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子云南“推普”
2023-08-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规范书写课上,山东建筑大学推普实践团队员赵子晗指导建兴中心小学学生鲁自雯坤端正坐姿,正确握笔。
|
![]() |
演讲技巧课上,赵子帅分享演讲名人名家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
![]() |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文化站,山东建筑大学推普实践团队员徐玉琳(右一)为当地小朋友上普通话发音基础课,鼓励学生上台进行绕口令表演。
|
![]() |
实践团队员杨晓梦(左二)与彝族老奶奶热情交流,带领老人和孩子一起学说普通话。
|
![]() |
实践团成果汇演中,队员师金瑶(前左)带领当地小朋友们一起表演舞蹈《向快乐出发》。
|
![]() |
实践团队员们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赶赴建兴乡马鹿社区老箐小组开展推普调研。
|
![]() |
建兴乡彝族小寨的老奶奶为前来进行非遗寻访调研的队员徐玉琳(右)穿戴上彝族传统服饰。
|
□记者 卢鹏 通讯员 蒋炜玮 杨晓梦 乔婷 报道
“中国话像东方一样神秘而古老,中国话像太阳一样新鲜而富有活力……”7月25日晚,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红色文化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正在进行,35名当地孩子高声朗诵诗歌,而在一周前,他们还在为一些词语的发音疑惑。指导鼓励他们站在舞台上朗诵的,是来自2500公里外的大学生志愿者——山东建筑大学“华夏同声·云中筑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简称山东建筑大学推普实践团)的队员。
7月19日至26日,山东建筑大学推普实践团在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开展普通话推广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团共有10名学生,其中9人来自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1人来自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另有外国语学院2名教师带队。山东建筑大学的普通话测试站设在外国语学院,2019年外国语学院曾组织团队远赴甘肃省进行推普志愿服务。
“刚来前两天一直在下雨,当地孩子还有穿羽绒服的,大家冻得直哆嗦。”队员师金瑶说。他们7月19日早上6点从学校出发,乘飞机从济南到达昆明后转乘中巴,再转乘由在当地工作的校友帮他们租到的专车,当天晚上8点到达建兴乡。建兴乡地处偏远山区,平均海拔近2000米,气温比济南低10℃左右,实践团队员克服低温多雨、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第二天7点半就开始准备,8点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许多孩子难以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停顿重音随机处理,比如他们会把‘ying’发成‘yin’,把‘nan’发成‘nang’。”队员徐玉琳说,实践团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童语童声”推普小课堂。从训练基本坐姿站姿开始,队员用双手模拟口腔为孩子们进行示范,在对平翘舌音与前后鼻音进行正音之后,鼓励孩子们开展绕口令大赛和气息平稳度比拼。
“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好,有个叫玉珍(化名)的孩子刚来时总坐在角落里,眼神也很躲闪,后来看到她站在舞台上拿起话筒朗诵时,心里真的非常高兴。”队员王艳凤欣慰地说。据带队老师介绍,实践团队员经过精挑细选,10名队员中有8人已考取普通话二级证书,其余2人目前担任“建大校园之声”外文广播站播音员,而且队员们有绘画书法、体育舞蹈等方面的特长,善于沟通。教授孩子们普通话技巧的同时,他们用互动游戏等方式鼓励孩子们勇敢发声,开设演讲朗诵技巧课和传统文化课,带领孩子们逐字逐句朗诵《中国话》《满江红》等作品。一周的时间,队员们在建兴乡文化站里的小课堂,为当地40多名孩子共上了15次课。
与此同时,队员坚持每天推普“敲门行动”,走村入户实地调查研究,先后在建兴乡马鹿社区、彝族小寨等地登门拜访了100余户当地居民,发放推普调查问卷、宣传单400余份,对当地村民、商户经营者、社区干部等进行普通话能力培训。队员们白天上课搞调研,晚上备课整理问卷,午休时间则会陪伴白天无人照看的留守儿童一起吃饭、玩耍,他们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马鹿社区副主任张生福为实践团点赞,他说:“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来说,讲好普通话涉及个人发展、就业机会、民族团结等多个方面。很高兴山东的大学生来我们这里进行志愿服务,这非常有意义。”
“中国话像东方一样神秘而古老,中国话像太阳一样新鲜而富有活力……”7月25日晚,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红色文化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正在进行,35名当地孩子高声朗诵诗歌,而在一周前,他们还在为一些词语的发音疑惑。指导鼓励他们站在舞台上朗诵的,是来自2500公里外的大学生志愿者——山东建筑大学“华夏同声·云中筑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简称山东建筑大学推普实践团)的队员。
7月19日至26日,山东建筑大学推普实践团在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开展普通话推广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团共有10名学生,其中9人来自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1人来自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另有外国语学院2名教师带队。山东建筑大学的普通话测试站设在外国语学院,2019年外国语学院曾组织团队远赴甘肃省进行推普志愿服务。
“刚来前两天一直在下雨,当地孩子还有穿羽绒服的,大家冻得直哆嗦。”队员师金瑶说。他们7月19日早上6点从学校出发,乘飞机从济南到达昆明后转乘中巴,再转乘由在当地工作的校友帮他们租到的专车,当天晚上8点到达建兴乡。建兴乡地处偏远山区,平均海拔近2000米,气温比济南低10℃左右,实践团队员克服低温多雨、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第二天7点半就开始准备,8点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许多孩子难以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停顿重音随机处理,比如他们会把‘ying’发成‘yin’,把‘nan’发成‘nang’。”队员徐玉琳说,实践团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童语童声”推普小课堂。从训练基本坐姿站姿开始,队员用双手模拟口腔为孩子们进行示范,在对平翘舌音与前后鼻音进行正音之后,鼓励孩子们开展绕口令大赛和气息平稳度比拼。
“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好,有个叫玉珍(化名)的孩子刚来时总坐在角落里,眼神也很躲闪,后来看到她站在舞台上拿起话筒朗诵时,心里真的非常高兴。”队员王艳凤欣慰地说。据带队老师介绍,实践团队员经过精挑细选,10名队员中有8人已考取普通话二级证书,其余2人目前担任“建大校园之声”外文广播站播音员,而且队员们有绘画书法、体育舞蹈等方面的特长,善于沟通。教授孩子们普通话技巧的同时,他们用互动游戏等方式鼓励孩子们勇敢发声,开设演讲朗诵技巧课和传统文化课,带领孩子们逐字逐句朗诵《中国话》《满江红》等作品。一周的时间,队员们在建兴乡文化站里的小课堂,为当地40多名孩子共上了15次课。
与此同时,队员坚持每天推普“敲门行动”,走村入户实地调查研究,先后在建兴乡马鹿社区、彝族小寨等地登门拜访了100余户当地居民,发放推普调查问卷、宣传单400余份,对当地村民、商户经营者、社区干部等进行普通话能力培训。队员们白天上课搞调研,晚上备课整理问卷,午休时间则会陪伴白天无人照看的留守儿童一起吃饭、玩耍,他们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马鹿社区副主任张生福为实践团点赞,他说:“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来说,讲好普通话涉及个人发展、就业机会、民族团结等多个方面。很高兴山东的大学生来我们这里进行志愿服务,这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