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众议长当选难为美国政治生态带来新气象
2023-10-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
|
□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张高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 王寅鸽
10月25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就议长选举举行第四轮投票。在历时22天,历经4位候选人后,共和党保守派路易斯安那州众议员迈克·约翰逊终于以220票成功当选议长,众议院持续数周的混乱状态暂告一段落。
众议院议长是美国政坛排位仅次于总统、副总统的“三号人物”,具有重要政治影响力。2023年1月,前议长麦卡锡经历了15轮漫长投票后才获得议长职位,然而仅9个月后,即被众议院议员投票罢免,成为美国史上首位被罢免的在任众议院议长。之后,众议院共和党人先后提名多数党领袖史蒂夫·斯卡利斯、司法委员会主席吉姆·乔丹以及多数党党鞭汤姆·埃默为议长候选人,但都因未能获得足够党内支持而退选或者败选。众议院“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令美国立法部门工作处于“暂停”状态,导致包括批准对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支持,以及联邦政府财政拨款法案等多项重要议程无法推进。美国迎来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众议院开会期间的议长空缺,再次凸显美国政党内部的分裂和混乱。
此番美国“民主”政体的失能乱象并不偶然,其背后深层次原因在于政治斗争并因此而加剧的党派极化。对政客和政党而言,个人和党派利益已经超越了国家、社会和民众利益,这是个结构性问题,并不能因新众议长当选而改变。随着美国政治选举周期的临近,这种政治乱象恐将再现。
首先,众议院内部乱象将持续。由于此届美国众议院中,共和党和民主党分别占据221和212个议席,共和党仅拥有脆弱多数,加之党内存在少数极端保守派议员,即使新的议长选出,党际竞争以及同党议员倒戈将会使得重要议案能否通过面临非常大不确定性,议会运作将更加低效,与拜登政府的针锋相对将更加激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国社会愈加撕裂,两党国内政治共识将更难形成。此外,美国国会临时拨款法案仅能让联邦支出维持运作至11月17日,若两党未能在截止日期前达成一致,仍会面临政府停摆的风险。同时,新议长约翰逊一直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忠诚拥趸,多次公开否认2020年大选结果,并在结果公布后立即联名多位议员提起诉讼,意图推翻摇摆州的大选结果。此次约翰逊成功当选,或标志着共和党进一步右倾,民主、共和两党可能围绕2020年大选结果、对拜登政府的弹劾调查等问题展开更加激烈的斗争,从而影响明年大选选情。
其次,此番政治乱象将进一步加剧美国民众对政治生态的强烈不满。为缓解美国政治极化,改善民众对政治生态的负面印象,美国白宫和国会已投入数十亿美元整修、改善美国的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批准了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抗击气候变化,减免了数十亿美元的学生债务,着力改善民生兑现其竞选承诺。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获得民众的充分认可,美国民众的政治情绪已跌至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据美媒报道,在全美各地进行的数十次采访中,美国民众均对下届总统选举表现出超越党派界限的普遍悲观,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信心也岌岌可危。美联社近日公布的民调显示,近八成民众认为美国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仅有3%的美国人对国会有很大的信心,超过一半人对国会几乎没有任何信心。该类悲观情绪将持续蔓延。
最后,此番民主失灵将产生外溢效应,美式民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面对新的质疑。美国长期以“民主灯塔”自居,然而近些年,随着其国内政局混乱不断,其民主形象愈加崩坍,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宣扬的民主价值观的质疑。部分欧洲的决策者和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众议院的混乱直接凸显了美式民主制度的脆弱,不公正地划分选区以及初选中选民的低参与率,导致了共和党一批强硬派议员产生,美国政治体制已经走上了功能失调的道路,后续系列问题将不断出现,若不加限制最终将导致其国家陷入瘫痪。随着美国政坛的混乱无序延宕,未来美国盟友伙伴对其安全保障等各项承诺可信性的怀疑也将不断加深。
10月25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就议长选举举行第四轮投票。在历时22天,历经4位候选人后,共和党保守派路易斯安那州众议员迈克·约翰逊终于以220票成功当选议长,众议院持续数周的混乱状态暂告一段落。
众议院议长是美国政坛排位仅次于总统、副总统的“三号人物”,具有重要政治影响力。2023年1月,前议长麦卡锡经历了15轮漫长投票后才获得议长职位,然而仅9个月后,即被众议院议员投票罢免,成为美国史上首位被罢免的在任众议院议长。之后,众议院共和党人先后提名多数党领袖史蒂夫·斯卡利斯、司法委员会主席吉姆·乔丹以及多数党党鞭汤姆·埃默为议长候选人,但都因未能获得足够党内支持而退选或者败选。众议院“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令美国立法部门工作处于“暂停”状态,导致包括批准对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支持,以及联邦政府财政拨款法案等多项重要议程无法推进。美国迎来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众议院开会期间的议长空缺,再次凸显美国政党内部的分裂和混乱。
此番美国“民主”政体的失能乱象并不偶然,其背后深层次原因在于政治斗争并因此而加剧的党派极化。对政客和政党而言,个人和党派利益已经超越了国家、社会和民众利益,这是个结构性问题,并不能因新众议长当选而改变。随着美国政治选举周期的临近,这种政治乱象恐将再现。
首先,众议院内部乱象将持续。由于此届美国众议院中,共和党和民主党分别占据221和212个议席,共和党仅拥有脆弱多数,加之党内存在少数极端保守派议员,即使新的议长选出,党际竞争以及同党议员倒戈将会使得重要议案能否通过面临非常大不确定性,议会运作将更加低效,与拜登政府的针锋相对将更加激烈。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国社会愈加撕裂,两党国内政治共识将更难形成。此外,美国国会临时拨款法案仅能让联邦支出维持运作至11月17日,若两党未能在截止日期前达成一致,仍会面临政府停摆的风险。同时,新议长约翰逊一直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忠诚拥趸,多次公开否认2020年大选结果,并在结果公布后立即联名多位议员提起诉讼,意图推翻摇摆州的大选结果。此次约翰逊成功当选,或标志着共和党进一步右倾,民主、共和两党可能围绕2020年大选结果、对拜登政府的弹劾调查等问题展开更加激烈的斗争,从而影响明年大选选情。
其次,此番政治乱象将进一步加剧美国民众对政治生态的强烈不满。为缓解美国政治极化,改善民众对政治生态的负面印象,美国白宫和国会已投入数十亿美元整修、改善美国的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批准了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抗击气候变化,减免了数十亿美元的学生债务,着力改善民生兑现其竞选承诺。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获得民众的充分认可,美国民众的政治情绪已跌至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据美媒报道,在全美各地进行的数十次采访中,美国民众均对下届总统选举表现出超越党派界限的普遍悲观,对美国政治制度的信心也岌岌可危。美联社近日公布的民调显示,近八成民众认为美国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仅有3%的美国人对国会有很大的信心,超过一半人对国会几乎没有任何信心。该类悲观情绪将持续蔓延。
最后,此番民主失灵将产生外溢效应,美式民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面对新的质疑。美国长期以“民主灯塔”自居,然而近些年,随着其国内政局混乱不断,其民主形象愈加崩坍,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宣扬的民主价值观的质疑。部分欧洲的决策者和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众议院的混乱直接凸显了美式民主制度的脆弱,不公正地划分选区以及初选中选民的低参与率,导致了共和党一批强硬派议员产生,美国政治体制已经走上了功能失调的道路,后续系列问题将不断出现,若不加限制最终将导致其国家陷入瘫痪。随着美国政坛的混乱无序延宕,未来美国盟友伙伴对其安全保障等各项承诺可信性的怀疑也将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