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电润沂蒙 乡村正振兴

——国网山东电力助力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2023-10-05 作者: 杨烨莹 来源: 大众日报
  朱村夜景。 摄影:徐可
  □ 本报通讯员 高 颖 崔浩杰
        杨国栋
  本报记者 杨烨莹
  
  “供电公司在村北头建了彩虹驿站,县医院经常在那儿给我们查体,老伙计们天天去那打牌、拉呱。现在腰包鼓了,日子过得可舒坦了!”74岁的王经臣是临沂市临沭县朱村人,10年来,他坚持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义务讲解,亲眼见证了朱村的巨大变化。朱村是沂蒙老区红色堡垒村。
红色朱村绿色用电百分百
  “慢充3个小时、快充30分钟就能充满电,开电动汽车上下班省钱又省心。”9月22日下午,在朱村景区工作的钟凤拔下充电枪,开着新买的电动汽车愉快地走上回家的路。正是朱村安装的公共充电桩,坚定了她买电动汽车的决心。
  过去,朱村村民收入不高,别说电动汽车,就是油车也很少见。如今,朱村建起了电气化大棚,种植葡萄、秋月梨等特色产品;建设了600亩苗木基地、400亩优质葡萄基地、100亩蔬菜基地,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多元,乡村旅游也越来越红火。“朱村能有今天,除了党的好政策,电力的作用最重要,你看我们的产业发展,哪一个能离开电?”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
  一村带九村,临沭县委、县政府规划通过推动朱村快速发展,带动周边9个村庄共同富裕。国网临沭县供电公司在省、市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主动服务这一规划,持续加大朱村及其周边电力设施升级改造力度,有效满足朱村及周边村的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
  临沭县供电公司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投资新建改造了2个台区3.5千米线路,实现10千伏线路多联络供电,通过线路互联互供,引入周边的小水电,与光伏发电形成互补,促进新能源消纳;积极服务朱村片区170余户村民总容量2800千瓦的屋顶光伏并网,实现年发电收益180余万元;利用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雨棚建成115千瓦的光伏电站,与6台充电桩、100千瓦时储能站一体运营。
  如今的朱村,村里用的全是水电、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是名副其实的“绿电村”。临沭县供电公司利用能碳双控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指导村里的景区、商户节能降耗,帮着村里建设的风光储一体化路灯自发自用,每年为村里节约电费3万余元。“红村绿电 赋能沂蒙”,古风浓郁的朱村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十里薯乡”红薯产值近千万元
  9月22日中午,临沭县青云镇于家山村村民于长峰在地里忙着刨红薯,不时还拍些照片或视频发到快手和抖音号上,刨出来的红薯当天就在网上被抢购一空。
  “以前地瓜刨出来后得切片、翻晒,这个时候最怕阴雨天,好不容易晒干了,还得去找买家。”于长峰介绍,“现在好了,地瓜刚从土里刨出来,就被等在地头的买家装车运走了。自己直播销售卖得更快、赚的更多!”
  小地瓜,大文章。地处北纬35度的青云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沙土质土壤,成就了这里的地瓜细腻甜糯的独特口感。“青云地瓜”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于家山村是远近闻名的地瓜专业村,被誉为“十里薯乡”。
  “我们村的地瓜种植面积在2000亩左右,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产值近千万元!”于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长义说。目前,临沭县的地瓜种植面积约15万亩,其中青云镇就占了6万多亩。种植地瓜,育苗和窖藏两个环节特别重要,对温度、湿度、环境均有较高要求。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苗稀、苗弱等问题,地瓜存储不当没几天便会腐烂。
  为此,临沭县供电公司主动靠前服务,铺管架线,更新电力设备。仅2022年以来,就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21.2千米,新增变压器39台,新增容量12200千伏安,新建改造0.4千伏线路18.02千米。在坚强电力的加持下,于家山村实现了电气化恒温育苗,大多数储藏窖都上了电气化控温控湿设备,窖藏地瓜质量有了保证。
  地瓜长得好,还得有好肥料。作为全国最大的高塔复合肥生产企业,山东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为当地地瓜研发了高钾类化肥,量身定做的营养肥料让地瓜结果更多、长势更好。
  据史丹利临沭分公司品管部经理张枭杰介绍,为了提高产能,他们上了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全自动包装、无人驾驶电动叉车自动装卸货,这对电力的可靠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有10条流水线实现了自动化,供电公司的服务既主动又高效,完全不用担心电的问题!”他说。
柳编“出海”带动10万人就业
  在日前举办的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上,“临沭柳编”展区吸引了大量参观者驻足品鉴,从沙发、座椅到各种装饰物,既实用又新颖的柳编产品精妙绝伦。“柳编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在临沭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临沭被授予‘中国柳编之都’称号。”临沭县商务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胡怀宪介绍,现在,临沭县每年柳编制品的出口额达22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柳编出口额的近1/3,全县有10万人从事柳编工作。
  临沭柳编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坚强电力的有力支撑。临沂荣华文创藤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全介绍,在传统的柳编工序中,柳条需要经过人工收割、晾晒、去皮、熏蒸后才能用于编织,费时费力,无法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现在好了,有了电动破皮机、电蒸锅、电力烘干机……原来的人工操作被替代了,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工成本,也不用再看天吃饭了,在阴雨天也能快速生产出优质产品。”张志全说。
  如今,临沭柳编已经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三产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高度集中的外向型支柱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外贸出口型产业体系,2022年实现产值40亿元,独具特色的沂蒙老区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 本报通讯员 高 颖 崔浩杰
        杨国栋
  本报记者 杨烨莹
  
