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亮:坐着轮椅去支教

2023-10-02 作者: 张双双 来源: 大众日报
身边的榜样
    □ 本报记者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王晓倩 赵丹丹


  “双唇音有b、p、m,比如标兵、琵琶、眉毛。大家跟我一起读……”今年暑期过后,夏津县苏留庄镇刘曹庄村的支教老师王振亮便开始给隔壁雷集镇雷集学区的孩子们上口才课。因为高位截瘫,他出行需依靠轮椅。他说:“现在秋收,我爸不能用三轮车送我了,所以每天我早出门20分钟。不碍事。”
  一辆三轮车、一辆轮椅,4年来,一般是父亲用三轮车接送王振亮。他已先后在4所乡镇学校上课200余节。现年37岁的王振亮,曾是一名播音专业的大学生,2008年暑假的一天,他和父亲外出办事途中遭遇严重车祸,事故造成他身体高位截瘫,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车祸之后,我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路该怎么走,一度陷入了迷茫。”王振亮回忆,此后10年中,他也尝试过一些工作,如开网店、做微商,但这都不是他的兴趣所在。
  2019年,他通过一位笔友结识了夏津县大爱同行公益联合会会长王会锐。了解到王振亮有播音特长后,该联合会决定为他找一所乡村学校教授演讲口才技巧。“希望能够给他提供一个机会,让他实现自己的价值。”王会锐说。
  王振亮很高兴,因为他曾经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教师,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他翻出了尘封多年的大学课本,重新拾起了专业知识。他回忆说:“我为第一节课准备了22天,将当天的课程背得滚瓜烂熟,还和父母多次模拟上课,为的就是不让孩子们失望。”到了上课的这一天,父亲将他抱上了三轮车,再搬上轮椅,和母亲一起拉他去了校园。“我坐着轮椅进教室后,孩子们以为我走错了。”
  王振亮早有准备,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并用精心准备的课程消除了他们的疑惑。“下课的时候,孩子们意犹未尽,都跑来问我,今后还来上课吗?我告诉他们一定来。”通过孩子们的反馈,王振亮重拾了信心,自此他风雨无阻,克服自身困难,没缺席过一次课程。
  手没有抓握力,王振亮就用一根皮筋套住大拇指和食指来夹笔,在一块小白板上板书。夏天,在来回学校的路上,为了防止因为表面神经失去调节作用而发烧,他会在腋下夹上提前冻好的冰块给身体降温;冬天,为了防止因免疫力低下而感冒,他会裹上两三层大衣和棉被。在很多人看来,他这样做很辛苦,但王振亮乐在其中。
  4年的公益支教,让王振亮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也收获了很多与孩子们在一起时的快乐和感动。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个雨天,一位学生站在教学楼门口,看到他就直奔过来。看到王振亮湿漉漉的头发和衣服时,学生哭了,说:“老师,你来给我们上课真不容易。”他笑着对这个学生说:“人生就是要经历风雨的磨炼,才会体现出价值和意义”。“第二年寒假,这个孩子打电话告诉我,在刚刚过去的期末考试中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王振亮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雷集镇雷集学区主任徐庆福告诉记者,王振亮的课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很多是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表达。“口才课程让很多孩子变得开朗了,有的同学甚至在县朗诵比赛中获得了名次,学生和家长都十分信任王老师。”
  在支教的4年里,王振亮获得了夏津县2021年度“优秀志愿者”和2022年度“夏津好人”等称号。今年7月,他又获评“山东好人”。
  王振亮说,通过支教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未来还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父母、为社会尽一份力。
身边的榜样
    □ 本报记者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王晓倩 赵丹丹


  “双唇音有b、p、m,比如标兵、琵琶、眉毛。大家跟我一起读……”今年暑期过后,夏津县苏留庄镇刘曹庄村的支教老师王振亮便开始给隔壁雷集镇雷集学区的孩子们上口才课。因为高位截瘫,他出行需依靠轮椅。他说:“现在秋收,我爸不能用三轮车送我了,所以每天我早出门20分钟。不碍事。”
  一辆三轮车、一辆轮椅,4年来,一般是父亲用三轮车接送王振亮。他已先后在4所乡镇学校上课200余节。现年37岁的王振亮,曾是一名播音专业的大学生,2008年暑假的一天,他和父亲外出办事途中遭遇严重车祸,事故造成他身体高位截瘫,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车祸之后,我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路该怎么走,一度陷入了迷茫。”王振亮回忆,此后10年中,他也尝试过一些工作,如开网店、做微商,但这都不是他的兴趣所在。
  2019年,他通过一位笔友结识了夏津县大爱同行公益联合会会长王会锐。了解到王振亮有播音特长后,该联合会决定为他找一所乡村学校教授演讲口才技巧。“希望能够给他提供一个机会,让他实现自己的价值。”王会锐说。
  王振亮很高兴,因为他曾经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教师,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他翻出了尘封多年的大学课本,重新拾起了专业知识。他回忆说:“我为第一节课准备了22天,将当天的课程背得滚瓜烂熟,还和父母多次模拟上课,为的就是不让孩子们失望。”到了上课的这一天,父亲将他抱上了三轮车,再搬上轮椅,和母亲一起拉他去了校园。“我坐着轮椅进教室后,孩子们以为我走错了。”
  王振亮早有准备,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并用精心准备的课程消除了他们的疑惑。“下课的时候,孩子们意犹未尽,都跑来问我,今后还来上课吗?我告诉他们一定来。”通过孩子们的反馈,王振亮重拾了信心,自此他风雨无阻,克服自身困难,没缺席过一次课程。
  手没有抓握力,王振亮就用一根皮筋套住大拇指和食指来夹笔,在一块小白板上板书。夏天,在来回学校的路上,为了防止因为表面神经失去调节作用而发烧,他会在腋下夹上提前冻好的冰块给身体降温;冬天,为了防止因免疫力低下而感冒,他会裹上两三层大衣和棉被。在很多人看来,他这样做很辛苦,但王振亮乐在其中。
  4年的公益支教,让王振亮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也收获了很多与孩子们在一起时的快乐和感动。最让他难忘的是一个雨天,一位学生站在教学楼门口,看到他就直奔过来。看到王振亮湿漉漉的头发和衣服时,学生哭了,说:“老师,你来给我们上课真不容易。”他笑着对这个学生说:“人生就是要经历风雨的磨炼,才会体现出价值和意义”。“第二年寒假,这个孩子打电话告诉我,在刚刚过去的期末考试中他的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王振亮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很值得。
  雷集镇雷集学区主任徐庆福告诉记者,王振亮的课十分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很多是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表达。“口才课程让很多孩子变得开朗了,有的同学甚至在县朗诵比赛中获得了名次,学生和家长都十分信任王老师。”
  在支教的4年里,王振亮获得了夏津县2021年度“优秀志愿者”和2022年度“夏津好人”等称号。今年7月,他又获评“山东好人”。
  王振亮说,通过支教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未来还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父母、为社会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