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丰收节,聊城凭啥C位出镜

2023-09-26 作者: 胡磊 孙亚飞 来源: 大众日报
  □ 胡磊 孙亚飞

  一年最美是金秋,硕果累累迎丰收。9月21日上午,以“庆丰收 促和美”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东省主场活动,在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华葫芦文化园启动。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而能在全省致敬耕耘、礼赞丰收的特殊节日活动中站“C”位,足见聊城非同一般——凭借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聊城自古就有“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桑蚕之富为山东名郡,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的美誉。如今,聊城更是作为全省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立足平原地区特点,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面吹响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进军号”。
  时至今日,聊城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多项工作已然走在全省前列。
  筑牢丰收之基,“产业兴”的势头愈发强劲。聊城坚决扛牢稳产保供重大责任,在全省率先实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市全域推进,实现小农户分散经营与粮食生产规模化作业有效衔接,以全省1/18的土地,生产出全省1/10的粮食、1/7的瓜菜菌;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东昌葫芦年销售额占全国70%以上,高唐锦鲤年产值居全省首位,阿胶、桑黄、灵芝“聊城新三宝”声名鹊起;坚持质量优先,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居全国前列。
  抓实和美之要,“乡村美”的画卷徐徐展开。聊城全域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改厕、改暖、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实现全覆盖;坚持片区化打造,建成21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庭院近22万户,带动乡村由“点状美”迈向“全域美”;构建农村“信用+”体系,东昌府区、临清市成为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文明新风浸润乡村;以万亩梨园、千亩中华海棠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焕发新活力,“景在村中、村融景中、人居画中”的优美风貌扮靓水城。
  走稳共富之路,“生活旺”的图景触手可及。聊城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擎”作用,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20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幸福感。过去十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更是同比增长8%;大力推广耿店模式,创办全省首家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培养出的一大批“棚二代”“土专家”“田秀才”,在鲁西大地上播撒希望、勤奋耕耘,带动更多农民走向幸福生活。
  一个个丰收的“硕果”,体现出聊城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产业业态和农产品产量质量优势明显,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健全,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明显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交织叠加,为聊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了新机遇。当前,聊城“三农”工作各种优势条件累积转化、积厚成势,已经站到了农业由大到强、加速崛起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农业强市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必将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聊城力量。
  □ 胡磊 孙亚飞

  一年最美是金秋,硕果累累迎丰收。9月21日上午,以“庆丰收 促和美”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东省主场活动,在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华葫芦文化园启动。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而能在全省致敬耕耘、礼赞丰收的特殊节日活动中站“C”位,足见聊城非同一般——凭借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聊城自古就有“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桑蚕之富为山东名郡,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的美誉。如今,聊城更是作为全省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立足平原地区特点,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面吹响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进军号”。
  时至今日,聊城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多项工作已然走在全省前列。
  筑牢丰收之基,“产业兴”的势头愈发强劲。聊城坚决扛牢稳产保供重大责任,在全省率先实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整市全域推进,实现小农户分散经营与粮食生产规模化作业有效衔接,以全省1/18的土地,生产出全省1/10的粮食、1/7的瓜菜菌;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东昌葫芦年销售额占全国70%以上,高唐锦鲤年产值居全省首位,阿胶、桑黄、灵芝“聊城新三宝”声名鹊起;坚持质量优先,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居全国前列。
  抓实和美之要,“乡村美”的画卷徐徐展开。聊城全域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改厕、改暖、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实现全覆盖;坚持片区化打造,建成21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庭院近22万户,带动乡村由“点状美”迈向“全域美”;构建农村“信用+”体系,东昌府区、临清市成为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文明新风浸润乡村;以万亩梨园、千亩中华海棠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焕发新活力,“景在村中、村融景中、人居画中”的优美风貌扮靓水城。
  走稳共富之路,“生活旺”的图景触手可及。聊城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擎”作用,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20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幸福感。过去十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更是同比增长8%;大力推广耿店模式,创办全省首家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培养出的一大批“棚二代”“土专家”“田秀才”,在鲁西大地上播撒希望、勤奋耕耘,带动更多农民走向幸福生活。
  一个个丰收的“硕果”,体现出聊城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产业业态和农产品产量质量优势明显,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健全,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明显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交织叠加,为聊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了新机遇。当前,聊城“三农”工作各种优势条件累积转化、积厚成势,已经站到了农业由大到强、加速崛起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农业强市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必将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聊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