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运河之都·仁义任城”文化品牌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济宁任城区:全力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
2023-09-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彦彦 袁进
任城区位于济宁主城区,潺潺运河穿城而过,太白文化熠熠生辉。千百年来,任城吸吮着孔孟之乡的厚重儒雅,浸润着运河之都的灵气神韵,融汇了四海八方的广博气概。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太白文化、龙山文化……古韵今风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神韵。
近年来,任城区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保护传承、教育普及、传播交流为立足点,以建设运河文化特色区为创新点,以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为突破点,不断健全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擦亮“运河之都·仁义任城”文化品牌,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深耕运河文化
汇聚文旅活力
运河文化是任城区的金字招牌和精神富矿。近年来,任城区坚决扛起文化“两创”的使命担当,实施“文化旅游创新突破年”行动,深挖运河文化、太白文化新内涵,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一池春水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
2021年,任城区启动实施“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以古运河为轴,对沿河两岸的重点文物进行整合发掘。泛舟河上,白天欣赏旖旎风光,夜晚在灯光秀中欣赏豫剧等文艺展演,结束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游客还能在两岸的老街巷品美食、逛古街,感受古运河文化。今天的古运河,续写着历史的辉煌。
然而,任城的厚重远远不止运河。
开元二十四年,36岁的李白移家任城,开始了“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的漫游东鲁生活。23年过后,李白足迹遍及济宁大地,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众多千古诗文与遗迹。时至今日,在任城,仍然保存着李白曾经洗笔的浣笔泉,与杜甫一同游览过的古南池,曾经把酒吟诗、举杯邀明月的太白楼依然屹立于城区繁华路段,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璀璨和洒脱。
就在与太白楼隔河相望的古运河边,一家名为“些好商店”的文创小店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走进屋内,印有济宁标志性建筑的明信片、用毛笔手写的济宁方言、油纸伞、小印章,满满的济宁元素让前来打卡的人倍感亲切,真正把“好文化”讲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产品”。
充满烟火气的运河两岸,是任城运河文化的融合体验地。为了让历经沧桑的大运河重新焕发生机,自2021年以来,任城区组织策划实施“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重塑“百物聚处,舟楫往来”的运河盛景,大力培育夜间经济业态,形成了融历史文化遗产、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时尚休闲、文博购物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成为领略运河文化、传承城市文脉的网红打卡地、文化新地标。同时,大运河总督署遗址街区、宣阜巷文化产业一条街等文旅项目加快建设,麷街、环西北里、汉园等多处文创聚集地各具特色,全区规上文化企业发展到39家,省级文化产业基地2家,市级文化产业基地11家,文旅产业发展架构日趋完善。
聚焦教育普及
筑牢“精神堤坝”
“博学文,约之礼;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仁礼之心德为美……”在济宁市实验小学任兴校区宽阔的操场上,每到周一、三、五大课间时间,学生们都会跳由学校老师自编自导的文明礼仪操。礼仪操将国学经典与现代文明礼仪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国学传统之美,又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旋律悠扬欢快,动作优美活泼,简单易学,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通过唱、跳的形式熟记国学经典,在律动中感受国学魅力,愉悦身心。
“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和课堂,润物无声地走进青少年心灵,真正让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济宁市实验小学总校长李玲玲介绍,学校在思政课建设上做了大胆探索,构建起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大教育”格局。
“石青、石绿、赭石、朱砂、既白……”9月13日,在济宁市实验初中教学楼内的吴贞光工作室,孩子们边体验、边学习中国的传统绘画,在交流互动中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学生接触和认识中国国粹,帮助他们更加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笔墨抒发感情,培养艺术气质,陶冶情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任城区教研中心高中美术教研员吴贞光说。
任城区积极以文化“两创”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文化“两创”赋能思政课建设,培养“仁义”少年,形成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出发点,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仙营街道辖区有一条260米长的道路,生机盎然的石楠树映衬着商户门前写有“尚德明礼”“诚信仙行”字样的大红灯笼……这就是仙营路,一条老旧社区街巷成长为远近闻名的“诚信路”。近年来,仙营街道还打造了一系列如儒家孝文化小广场、孝善和美文化长廊等集思想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儒学景观,探索建设“沉浸式”教育阵地。
“任城区坚持以‘八个融入’为总抓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婴幼儿及学生教育、干部政德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网络建设,到2024年底前将打造市级文化‘两创’示范点50个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任城经验。”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慧芬说。
任城区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展“最美任城人”群像选树,推出一批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运河工匠等各类先进典型。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组建志愿服务队3000余支,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万余场。在城市社区,开展美德信用楼道、文明楼道长评选;在农村村居,建设“幸福食堂”“幸福洗衣房”等文明实践场景,成功入选“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县市区”。
同时,健全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路径。以图书馆、城市书房、乡村农家书屋为支撑,打造运河书屋“新名片”,运营26处运河书屋,提供阅读空间1万余平方米、阅读座席800余个、藏书18万册。践行“全面学礼仪”,推动“人人彬彬有礼”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种文明礼仪活动1600余场次,展示了各行各业良好精神风貌和文明礼仪风采。
