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山灌区:奋楫扬帆再出“圈”
2023-10-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 胡磊 孙亚飞
10月20日,全国数字孪生灌区现场会在聊城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区水利部门代表齐聚位山灌区,共同观摩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的“位山经验”。这也是位山灌区继7月27日在“水美中国”第二届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媒体推介活动现场分享建设治理经验之后,再次受到全国关注。
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是促进灌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目的是通过构建完善的立体感知、自动控制和支撑保障体系,为灌区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计算等提供算据、算法、算力支撑,让配水调度更科学、供水服务更精准、工程巡查维护更智能。2022年12月,水利部正式启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全国49处大中型灌区纳入首批试点队伍,位山灌区就是其一。时至今日,位山灌区在首批试点队伍中脱颖而出,足见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成果可圈可点。
需求牵引,建设数字孪生灌区有底气。观摩现场,不少部门代表惊叹于位山灌区数字化建设起步早、准备足。原来,位山灌区自1986年开始,便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水位遥测和配水调度模型计算机开发应用,并于2002年、2007年两次入选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建成了水情监测系统、闸门远程自动控制系统、无线网络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而在随后的探索发展中,位山灌区集成前期建设的水情监测系统、量测水系统、水量整编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搭建了智慧灌区e平台,且在灌区供水管理、工程管理等主要业务中广泛应用,为后期顺利建设数字孪生灌区夯实了“数字底座”。
应用至上,建好数字孪生灌区有方法。在40多年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位山灌区投资3500余万元,整合已建平台、利用已有数据、推进模型建设,逐步提升“三算”(算力、算据、算法)能力,着力打造“可感知、会思考、能决策”的数字孪生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位山灌区的建设过程始终秉承问题导向,立足引黄灌区水少沙多实际,以供用水管理“粗放低效”变“节约集约”、水旱灾害“被动应对”变“主动预警”、引黄泥沙由“淤积堵塞”变“输沙减淤”为需求,以“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为原则,统筹规划建设、打破系统壁垒、坚持建用并重、强化数据利用,以数字孪生手段助力解决灌区实际问题。
数字赋能,运行数字孪生灌区有实效。以智慧灌区e平台为基础,位山灌区整合多个业务系统,同时搭建物联网平台,对各类设备统一接入管理及各类数据集中存储分析,已经形成了“管用、实用、好用”的“一网统管”平台,实现了需水有“预报”、水旱有“预警”、调度有“预演”、配水有“预案”的配水调度新模式。据统计,通过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和科学配水、优化调度,位山灌区使春灌灌溉周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至40天,配水效率提高了11%,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0万亩以上,位于灌区下游的高唐县琉璃寺镇、杨屯镇、临清市唐园镇耕地时隔十余年再次用上黄河水。此外,数字孪生灌区的运行,还助力位山灌区实现了供水节水更有力、量测闸控更精准、工程管理更规范等,有效提升了位山灌区的管理效能。
提升能力,管理数字孪生灌区有标准。不到一年的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位山灌区精进不休,但距离数字孪生灌区的最终目标还远远不够,仍需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天空地”感知体系,开发完善水旱灾害预警预报模型、水沙动力模型,完善配水调度模型、水动力仿真模型,推进水旱灾害预防、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及泥沙科学输送与处置,并把运行管理经验、业务规则、标准化体系以及各类数据统一纳入知识库,同时结合创建水利部标准化管理灌区要求,强化数字孪生在水资源监管、工程运行管理等业务中的应用,全面提升灌区预测预报、分析评价与决策支持能力,以数字孪生手段全面提高灌区标准化管理水平、全面赋能现代水网建设。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当前,位山灌区按照水利部“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以“提标提速提能力,敢闯敢干敢争先”的工作状态,加压奋进、砥砺前行,积极推进灌区实现“供水精准调度、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智能调控、管理标准规范”,为新阶段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科技驱动。
10月20日,全国数字孪生灌区现场会在聊城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区水利部门代表齐聚位山灌区,共同观摩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的“位山经验”。这也是位山灌区继7月27日在“水美中国”第二届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媒体推介活动现场分享建设治理经验之后,再次受到全国关注。
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是促进灌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目的是通过构建完善的立体感知、自动控制和支撑保障体系,为灌区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计算等提供算据、算法、算力支撑,让配水调度更科学、供水服务更精准、工程巡查维护更智能。2022年12月,水利部正式启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全国49处大中型灌区纳入首批试点队伍,位山灌区就是其一。时至今日,位山灌区在首批试点队伍中脱颖而出,足见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成果可圈可点。
需求牵引,建设数字孪生灌区有底气。观摩现场,不少部门代表惊叹于位山灌区数字化建设起步早、准备足。原来,位山灌区自1986年开始,便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水位遥测和配水调度模型计算机开发应用,并于2002年、2007年两次入选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建成了水情监测系统、闸门远程自动控制系统、无线网络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而在随后的探索发展中,位山灌区集成前期建设的水情监测系统、量测水系统、水量整编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搭建了智慧灌区e平台,且在灌区供水管理、工程管理等主要业务中广泛应用,为后期顺利建设数字孪生灌区夯实了“数字底座”。
应用至上,建好数字孪生灌区有方法。在40多年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位山灌区投资3500余万元,整合已建平台、利用已有数据、推进模型建设,逐步提升“三算”(算力、算据、算法)能力,着力打造“可感知、会思考、能决策”的数字孪生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位山灌区的建设过程始终秉承问题导向,立足引黄灌区水少沙多实际,以供用水管理“粗放低效”变“节约集约”、水旱灾害“被动应对”变“主动预警”、引黄泥沙由“淤积堵塞”变“输沙减淤”为需求,以“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为原则,统筹规划建设、打破系统壁垒、坚持建用并重、强化数据利用,以数字孪生手段助力解决灌区实际问题。
数字赋能,运行数字孪生灌区有实效。以智慧灌区e平台为基础,位山灌区整合多个业务系统,同时搭建物联网平台,对各类设备统一接入管理及各类数据集中存储分析,已经形成了“管用、实用、好用”的“一网统管”平台,实现了需水有“预报”、水旱有“预警”、调度有“预演”、配水有“预案”的配水调度新模式。据统计,通过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和科学配水、优化调度,位山灌区使春灌灌溉周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至40天,配水效率提高了11%,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0万亩以上,位于灌区下游的高唐县琉璃寺镇、杨屯镇、临清市唐园镇耕地时隔十余年再次用上黄河水。此外,数字孪生灌区的运行,还助力位山灌区实现了供水节水更有力、量测闸控更精准、工程管理更规范等,有效提升了位山灌区的管理效能。
提升能力,管理数字孪生灌区有标准。不到一年的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位山灌区精进不休,但距离数字孪生灌区的最终目标还远远不够,仍需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天空地”感知体系,开发完善水旱灾害预警预报模型、水沙动力模型,完善配水调度模型、水动力仿真模型,推进水旱灾害预防、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及泥沙科学输送与处置,并把运行管理经验、业务规则、标准化体系以及各类数据统一纳入知识库,同时结合创建水利部标准化管理灌区要求,强化数字孪生在水资源监管、工程运行管理等业务中的应用,全面提升灌区预测预报、分析评价与决策支持能力,以数字孪生手段全面提高灌区标准化管理水平、全面赋能现代水网建设。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当前,位山灌区按照水利部“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以“提标提速提能力,敢闯敢干敢争先”的工作状态,加压奋进、砥砺前行,积极推进灌区实现“供水精准调度、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智能调控、管理标准规范”,为新阶段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科技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