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和家乡之间架起高质量发展连心桥
滕州打造在京流动党委党建品牌
2023-10-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吴雯
本报记者 张环泽
近年来,滕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建”上抓规范,在“管”上抓机制,在“用”上抓实效,把在京流动党员党委建设成坚强的红色堡垒,把在京流动党员锻造成一面面流动的红色旗帜,在首都和家乡之间架起了高质量发展的“连心桥”。
夯实组织堡垒,建立流动党员之家
针对流动党员群体流动性大、分散性广、可控性弱等特点,滕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红色堡垒建设。全面摸排流动党员信息,建立管理台账,优化党组织架构,把原来的11个党支部整合为3个党支部,选举政治站位高、思路方向清、工作作风实的北京中加大成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一铮担任党委书记,签订《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灵活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面对流动党员没有固定活动场所,不便开展组织生活的情形,以北京中加大成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区域为活动主阵地,设置党委办公室、党建活动室和小型会议室,高标准规范上墙制度,高规格打造在京流动党员的温馨之家。
依托“灯塔-党建在线”流动党员管理系统,实现流动党员跨省跟踪培养。分级分层建立在京流动党员微信群,定期传达会议精神、分享学习心得、收集意见建议、解决困难问题等,切实做到“建好一个群、管好一群人”。
强化理论武装,铸牢流动党员之魂
滕州市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实现流动党员学习“零距离”。丰富理论学习内容,认真落实“三会一课”“28日党员活动日”等组织生活制度,组织“喜迎二十大、在京建新功”“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谱写在京崭新篇章”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消防支队开展党建共建联建活动,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依托“灯塔-党建在线”平台,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报告会,借助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学堂”微信公众号,组织在线形势学习报告会,解读全国“两会”精神;线下举办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班,邀请央视《法律讲堂》节目主讲人、北京道生律师事务所创办人周密律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秦升进行专题授课,切实提高流动党员党性修养。创新组织开展一次集中学习、上一次专题党课、赠送一个党建大礼包、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观看一部红色电影、组织一次现场观摩“六个一”活动。建立“远程联学”机制,定期为在京流动党员寄送“红色包裹”,征订《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做到资源共享、衔接互动。
优化实践载体,激活流动党员能量
通过组织生活联过、党建会议联开、公益活动联办,促进在京流动党员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互动交流,融入区域共建发展大格局。先后组织党员参加省和枣庄流动党员党委征文比赛、“齐风鲁韵·家园情怀”书画展、单身青年联谊、返乡创业考察等活动,观看《板桥县令》《梦想沂蒙》以及辉煌70年成就展。组织60余名在京流动党员到卢沟桥旧址、西柏坡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现场教学,让流动党员接受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的洗礼。
组织在京流动党员参加枣庄市在京招商引资培训会议,发放《鼓励回滕创业、反哺家乡倡议书》,围绕“我为家乡做什么”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组织流动党员为家乡建言献策;常态化上门对接、高频次推介恳谈,积极与驻地商会联动,帮助家乡产品进到北京,引向全国。目前,滕州名产张汪景坤板鸭已落地北京,在京的近8万枣庄乡亲吃上地道的家乡美食。
搭建服务平台,激励流动党员作为
滕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创新推出“一二三”工作法,聚焦建设目标、职责定位、管理服务等方面,让在京流动党员有“家”更有为。品牌建设聚人心,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打造“JJJ”京家荆在京流动党委党建品牌,一头代表在京流动党员党委(京),一头连着在京党员的家庭(家),一头连着家乡滕州(荆),让流动党员走进红色家园,让流动党员因母亲河眷恋家乡,也让流动党员在京拥有一个幸福家庭。
党内关怀暖人心。利用流动党委班子成员的人脉广、门路宽、资源多等优势,积极主动为20余名困难流动党员解决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建立“枣庄职业学院—北京中加大成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实训基地,及时解决60余名家乡大中专毕业生和流动党员子女就业难等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枣庄市委、滕州市委相关领导多次到滕州市在京流动党员党委调研,对滕州市在京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踊跃捐款献爱心。滕州疫情期间,在京流动党员党委积极开展“团结一致抗疫情、不忘初心献爱心”活动,募集善款3万余元,及时捐至滕州市红十字会,为家乡抗疫贡献力量。北京市防汛救灾期间,在京流动党员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募捐活动,募集善款近万元,百名流动党员主动请缨,救助受灾群众。