坚持守正创新
焕发生机活力
300年前,苏州人将手工酿制酱菜工艺从南方带到济宁,玉堂酱菜由此而生。“京省驰名,味压江南”的老店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已不仅是一个品牌,而是内化为济宁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成为运河文化和南北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作为一家老字号,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新工艺与老工艺之间,玉堂进行了良好权衡。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重点调整生产布局,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同时,调整生产工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工艺相结合,全面进行产品创新,成功入选首批中华老字号守正创新案例、首批省级非遗工坊。
“我们线下主要以团餐、餐饮、超市消费为主,线上以个人和家庭消费为主,做到线下线上全面转型发展。”山东玉堂酱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景春说,公司全面拥抱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任城区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让非遗散发出绚丽光彩。
红红的窗花透着吉日的喜庆、形态逼真的蝴蝶欲翩翩起舞,惟妙惟肖的岳飞大义凛然……9月6日,走进任城区济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非遗基地,一幅幅制作精美的剪纸作品映入眼帘,这都出自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技艺传承人张跃广之手。
“一幅剪纸,一个故事。”这是张跃广不时强调的一句话,一张普普通通的宣纸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新生命。从关注青少年健康的“百子图”,到展现抗战主题的长卷,再到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梦”,无不展现着张跃广的精巧构思。这几年,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张跃广又大胆创新了讲比例、讲透视、更细致、构图更美的多层剪纸,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越剪越新,也裁剪出了生活的美好和精彩。
任城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建立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定相关行政法规等方式,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水平,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开设“声远记忆”非遗直播栏目,一大批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走进直播间,累计直播400余场,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千万观众在云端实现双向奔赴。成功入选全省“非遗在社区”工作试点,系济宁市唯一入选县市区。开展“大运河文化”专题研究,深度挖掘全区历史遗迹、文化元素、人文传承,乔羽艺术馆、汉文化博物馆等特色文化单元建成运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新的征程,任城蹄疾步稳、勇毅笃行,将坚定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守文化之正、创时代之新,聚焦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运河文化特色区,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努力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走在前、开新局”。
太白楼 □摄影:郭刚
传统文化进校园 □摄影:赵斌
300年老字号玉堂酱园焕发生机 □摄影:荣现玲
运河书屋 □摄影:李宁
运河南岸街 □摄影:杨国庆
运河记忆夜游项目醉游人 □摄影:徐传华
任城区位于济宁主城区,潺潺运河穿城而过,太白文化熠熠生辉。千百年来,任城吸吮着孔孟之乡的厚重儒雅,浸润着运河之都的灵气神韵,融汇了四海八方的广博气概。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太白文化、龙山文化……古韵今风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神韵。
近年来,任城区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保护传承、教育普及、传播交流为立足点,以建设运河文化特色区为创新点,以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为突破点,不断健全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擦亮“运河之都·仁义任城”文化品牌,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深耕运河文化
汇聚文旅活力
运河文化是任城区的金字招牌和精神富矿。近年来,任城区坚决扛起文化“两创”的使命担当,实施“文化旅游创新突破年”行动,深挖运河文化、太白文化新内涵,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一池春水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
2021年,任城区启动实施“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以古运河为轴,对沿河两岸的重点文物进行整合发掘。泛舟河上,白天欣赏旖旎风光,夜晚在灯光秀中欣赏豫剧等文艺展演,结束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游客还能在两岸的老街巷品美食、逛古街,感受古运河文化。今天的古运河,续写着历史的辉煌。
然而,任城的厚重远远不止运河。
开元二十四年,36岁的李白移家任城,开始了“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的漫游东鲁生活。23年过后,李白足迹遍及济宁大地,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众多千古诗文与遗迹。时至今日,在任城,仍然保存着李白曾经洗笔的浣笔泉,与杜甫一同游览过的古南池,曾经把酒吟诗、举杯邀明月的太白楼依然屹立于城区繁华路段,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璀璨和洒脱。
就在与太白楼隔河相望的古运河边,一家名为“些好商店”的文创小店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走进屋内,印有济宁标志性建筑的明信片、用毛笔手写的济宁方言、油纸伞、小印章,满满的济宁元素让前来打卡的人倍感亲切,真正把“好文化”讲出“好故事”,把“好故事”做成“好产品”。
充满烟火气的运河两岸,是任城运河文化的融合体验地。为了让历经沧桑的大运河重新焕发生机,自2021年以来,任城区组织策划实施“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重塑“百物聚处,舟楫往来”的运河盛景,大力培育夜间经济业态,形成了融历史文化遗产、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时尚休闲、文博购物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成为领略运河文化、传承城市文脉的网红打卡地、文化新地标。同时,大运河总督署遗址街区、宣阜巷文化产业一条街等文旅项目加快建设,麷街、环西北里、汉园等多处文创聚集地各具特色,全区规上文化企业发展到39家,省级文化产业基地2家,市级文化产业基地11家,文旅产业发展架构日趋完善。
聚焦教育普及
筑牢“精神堤坝”
“博学文,约之礼;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仁礼之心德为美……”在济宁市实验小学任兴校区宽阔的操场上,每到周一、三、五大课间时间,学生们都会跳由学校老师自编自导的文明礼仪操。礼仪操将国学经典与现代文明礼仪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国学传统之美,又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旋律悠扬欢快,动作优美活泼,简单易学,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通过唱、跳的形式熟记国学经典,在律动中感受国学魅力,愉悦身心。
