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打造具有邹平特色的“1346”精康融合模式
让精神障碍群体回归正常生活
2023-10-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王 丹
让精神障碍群体(以下简称“精障群体”)及家庭回归正常生活,融入群体中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邹平市先行试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全面探索打造具有邹平特色的“1346”精康融合模式,累计投入150万元为1000余名精障人士提供服务,率先实现贫困重度精障群体服务全覆盖。
“1”即将精康融合行动纳入综合实施大救助体系一张图,在摸清底数、建立台账的基础上,建立主动发现机制,搭建救助联盟。“3”即精康融合行动运行中的3个要素,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组织具体实施。同时,结合如康家园、养老机构、党群服务中心等网点搭建精康驿站服务阵地,实现农村、城郊、城区场所全覆盖。“4”即形成“居家上门为基础、日间照料为辅助、集中托养为兜底、社区参与为补充”等4种服务方式。专业社工入户走访对现状需求进行多维评估并施行“一人一策”:对居家者按照“1+5+3+N”服务标准,每月开展5次上门服务,涵盖居室助洁、个人助洁、衣服洗涤3个基础套餐,提供心理疏导、康复护理、家属喘息等N项服务选择。同时打造残疾人彩虹服务综合平台,安装物联网报警系统,开通4612385残疾人服务专线,紧急情况可实现一键式呼救;对有意愿走出家门者邀请至精康驿站,做好日间托管、娱疗农疗、手工就业等日程安排,并购置颅内磁疗仪等设备进行器具康复;对高龄、重度、贫困等精障群体进行集中托养,做好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同时根据受助群体年龄阶段,创新实施精障儿童“星河计划”和精障青年“赋能计划”,尽早尽小及时干预。“6”即实现“体系化救助、类别化管理、便民化阵地、特色化就业、持续化运营、普惠化覆盖”的目标路径。
邹平市为精障群体积极链接就业资源,创新实施三种就业模式,使精障群体找寻自我价值。一是居家型就业。专业社工在上门服务中带去插花、钻石画等初级手工材料包,下次上门时回收成品并留下手工费用,使精障群体建立付出收获对等认知;二是庇护型就业。依托日间照料场所,提供畜禽饲喂、果蔬种植等农疗劳动,引入药包炒制、穴位按摩等手艺项目,使精障群体实现收入与技能双重叠加;三是支持型就业。探索“七彩追梦”残疾人电商直播平台,以直播形式开通精障群体手工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在增加销售份额同时提升社会关注度、接纳度和认同感。
防止精康者“返回”、避免康复成效“归零”,探索精康融合新课题。邹平市建立回归稳固机制,不仅为个体提供服务,还致力于周围环境的改善、长效模式的建立,以“好土壤”持续“供应营养”,以“优良小气候”打通“微循环”。一是推行以残助残。吸纳20余名像张水一样明显好转、状态稳定的精障人士成立帮帮服务队,以“同伴”身份为居家重度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上门照护,在服务他人过程中逐步融入社会。二是深化公益属性。擦亮志愿品牌,成立“绿丝带”精障群体志愿服务队,吸纳医疗、心理、护理、爱心慈善等资源并主动下沉、服务上门,定期开展巡回坐诊、家庭关系辅导、读书、理发等多项特色志愿服务,倡树平等、尊重、互助社会氛围。三是持续推动运营,将精康融合行动纳入慈善救助行动,设立专项基金保障项目运转;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动员12家企业捐赠物品商品,在城市社区精康驿站设立定点销售窗口,销售收入直接补充项目运营。
本报通讯员 王 丹
让精神障碍群体(以下简称“精障群体”)及家庭回归正常生活,融入群体中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邹平市先行试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全面探索打造具有邹平特色的“1346”精康融合模式,累计投入150万元为1000余名精障人士提供服务,率先实现贫困重度精障群体服务全覆盖。
“1”即将精康融合行动纳入综合实施大救助体系一张图,在摸清底数、建立台账的基础上,建立主动发现机制,搭建救助联盟。“3”即精康融合行动运行中的3个要素,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组织具体实施。同时,结合如康家园、养老机构、党群服务中心等网点搭建精康驿站服务阵地,实现农村、城郊、城区场所全覆盖。“4”即形成“居家上门为基础、日间照料为辅助、集中托养为兜底、社区参与为补充”等4种服务方式。专业社工入户走访对现状需求进行多维评估并施行“一人一策”:对居家者按照“1+5+3+N”服务标准,每月开展5次上门服务,涵盖居室助洁、个人助洁、衣服洗涤3个基础套餐,提供心理疏导、康复护理、家属喘息等N项服务选择。同时打造残疾人彩虹服务综合平台,安装物联网报警系统,开通4612385残疾人服务专线,紧急情况可实现一键式呼救;对有意愿走出家门者邀请至精康驿站,做好日间托管、娱疗农疗、手工就业等日程安排,并购置颅内磁疗仪等设备进行器具康复;对高龄、重度、贫困等精障群体进行集中托养,做好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同时根据受助群体年龄阶段,创新实施精障儿童“星河计划”和精障青年“赋能计划”,尽早尽小及时干预。“6”即实现“体系化救助、类别化管理、便民化阵地、特色化就业、持续化运营、普惠化覆盖”的目标路径。
邹平市为精障群体积极链接就业资源,创新实施三种就业模式,使精障群体找寻自我价值。一是居家型就业。专业社工在上门服务中带去插花、钻石画等初级手工材料包,下次上门时回收成品并留下手工费用,使精障群体建立付出收获对等认知;二是庇护型就业。依托日间照料场所,提供畜禽饲喂、果蔬种植等农疗劳动,引入药包炒制、穴位按摩等手艺项目,使精障群体实现收入与技能双重叠加;三是支持型就业。探索“七彩追梦”残疾人电商直播平台,以直播形式开通精障群体手工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在增加销售份额同时提升社会关注度、接纳度和认同感。
防止精康者“返回”、避免康复成效“归零”,探索精康融合新课题。邹平市建立回归稳固机制,不仅为个体提供服务,还致力于周围环境的改善、长效模式的建立,以“好土壤”持续“供应营养”,以“优良小气候”打通“微循环”。一是推行以残助残。吸纳20余名像张水一样明显好转、状态稳定的精障人士成立帮帮服务队,以“同伴”身份为居家重度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上门照护,在服务他人过程中逐步融入社会。二是深化公益属性。擦亮志愿品牌,成立“绿丝带”精障群体志愿服务队,吸纳医疗、心理、护理、爱心慈善等资源并主动下沉、服务上门,定期开展巡回坐诊、家庭关系辅导、读书、理发等多项特色志愿服务,倡树平等、尊重、互助社会氛围。三是持续推动运营,将精康融合行动纳入慈善救助行动,设立专项基金保障项目运转;广泛链接社会资源,动员12家企业捐赠物品商品,在城市社区精康驿站设立定点销售窗口,销售收入直接补充项目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