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念好“路”“里”“面”“底”“根”五字诀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2023-10-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吴雪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内的系统工程。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路”、以特色产业为“里”、农村人居环境为“面”、社会治理为“底”、文明乡风为“根”,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村有好戏。
做实里子 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核要义,也是促进村集体增收的先决条件。朱台镇积极发展装饰纸、厨房设备两大富民产业和现代种业,生产生态生活同步改善,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推动装饰纸产业园建设,打造产业集群。装饰纸龙头企业齐峰新材有23条生产线,装饰原纸、表层耐磨纸、无纺壁纸原纸产能均居世界第一。全镇现有装饰纸产业链企业11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形成了包括装饰原纸生产、印刷、浸胶、压板、家具、壁纸等产业配套深加工体系,行业从业人员6000余人。
  推动厨房设备产业园建设,实现富民增收。全镇有厨房设备加工企业和业户800余家,涉及商用、家用、军用、医用、环保5大板块,拥有设计专利90余项,年产各类厨具3000万件、品种上千个,年产值达4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
  推进种子镇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依托龙头企业淄博禾丰种业,发展小麦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育成国省审小麦、玉米品种47个,设有专家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高光效循环农业研究院,建成全国首个5G生态无人农场。现有科研育种及新品种试验示范区7000亩,小麦繁育基地4.5万亩,朱台镇正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找对路子 拓宽增收路径
  朱台镇以分类施策、分层带动、共同富裕为原则,探索3大类10条增收路径,33个村集体收入平均56.5万元。
  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实现“有中生优”。优化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按照“平台公司+工商资本+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引入金禾丰、鲁供齐丰等多家经营主体参与竞争,引导农户将连片土地进行集中托管,通过无垄平播技术种植及适度规模化经营,大幅提升村集体收入。现托管土地占全镇耕地55%,累计增收200万元,增收最多村超30万元。盘活10个村闲散院落、集体建设用地等450余亩,引入厨具、工贸企业18家,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00万元。
  探索抱团发展,实现“无中生有”。构建“1+N”全域研学模式,按照“镇+村+经营主体”的思路,盘活利用西单村闲置房屋资源,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劳动实践基地,其他经济薄弱村则通过后勤服务、劳务输出、设立教学点等方式实现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将为村集体增收约50万元。成立淄博“朱台好品”供销有限公司,发挥“联村党委”效应,将辖区内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包装设计,把关品控、挂牌销售,打响“好品朱台”特色品牌,预计每年可盈利30万元。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体化运营,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合作社已形成农副产品产销、电商运营、劳务输出、物业经济、村企合作等5种运营模式,33个村合作社全部实现实体化运营,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优势。
扮靓面子 改善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朱台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直面弱项短板,创新工作机制,实现了农村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主动上”的转变。
  创建示范片区,凝聚工作合力。自2022年以来,相继创建“厨具小镇 富美朱台”“两河沿岸 美丽桐林”“富民强村 活力大柳”3个示范片区,其中大夫片入选市级乡村振兴精品片区。
  推行“红旗巷”评选机制,引导群众共参与。实施环卫体制改革,改变原有“保姆式”管理,将环卫主导权交还各村。选配1138名街巷长、包建党员,通过“街巷长”实现网格化管理,开展“双手净家园”“清底子 见本色”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参与群众2.3万人次,选出“红旗巷”900余条,发放积分奖励30余万元。
  攻坚克难,直面沉疴顽疾。解决环境整治遗留难题,破拆违建沿街商品房,整体绿化提升2万平方米,引进空气能热泵采暖系统,打造绿色宜居“低碳小镇”。践行数字理念,完善“数字大整治”功能应用,对辖区内暗处死角进行实时监控、在线监管,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夯实底子 推进社会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朱台镇致力于打通“神经末梢”,把“小事”做好、“大事”化小、治好“未病”,保障群众生活稳定有序。
  网格管理规范化。将全镇33个村划分为131个大网格、742个小网格,每名网格员联系10—20户村民。精准梳理80项工作任务,整合政法、党建等多支网格员队伍,降低人员重叠率,避免职责不清,保证工作衔接。
  矛盾调解多元化。搭建“一站式”矛调中心,汇聚整合综治、网格、信访、司法等重点领域力量,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等于一体,现有“丙方调解室”、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有事请到会上说”等两个矛调品牌,接待群众来电咨询3500余人次,85%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
  基层治理数字化。在全省率先实现镇域5G信号全覆盖、千兆宽带全接入,建立“数字朱台”云平台,整建制完成全镇33个村10905户数据信息采集上云,实行镇、村、组、户四级联动,设置“智慧喇叭”“邻友圈”“数字金融”等应用场景,实现对人、地、物等要素智能化服务。
扎实根子 涵养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朱台镇在传播淳朴民风、守护文化根脉,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上持续发力,带领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创建“美德朱台”。先后投入120万元建成33处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7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2处美德健康示范基地,打造鹧鸪戏、泥哨、板笔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平台,培育“党员暖心”“陪你到老”“向日葵”等“五为”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欢乐五聚”、乡村生日聚会、“读书开蒙礼”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30余场,全面引领村民重塑求乐、求美、求善的精神风貌。
