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藏书的意义
2023-08-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谈薮
□ 韦 力
如果以形式论,古人的藏书处主要是藏书楼,今人则为书房,这种差异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书籍的体量问题。
中国古书字大行稀,平均来说,以半叶九行十八字本居多(因为古籍单面印刷,中间有版心,以版心对折形成AB两面,故古书的一叶等于今日洋装书的两页),古书的开本大致相当于洋装书的24开,一册古书大多分为两卷,一卷一万多字,古书的半叶通常不足两百字,而洋装书的一页大多在九百字以上,一册32开本的洋装书以中等水平计约十几万字,若以24开本计,则是二十几万字,因此,古书与今书比起来,在同样字数下,体积要大十倍以上。
绿茶先生的《读书与藏书》里谈到了26家书房的状况。以陈平原和夏晓虹两位老师的藏书量为例,估计他们的总量至少在三万册,十几年前我有幸参观过他们的书房,我是根据那时的观感做出的估计,到如今他们书房的藏量应该远远比这个约数要大得多。如果把3万册洋装书换成线装书,我估计应该超过了五十万卷。
要知道,在古代,有万卷藏书就已经是值得标榜之事。古人说“丈夫拥书万卷”,在心态上可以傲视王侯了,十万卷楼已然是清代藏书家的顶尖成就,到民国时期,嘉业堂的藏书量超过了五十万卷,这个成就已是那个时代私人藏书量的天花板。
熟悉藏书史的朋友还会提到莫伯骥的“五十万卷楼”,但问题是除了这个堂号之外,没人见过他有这么大量的藏书,这正如吴兔床的“千元十驾”,后人估计他所藏的元版书超不过两百部,收藏千部元刻本不过是他的人生追求目标。莫伯骥的情况是否如此呢?他在广州的故居早被拆掉了,我曾参观过他在东莞的故居,以那些房子的体量论,最多能放下十几万卷书,而嘉业堂藏书楼至今傲然耸立,不算院落,仅以书楼的面积计,至少就有几千平方米。
以此数论,陈、夏二师的藏书量不输于嘉业堂,因此他们的藏书若放在古代,估计要买下现住小区的几栋别墅才放得下。生产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太多的便利,现代印刷术使得当今读书人有间书房基本就能满足一般需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今人的书房基本等同于古代的藏书楼。
任何事情都要在同一条件下来谈论,比如上面将藏书楼与书房做比较,其条件乃是拿实体书来相较,否则游戏规则就不对了。比如有人说,他的电脑或移动硬盘里面存着几百万部书,这话我信,但他要说藏实物书远不如电子书时尚新潮,我会貌似诚恳地一笑:的确,您好好地藏着这些硬盘,太有价值了。夏虫可以语冰乎?!
除去感情上的不接受,其实电子书在实用上的确有许多便利,尤其是在搜索关键词方面减少了许多翻书查找的时间,因此,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如果其藏书的目的是为了阅读,而不是为了做某方面的研究,那么,多几块硬盘就足够了,这要比买实体书经济得多,并且更经济的地方是不用发愁多买几套房来装书。
有藏书之好者,无论古今,其智商平均值都在中人之上,那为什么算不明白这么低段位的经济账呢?很多人的藏书已经堆到了几无下脚之地,但还是忍不住地买书,尤其是见到久觅不得之本,定会毅然决然地将其买下携回,这样的爱书人大多说过无数回要为书房减负的豪言,但见到爱物时,就把这话忘得一干二净,这才是钱包渐瘪终不悔。
人不是机器,实体人不是AI,人有情感活动,但AI却是理性的,阿尔法狗能够打败围棋世界冠军就是因为它没有情绪波动这个坏毛病,同样,它也不会有人的那种精神胜利法,在人看来,虽败犹荣:你赢了,你也不是人。
有一段时间元宇宙热闹了一阵子,在虚可结连理枝,“我家左邻扎克伯格,右邻贝克汉姆”,那份傲骄不输阿Q两碗黄酒下肚后的豪言:与赵老爷原来是本家,细细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也许在理念设计上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总之,元宇宙没能由红到紫,那些花大价钱买虚拟庄园的人,不知道能否脱手自己的物业,当然,用一句“失败乃成功之母”来争回面子,也不失为上策。
