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援疆教师不远万里教书育人,为当地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愿化作阳光,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

2023-09-25 作者: 王浩奇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汪 清
  
  教育援疆是对口援疆治本之策。在英吉沙县,济宁援疆教师扎根学校、讲堂等教育教学一线,潜心教书、精心育人,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我是一名教师,选择了教育,一生无悔!选择了援疆,倍感光荣!”作为一名来自济宁的援疆教师,英吉沙县鲁英中学英语教师王爱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当地教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以下简称“国通语”)培训,并邀请学生家长一同沉浸式体验国学典籍,感受国学魅力。在提升学生国通语水平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热情。
  9月10日,在远离家乡的祖国边陲度过教师节,这对于济宁援疆教师、英吉沙县实验小学数学老师姜瑞玲来说意义非凡。“我愿化作一片阳光,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姜瑞玲吐露心声。工作中,她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将自己的爱无私地倾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关爱他们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近年来,济宁教育援疆干部人才舍家援疆、倾情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和热情诠释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他们聚焦教育领域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推进国通语文字提升、七彩校园、教学质量提升、青蓝工程、百千万工程、智慧课堂“六大工程”,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教育人才素养提升等工作。同时,他们还让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学校管理模式、数字化的教育方式、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在英吉沙县落地生根,提升了受援学校的办学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3年喀什地区教育质量检测中,英吉沙县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实现质的跨越。
  济宁援疆教师、英吉沙县技工学校副校长毕新英表示,他们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促进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对口帮扶措施,使学校近3年毕业的学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
  下一步,济宁援疆教师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变“输血”为“造血”,优化教育内容与形式,畅通学用结合、情理交融的通道,促进各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入交融,助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汪 清
  
  教育援疆是对口援疆治本之策。在英吉沙县,济宁援疆教师扎根学校、讲堂等教育教学一线,潜心教书、精心育人,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我是一名教师,选择了教育,一生无悔!选择了援疆,倍感光荣!”作为一名来自济宁的援疆教师,英吉沙县鲁英中学英语教师王爱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当地教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以下简称“国通语”)培训,并邀请学生家长一同沉浸式体验国学典籍,感受国学魅力。在提升学生国通语水平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热情。
  9月10日,在远离家乡的祖国边陲度过教师节,这对于济宁援疆教师、英吉沙县实验小学数学老师姜瑞玲来说意义非凡。“我愿化作一片阳光,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姜瑞玲吐露心声。工作中,她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将自己的爱无私地倾注到每一位学生身上,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关爱他们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近年来,济宁教育援疆干部人才舍家援疆、倾情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和热情诠释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他们聚焦教育领域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推进国通语文字提升、七彩校园、教学质量提升、青蓝工程、百千万工程、智慧课堂“六大工程”,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教育人才素养提升等工作。同时,他们还让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学校管理模式、数字化的教育方式、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在英吉沙县落地生根,提升了受援学校的办学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3年喀什地区教育质量检测中,英吉沙县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实现质的跨越。
  济宁援疆教师、英吉沙县技工学校副校长毕新英表示,他们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促进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对口帮扶措施,使学校近3年毕业的学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
  下一步,济宁援疆教师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变“输血”为“造血”,优化教育内容与形式,畅通学用结合、情理交融的通道,促进各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入交融,助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