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上半年达100%,为全省最优——

碧海金沙滩上的生态答卷

2023-09-26 作者: 吴宝书 栗晟皓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吴宝书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王 洁

  秋天的日照海滨,天高云淡,碧波荡漾。记者从日照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上半年日照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100%,15个监测点位均达到一类水质标准,是全省唯一实现一类水质全部达标的城市。
  “我们抢抓美丽海湾创建机遇,坚持创新机制、全程治污、高效修复集中发力,实现协同护湾、联动净湾、生态活湾一体化治理。”日照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宋君说。
  据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快速崛起,生活污水直排、垃圾污染、沿河畜禽养殖污染以及污水管网不配套、雨污不分流等问题日益突出,入海河流污染治理的难度加大。
  近年来,日照市创新建立源头治理、绿色发展、生态修复三大机制,实现海洋生态全流域、全过程、系统化治理。强化组织协同,纵横两向压实责任。纵向建立“市级湾长—区县级湾长—街道级湾长—村级湾长”组织体系,厘清“市—区县—街道—村居”权责利关系,逐级压实海湾管护责任;横向设立湾长制办公室,统一协调成员单位涉湾工作,实现联防联控、协同治理。
  坚持海湾环卫市场化运作,建立沙滩及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浅海、滩涂和陆域垃圾清理等工作;对沿海湿地及岸线基础设施,由属地及主管部门管护,各级湾长定期开展巡湾。建设湾长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海洋防灾减灾海岸带视频监控等系统,形成高低搭配、海陆联动智慧监管体系,推动生态保护和海洋发展等部门单位信息共享、联合处置。
  日照市打破“就湾治湾”的传统思维,在污水收集处理实现“源头控制”,将海湾保护向来水源头延伸。创新实施“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口单位”溯源法,逐口逐户建立整治“户籍”档案,对所有入海排污口实现动态化、清单化管理,形成排查、整改、销号“三本账”,确保闭环整治。
  “十四五”以来,日照市共完成主城区55公里市政雨污合流管网和141个建筑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实现建成区及部分农村污水应收尽收。投资5.5亿元建设沿海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管网60余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8万吨。同步实施河道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完成24公里的河道疏浚建设和49万平方米的河道清淤,构建了沿河生态带。投资2亿元在重要干流、支流、重要点源排放口处,建成632.5亩的沿河人工湿地6处,生态河道160亩,上游来水日处理规模达10.7万吨。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1573个入海排污口全部提前完成整治销号。
  高效修复,生态活湾。日照市建立完善的沿海湿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将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采取恢复植被、退养还滩等措施,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投资7630万元,完成两城河口湿地1730米的生态护岸建设,每年吸引包括中华凤头燕鸥(极危物种)在内的50余种鸟类在此越冬、繁衍。投资12亿元实施重点海湾和入海河口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解决岸线破损被侵占、生态空间不足等问题。在全国率先实施海龙湾“退港还海”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砂质岸线1882米,修复沙滩面积46万平方米。做强“阳光海岸·活力日照”品牌,将休闲旅游需求与海洋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态亲海空间10余处。
  一项项治理举措的接续实施,让日照市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海龙湾退港还海建设美丽‘金海岸’”入选自然资源部2023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全国9个、全省唯一);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在新华网主办的“第九届文化和旅游融合与创新论坛”上被评为“最具影响力旅游目的地”。
  □ 本报记者 吴宝书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王 洁

  秋天的日照海滨,天高云淡,碧波荡漾。记者从日照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上半年日照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100%,15个监测点位均达到一类水质标准,是全省唯一实现一类水质全部达标的城市。
  “我们抢抓美丽海湾创建机遇,坚持创新机制、全程治污、高效修复集中发力,实现协同护湾、联动净湾、生态活湾一体化治理。”日照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宋君说。
  据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快速崛起,生活污水直排、垃圾污染、沿河畜禽养殖污染以及污水管网不配套、雨污不分流等问题日益突出,入海河流污染治理的难度加大。
  近年来,日照市创新建立源头治理、绿色发展、生态修复三大机制,实现海洋生态全流域、全过程、系统化治理。强化组织协同,纵横两向压实责任。纵向建立“市级湾长—区县级湾长—街道级湾长—村级湾长”组织体系,厘清“市—区县—街道—村居”权责利关系,逐级压实海湾管护责任;横向设立湾长制办公室,统一协调成员单位涉湾工作,实现联防联控、协同治理。
  坚持海湾环卫市场化运作,建立沙滩及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浅海、滩涂和陆域垃圾清理等工作;对沿海湿地及岸线基础设施,由属地及主管部门管护,各级湾长定期开展巡湾。建设湾长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海洋防灾减灾海岸带视频监控等系统,形成高低搭配、海陆联动智慧监管体系,推动生态保护和海洋发展等部门单位信息共享、联合处置。
  日照市打破“就湾治湾”的传统思维,在污水收集处理实现“源头控制”,将海湾保护向来水源头延伸。创新实施“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管道—排污口单位”溯源法,逐口逐户建立整治“户籍”档案,对所有入海排污口实现动态化、清单化管理,形成排查、整改、销号“三本账”,确保闭环整治。
  “十四五”以来,日照市共完成主城区55公里市政雨污合流管网和141个建筑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实现建成区及部分农村污水应收尽收。投资5.5亿元建设沿海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管网60余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8万吨。同步实施河道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完成24公里的河道疏浚建设和49万平方米的河道清淤,构建了沿河生态带。投资2亿元在重要干流、支流、重要点源排放口处,建成632.5亩的沿河人工湿地6处,生态河道160亩,上游来水日处理规模达10.7万吨。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1573个入海排污口全部提前完成整治销号。
  高效修复,生态活湾。日照市建立完善的沿海湿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将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采取恢复植被、退养还滩等措施,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投资7630万元,完成两城河口湿地1730米的生态护岸建设,每年吸引包括中华凤头燕鸥(极危物种)在内的50余种鸟类在此越冬、繁衍。投资12亿元实施重点海湾和入海河口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解决岸线破损被侵占、生态空间不足等问题。在全国率先实施海龙湾“退港还海”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砂质岸线1882米,修复沙滩面积46万平方米。做强“阳光海岸·活力日照”品牌,将休闲旅游需求与海洋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态亲海空间10余处。
  一项项治理举措的接续实施,让日照市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海龙湾退港还海建设美丽‘金海岸’”入选自然资源部2023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全国9个、全省唯一);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在新华网主办的“第九届文化和旅游融合与创新论坛”上被评为“最具影响力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