“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校园和课堂,润物无声地走进青少年心灵,真正让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济宁市实验小学总校长李玲玲介绍,学校在思政课建设上做了大胆探索,构建起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大教育”格局。
“石青、石绿、赭石、朱砂、既白……”9月13日,在济宁市实验初中教学楼内的吴贞光工作室,孩子们边体验、边学习中国的传统绘画,在交流互动中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种沉浸式教学,让学生接触和认识中国国粹,帮助他们更加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笔墨抒发感情,培养艺术气质,陶冶情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任城区教研中心高中美术教研员吴贞光说。
任城区积极以文化“两创”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文化“两创”赋能思政课建设,培养“仁义”少年,形成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出发点,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仙营街道辖区有一条260米长的道路,生机盎然的石楠树映衬着商户门前写有“尚德明礼”“诚信仙行”字样的大红灯笼……这就是仙营路,一条老旧社区街巷成长为远近闻名的“诚信路”。近年来,仙营街道还打造了一系列如儒家孝文化小广场、孝善和美文化长廊等集思想性、教育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儒学景观,探索建设“沉浸式”教育阵地。
“任城区坚持以‘八个融入’为总抓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婴幼儿及学生教育、干部政德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网络建设,到2024年底前将打造市级文化‘两创’示范点50个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任城经验。”任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慧芬说。
任城区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展“最美任城人”群像选树,推出一批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运河工匠等各类先进典型。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组建志愿服务队3000余支,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万余场。在城市社区,开展美德信用楼道、文明楼道长评选;在农村村居,建设“幸福食堂”“幸福洗衣房”等文明实践场景,成功入选“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县市区”。
同时,健全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路径。以图书馆、城市书房、乡村农家书屋为支撑,打造运河书屋“新名片”,运营26处运河书屋,提供阅读空间1万余平方米、阅读座席800余个、藏书18万册。践行“全面学礼仪”,推动“人人彬彬有礼”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种文明礼仪活动1600余场次,展示了各行各业良好精神风貌和文明礼仪风采。
坚持守正创新
焕发生机活力
300年前,苏州人将手工酿制酱菜工艺从南方带到济宁,玉堂酱菜由此而生。“京省驰名,味压江南”的老店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已不仅是一个品牌,而是内化为济宁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成为运河文化和南北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作为一家老字号,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新工艺与老工艺之间,玉堂进行了良好权衡。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重点调整生产布局,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同时,调整生产工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工艺相结合,全面进行产品创新,成功入选首批中华老字号守正创新案例、首批省级非遗工坊。
“我们线下主要以团餐、餐饮、超市消费为主,线上以个人和家庭消费为主,做到线下线上全面转型发展。”山东玉堂酱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景春说,公司全面拥抱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任城区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让非遗散发出绚丽光彩。
红红的窗花透着吉日的喜庆、形态逼真的蝴蝶欲翩翩起舞,惟妙惟肖的岳飞大义凛然……9月6日,走进任城区济阳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非遗基地,一幅幅制作精美的剪纸作品映入眼帘,这都出自济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技艺传承人张跃广之手。
“一幅剪纸,一个故事。”这是张跃广不时强调的一句话,一张普普通通的宣纸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新生命。从关注青少年健康的“百子图”,到展现抗战主题的长卷,再到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国梦”,无不展现着张跃广的精巧构思。这几年,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张跃广又大胆创新了讲比例、讲透视、更细致、构图更美的多层剪纸,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越剪越新,也裁剪出了生活的美好和精彩。
任城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建立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定相关行政法规等方式,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水平,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开设“声远记忆”非遗直播栏目,一大批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走进直播间,累计直播400余场,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千万观众在云端实现双向奔赴。成功入选全省“非遗在社区”工作试点,系济宁市唯一入选县市区。开展“大运河文化”专题研究,深度挖掘全区历史遗迹、文化元素、人文传承,乔羽艺术馆、汉文化博物馆等特色文化单元建成运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新的征程,任城蹄疾步稳、勇毅笃行,将坚定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守文化之正、创时代之新,聚焦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运河文化特色区,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努力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走在前、开新局”。
太白楼 □摄影:郭刚
传统文化进校园 □摄影:赵斌
300年老字号玉堂酱园焕发生机 □摄影:荣现玲
运河书屋 □摄影:李宁
运河南岸街 □摄影:杨国庆
运河记忆夜游项目醉游人 □摄影:徐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