  创建“思享朱台”。打造“齐阅·思享朱台”全民阅读品牌,组织乡村读书会活动200余场;利用“理响朱台”宣讲,发展宣讲成员91人,面向不同群体开展“理论直通车”“开学第一课”等主题宣讲活动540余场。
  创建“休闲朱台”。盘活闲置坑塘15亩,引入社会资本600万元,打造集乡村旅游、科普观光、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沁春园”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增收的同时为辖区百姓提供“家门口的旅游景点”。高标准建设乡村篮球场、足球场等休闲娱乐设施12处,举办“村BA”篮球赛、书画展、农民丰收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百余场,推动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振兴。
  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朱台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弱项,还有一些与群众美好生活期待差距较大的地方。一是产业发展带动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朱台镇市场经济主体行业丰富,呈现“小而全”的状态,但规模大的企业少,龙头带动作用有限,对镇域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及村集体增收等方面贡献有限。
  二是村集体增收的路径还需进一步拓宽,农村发展的政策扶持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存在“致富能人”队伍后继乏人问题,妇女、儿童、老年人这些留守人员成为农村主体,农村老龄化严重,村庄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回流作用不明显,没有明确利好政策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带动引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朱台镇虽建立了一站式矛调中心,构建了基层治理新模式,但农民对新事物、新措施的接受程度和适应能力欠缺。乡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传承,亟待推动移风易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下一步,朱台镇将立足基础优势,以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主线,推动工业“一区两园”高质量发展,激活种粮产业要素资源,抢抓农文旅融合市场风口,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把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径。
  在激发人才活力方面,朱台镇将出台专门针对农村人才的招引机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对本土培养的乡村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非遗传人等给予相应政策关怀,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让广袤田野迸发更大活力。不仅如此,朱台镇将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品牌,开展丰富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①争创“红旗巷”
②全市“读书开蒙礼”活动
③朱台镇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
④厨具产业园
⑤“沁春园”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
  □吴雪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内的系统工程。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路”、以特色产业为“里”、农村人居环境为“面”、社会治理为“底”、文明乡风为“根”,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村有好戏。
做实里子 发展特色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核要义,也是促进村集体增收的先决条件。朱台镇积极发展装饰纸、厨房设备两大富民产业和现代种业,生产生态生活同步改善,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推动装饰纸产业园建设,打造产业集群。装饰纸龙头企业齐峰新材有23条生产线,装饰原纸、表层耐磨纸、无纺壁纸原纸产能均居世界第一。全镇现有装饰纸产业链企业11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形成了包括装饰原纸生产、印刷、浸胶、压板、家具、壁纸等产业配套深加工体系,行业从业人员6000余人。
  推动厨房设备产业园建设,实现富民增收。全镇有厨房设备加工企业和业户800余家,涉及商用、家用、军用、医用、环保5大板块,拥有设计专利90余项,年产各类厨具3000万件、品种上千个,年产值达4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
  推进种子镇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依托龙头企业淄博禾丰种业,发展小麦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育成国省审小麦、玉米品种47个,设有专家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高光效循环农业研究院,建成全国首个5G生态无人农场。现有科研育种及新品种试验示范区7000亩,小麦繁育基地4.5万亩,朱台镇正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找对路子 拓宽增收路径
  朱台镇以分类施策、分层带动、共同富裕为原则,探索3大类10条增收路径,33个村集体收入平均56.5万元。
  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实现“有中生优”。优化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按照“平台公司+工商资本+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引入金禾丰、鲁供齐丰等多家经营主体参与竞争,引导农户将连片土地进行集中托管,通过无垄平播技术种植及适度规模化经营,大幅提升村集体收入。现托管土地占全镇耕地55%,累计增收200万元,增收最多村超30万元。盘活10个村闲散院落、集体建设用地等450余亩,引入厨具、工贸企业18家,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00万元。
  探索抱团发展,实现“无中生有”。构建“1+N”全域研学模式,按照“镇+村+经营主体”的思路,盘活利用西单村闲置房屋资源,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劳动实践基地,其他经济薄弱村则通过后勤服务、劳务输出、设立教学点等方式实现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将为村集体增收约50万元。成立淄博“朱台好品”供销有限公司,发挥“联村党委”效应,将辖区内特色农产品进行整体包装设计,把关品控、挂牌销售,打响“好品朱台”特色品牌,预计每年可盈利30万元。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体化运营,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合作社已形成农副产品产销、电商运营、劳务输出、物业经济、村企合作等5种运营模式,33个村合作社全部实现实体化运营,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优势。
