧,爱旭太阳能电池项目正加快建设。“场馆投用后,除了承接区、街道各类活动,也能为周边重点项目提供党建学习、产品发布等活动空间,实现‘引流聚气’的向心效应。”刘洋介绍,未来依托“红色地标”,还可探索特色农业和绿色产业,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为村庄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持续赋能。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千方百计探索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起步区党群工作部党建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菜园里种植菜花、白菜、茴香苗等蔬菜,绿化园林下养殖香猪、鸡、鸭、兔子、鸽子等畜禽……10月27日,记者来到太平街道谢家村,村第一书记陈公修正在新打造的共享菜园内忙碌。
“通过学习南方经验,6月份驻村以来,便与村‘两委’探索打造共享菜园。”陈公修告诉记者,前期该村整合闲散地作为村集体用地,共享菜园正是将这些土地利用起来,所打造的30多块菜地以及养殖的各类畜禽均对外租赁、认养,由村庄统一进行无公害绿色种植、饲养,在为村民增加打工收入的同时,探索打造集观光、休闲、采摘、购物于一体的特色乡村经济。
谢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义宝介绍,目前共享菜园模式已产生2万多元收益,未来随着全村推广打造,将进一步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探索建立第一书记“导师制”,研究制定帮扶工作规划11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措施177条。记者从起步区党群工作部了解到,为切实发挥第一书记作用,区里建立第一书记临时党总支,成立4个街道临时党支部,强化与第一书记联系,实时调度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情况。
随着第一书记工作开展,近年来,起步区先后涌现出一批典型村庄和典型做法。在太平街道,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6个村组建“第一书记联盟”,打造“骇河甜源”联合党委,实现了由“单兵作战”向“抱团发展”转变。
下一步,起步区将继续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第一书记履职能力,加大对帮扶共建村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做强优势产业,切实提高帮扶工作实效,通过开展第一书记“大比武”“擂台竞赛”等活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