  “供电公司在村北头建了彩虹驿站,县医院经常在那儿给我们查体,老伙计们天天去那打牌、拉呱。现在腰包鼓了,日子过得可舒坦了!”74岁的王经臣是临沂市临沭县朱村人,10年来,他坚持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义务讲解,亲眼见证了朱村的巨大变化。朱村是沂蒙老区红色堡垒村。
红色朱村绿色用电百分百
  “慢充3个小时、快充30分钟就能充满电,开电动汽车上下班省钱又省心。”9月22日下午,在朱村景区工作的钟凤拔下充电枪,开着新买的电动汽车愉快地走上回家的路。正是朱村安装的公共充电桩,坚定了她买电动汽车的决心。
  过去,朱村村民收入不高,别说电动汽车,就是油车也很少见。如今,朱村建起了电气化大棚,种植葡萄、秋月梨等特色产品;建设了600亩苗木基地、400亩优质葡萄基地、100亩蔬菜基地,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多元,乡村旅游也越来越红火。“朱村能有今天,除了党的好政策,电力的作用最重要,你看我们的产业发展,哪一个能离开电?”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
  一村带九村,临沭县委、县政府规划通过推动朱村快速发展,带动周边9个村庄共同富裕。国网临沭县供电公司在省、市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主动服务这一规划,持续加大朱村及其周边电力设施升级改造力度,有效满足朱村及周边村的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
  临沭县供电公司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投资新建改造了2个台区3.5千米线路,实现10千伏线路多联络供电,通过线路互联互供,引入周边的小水电,与光伏发电形成互补,促进新能源消纳;积极服务朱村片区170余户村民总容量2800千瓦的屋顶光伏并网,实现年发电收益180余万元;利用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雨棚建成115千瓦的光伏电站,与6台充电桩、100千瓦时储能站一体运营。
  如今的朱村,村里用的全是水电、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是名副其实的“绿电村”。临沭县供电公司利用能碳双控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指导村里的景区、商户节能降耗,帮着村里建设的风光储一体化路灯自发自用,每年为村里节约电费3万余元。“红村绿电 赋能沂蒙”,古风浓郁的朱村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十里薯乡”红薯产值近千万元
  9月22日中午,临沭县青云镇于家山村村民于长峰在地里忙着刨红薯,不时还拍些照片或视频发到快手和抖音号上,刨出来的红薯当天就在网上被抢购一空。
  “以前地瓜刨出来后得切片、翻晒,这个时候最怕阴雨天,好不容易晒干了,还得去找买家。”于长峰介绍,“现在好了,地瓜刚从土里刨出来,就被等在地头的买家装车运走了。自己直播销售卖得更快、赚的更多!”
  小地瓜,大文章。地处北纬35度的青云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沙土质土壤,成就了这里的地瓜细腻甜糯的独特口感。“青云地瓜”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于家山村是远近闻名的地瓜专业村,被誉为“十里薯乡”。
  “我们村的地瓜种植面积在2000亩左右,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产值近千万元!”于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长义说。目前,临沭县的地瓜种植面积约15万亩,其中青云镇就占了6万多亩。种植地瓜,育苗和窖藏两个环节特别重要,对温度、湿度、环境均有较高要求。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苗稀、苗弱等问题,地瓜存储不当没几天便会腐烂。
  为此,临沭县供电公司主动靠前服务,铺管架线,更新电力设备。仅2022年以来,就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21.2千米,新增变压器39台,新增容量12200千伏安,新建改造0.4千伏线路18.02千米。在坚强电力的加持下,于家山村实现了电气化恒温育苗,大多数储藏窖都上了电气化控温控湿设备,窖藏地瓜质量有了保证。
  地瓜长得好,还得有好肥料。作为全国最大的高塔复合肥生产企业,山东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为当地地瓜研发了高钾类化肥,量身定做的营养肥料让地瓜结果更多、长势更好。
  据史丹利临沭分公司品管部经理张枭杰介绍,为了提高产能,他们上了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全自动包装、无人驾驶电动叉车自动装卸货,这对电力的可靠供应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有10条流水线实现了自动化,供电公司的服务既主动又高效,完全不用担心电的问题!”他说。
柳编“出海”带动10万人就业
  在日前举办的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上,“临沭柳编”展区吸引了大量参观者驻足品鉴,从沙发、座椅到各种装饰物,既实用又新颖的柳编产品精妙绝伦。“柳编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在临沭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临沭被授予‘中国柳编之都’称号。”临沭县商务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胡怀宪介绍,现在,临沭县每年柳编制品的出口额达22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柳编出口额的近1/3,全县有10万人从事柳编工作。
  临沭柳编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坚强电力的有力支撑。临沂荣华文创藤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全介绍,在传统的柳编工序中,柳条需要经过人工收割、晾晒、去皮、熏蒸后才能用于编织,费时费力,无法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现在好了,有了电动破皮机、电蒸锅、电力烘干机……原来的人工操作被替代了,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工成本,也不用再看天吃饭了,在阴雨天也能快速生产出优质产品。”张志全说。
  如今,临沭柳编已经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三产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高度集中的外向型支柱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外贸出口型产业体系,2022年实现产值40亿元,独具特色的沂蒙老区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