扮靓面子 改善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朱台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直面弱项短板,创新工作机制,实现了农村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主动上”的转变。
  创建示范片区,凝聚工作合力。自2022年以来,相继创建“厨具小镇 富美朱台”“两河沿岸 美丽桐林”“富民强村 活力大柳”3个示范片区,其中大夫片入选市级乡村振兴精品片区。
  推行“红旗巷”评选机制,引导群众共参与。实施环卫体制改革,改变原有“保姆式”管理,将环卫主导权交还各村。选配1138名街巷长、包建党员,通过“街巷长”实现网格化管理,开展“双手净家园”“清底子 见本色”等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参与群众2.3万人次,选出“红旗巷”900余条,发放积分奖励30余万元。
  攻坚克难,直面沉疴顽疾。解决环境整治遗留难题,破拆违建沿街商品房,整体绿化提升2万平方米,引进空气能热泵采暖系统,打造绿色宜居“低碳小镇”。践行数字理念,完善“数字大整治”功能应用,对辖区内暗处死角进行实时监控、在线监管,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夯实底子 推进社会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朱台镇致力于打通“神经末梢”,把“小事”做好、“大事”化小、治好“未病”,保障群众生活稳定有序。
  网格管理规范化。将全镇33个村划分为131个大网格、742个小网格,每名网格员联系10—20户村民。精准梳理80项工作任务,整合政法、党建等多支网格员队伍,降低人员重叠率,避免职责不清,保证工作衔接。
  矛盾调解多元化。搭建“一站式”矛调中心,汇聚整合综治、网格、信访、司法等重点领域力量,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等于一体,现有“丙方调解室”、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有事请到会上说”等两个矛调品牌,接待群众来电咨询3500余人次,85%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
  基层治理数字化。在全省率先实现镇域5G信号全覆盖、千兆宽带全接入,建立“数字朱台”云平台,整建制完成全镇33个村10905户数据信息采集上云,实行镇、村、组、户四级联动,设置“智慧喇叭”“邻友圈”“数字金融”等应用场景,实现对人、地、物等要素智能化服务。
扎实根子 涵养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朱台镇在传播淳朴民风、守护文化根脉,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上持续发力,带领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创建“美德朱台”。先后投入120万元建成33处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7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2处美德健康示范基地,打造鹧鸪戏、泥哨、板笔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平台,培育“党员暖心”“陪你到老”“向日葵”等“五为”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欢乐五聚”、乡村生日聚会、“读书开蒙礼”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30余场,全面引领村民重塑求乐、求美、求善的精神风貌。
  创建“思享朱台”。打造“齐阅·思享朱台”全民阅读品牌,组织乡村读书会活动200余场;利用“理响朱台”宣讲,发展宣讲成员91人,面向不同群体开展“理论直通车”“开学第一课”等主题宣讲活动540余场。
  创建“休闲朱台”。盘活闲置坑塘15亩,引入社会资本600万元,打造集乡村旅游、科普观光、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沁春园”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增收的同时为辖区百姓提供“家门口的旅游景点”。高标准建设乡村篮球场、足球场等休闲娱乐设施12处,举办“村BA”篮球赛、书画展、农民丰收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百余场,推动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振兴。
  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朱台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弱项,还有一些与群众美好生活期待差距较大的地方。一是产业发展带动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朱台镇市场经济主体行业丰富,呈现“小而全”的状态,但规模大的企业少,龙头带动作用有限,对镇域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及村集体增收等方面贡献有限。
  二是村集体增收的路径还需进一步拓宽,农村发展的政策扶持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存在“致富能人”队伍后继乏人问题,妇女、儿童、老年人这些留守人员成为农村主体,农村老龄化严重,村庄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回流作用不明显,没有明确利好政策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带动引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朱台镇虽建立了一站式矛调中心,构建了基层治理新模式,但农民对新事物、新措施的接受程度和适应能力欠缺。乡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传承,亟待推动移风易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下一步,朱台镇将立足基础优势,以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主线,推动工业“一区两园”高质量发展,激活种粮产业要素资源,抢抓农文旅融合市场风口,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把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径。
  在激发人才活力方面,朱台镇将出台专门针对农村人才的招引机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对本土培养的乡村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非遗传人等给予相应政策关怀,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让广袤田野迸发更大活力。不仅如此,朱台镇将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品牌,开展丰富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①争创“红旗巷”
②全市“读书开蒙礼”活动
③朱台镇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
④厨具产业园
⑤“沁春园”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