本报记者 张环泽
近年来,滕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建”上抓规范,在“管”上抓机制,在“用”上抓实效,把在京流动党员党委建设成坚强的红色堡垒,把在京流动党员锻造成一面面流动的红色旗帜,在首都和家乡之间架起了高质量发展的“连心桥”。
夯实组织堡垒,建立流动党员之家
针对流动党员群体流动性大、分散性广、可控性弱等特点,滕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红色堡垒建设。全面摸排流动党员信息,建立管理台账,优化党组织架构,把原来的11个党支部整合为3个党支部,选举政治站位高、思路方向清、工作作风实的北京中加大成消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一铮担任党委书记,签订《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协议》,灵活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面对流动党员没有固定活动场所,不便开展组织生活的情形,以北京中加大成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区域为活动主阵地,设置党委办公室、党建活动室和小型会议室,高标准规范上墙制度,高规格打造在京流动党员的温馨之家。
依托“灯塔-党建在线”流动党员管理系统,实现流动党员跨省跟踪培养。分级分层建立在京流动党员微信群,定期传达会议精神、分享学习心得、收集意见建议、解决困难问题等,切实做到“建好一个群、管好一群人”。
强化理论武装,铸牢流动党员之魂
滕州市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实现流动党员学习“零距离”。丰富理论学习内容,认真落实“三会一课”“28日党员活动日”等组织生活制度,组织“喜迎二十大、在京建新功”“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谱写在京崭新篇章”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消防支队开展党建共建联建活动,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依托“灯塔-党建在线”平台,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报告会,借助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学堂”微信公众号,组织在线形势学习报告会,解读全国“两会”精神;线下举办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班,邀请央视《法律讲堂》节目主讲人、北京道生律师事务所创办人周密律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秦升进行专题授课,切实提高流动党员党性修养。创新组织开展一次集中学习、上一次专题党课、赠送一个党建大礼包、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观看一部红色电影、组织一次现场观摩“六个一”活动。建立“远程联学”机制,定期为在京流动党员寄送“红色包裹”,征订《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做到资源共享、衔接互动。
优化实践载体,激活流动党员能量
通过组织生活联过、党建会议联开、公益活动联办,促进在京流动党员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互动交流,融入区域共建发展大格局。先后组织党员参加省和枣庄流动党员党委征文比赛、“齐风鲁韵·家园情怀”书画展、单身青年联谊、返乡创业考察等活动,观看《板桥县令》《梦想沂蒙》以及辉煌70年成就展。组织60余名在京流动党员到卢沟桥旧址、西柏坡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现场教学,让流动党员接受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的洗礼。
组织在京流动党员参加枣庄市在京招商引资培训会议,发放《鼓励回滕创业、反哺家乡倡议书》,围绕“我为家乡做什么”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组织流动党员为家乡建言献策;常态化上门对接、高频次推介恳谈,积极与驻地商会联动,帮助家乡产品进到北京,引向全国。目前,滕州名产张汪景坤板鸭已落地北京,在京的近8万枣庄乡亲吃上地道的家乡美食。
搭建服务平台,激励流动党员作为
滕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创新推出“一二三”工作法,聚焦建设目标、职责定位、管理服务等方面,让在京流动党员有“家”更有为。品牌建设聚人心,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打造“JJJ”京家荆在京流动党委党建品牌,一头代表在京流动党员党委(京),一头连着在京党员的家庭(家),一头连着家乡滕州(荆),让流动党员走进红色家园,让流动党员因母亲河眷恋家乡,也让流动党员在京拥有一个幸福家庭。
党内关怀暖人心。利用流动党委班子成员的人脉广、门路宽、资源多等优势,积极主动为20余名困难流动党员解决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建立“枣庄职业学院—北京中加大成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实训基地,及时解决60余名家乡大中专毕业生和流动党员子女就业难等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枣庄市委、滕州市委相关领导多次到滕州市在京流动党员党委调研,对滕州市在京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踊跃捐款献爱心。滕州疫情期间,在京流动党员党委积极开展“团结一致抗疫情、不忘初心献爱心”活动,募集善款3万余元,及时捐至滕州市红十字会,为家乡抗疫贡献力量。北京市防汛救灾期间,在京流动党员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募捐活动,募集善款近万元,百名流动党员主动请缨,救助受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