果然没多久,ChatGPT大火,热度远远盖过了红极一时的元宇宙,听说微软公司已经把元宇宙取消了,比尔·盖茨大量投资ChatGPT,很多人认定这不是一轮新的割韭菜,各路大神纷纷跟进,预言家们迅速激动了起来,继续老调重弹地说一遍哪些行业会被淘汰,其中就包括编辑出版。
按照这种说法,书的末日马上就要降临了:真的如此吗?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停留在人类现有知识基础之上的总结,其实人类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书籍乃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走得更远更高。无论AI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是要在现有资讯的基础之上,再萃取出更加高级的理念,无论人类还是AI,总不能得渔忘筌吧?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纸本书终究有被淘汰的那一天,这就如同太阳终究会熄灭,不再发光发热,但那个时代于今人何干呢?即便拿进化论来说,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历史中的一瞬间,等到太阳熄灭的那一天,人类早已找到了新的栖息地,比如埃隆·马斯克已经预言50年以后人类就可以登上火星了,更不用说几十亿年后的事情了。
在已知的未来,我不认为纸本书会被电子书取代,尽管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越来越多,检索手段也越来越方便,但爱书人对纸本书的执拗不会因为电子书的风行而终结。无论是藏是用,在能够看到的未来,还会有很多酷爱实体书的骨灰级发烧友。
从表面看,每家的书房不过都是书籍的摆放和陈列,除了内容上的偏爱外,爱书人在书房中所寄托的情感是局外人难以体味得到的。
有人说,书房是不可示人之地,但也正因如此,增加了书房的神秘感,很多人都想以窥私癖的心态到别人书房中一游,比如我就有这样的怪癖。幸好在这个世上,有如此怪癖之人还有不少,但限于条件,能够实践自己窥私愿望的机会并不多,由一位懂书之人作为代表,去了解,去观察,去访问书房主人,然后将之行诸文字,再配上相应的照片,把这样的书出版出来,这与过屠门而大嚼庶几近焉?
□ 韦 力
如果以形式论,古人的藏书处主要是藏书楼,今人则为书房,这种差异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书籍的体量问题。
中国古书字大行稀,平均来说,以半叶九行十八字本居多(因为古籍单面印刷,中间有版心,以版心对折形成AB两面,故古书的一叶等于今日洋装书的两页),古书的开本大致相当于洋装书的24开,一册古书大多分为两卷,一卷一万多字,古书的半叶通常不足两百字,而洋装书的一页大多在九百字以上,一册32开本的洋装书以中等水平计约十几万字,若以24开本计,则是二十几万字,因此,古书与今书比起来,在同样字数下,体积要大十倍以上。
绿茶先生的《读书与藏书》里谈到了26家书房的状况。以陈平原和夏晓虹两位老师的藏书量为例,估计他们的总量至少在三万册,十几年前我有幸参观过他们的书房,我是根据那时的观感做出的估计,到如今他们书房的藏量应该远远比这个约数要大得多。如果把3万册洋装书换成线装书,我估计应该超过了五十万卷。
要知道,在古代,有万卷藏书就已经是值得标榜之事。古人说“丈夫拥书万卷”,在心态上可以傲视王侯了,十万卷楼已然是清代藏书家的顶尖成就,到民国时期,嘉业堂的藏书量超过了五十万卷,这个成就已是那个时代私人藏书量的天花板。
熟悉藏书史的朋友还会提到莫伯骥的“五十万卷楼”,但问题是除了这个堂号之外,没人见过他有这么大量的藏书,这正如吴兔床的“千元十驾”,后人估计他所藏的元版书超不过两百部,收藏千部元刻本不过是他的人生追求目标。莫伯骥的情况是否如此呢?他在广州的故居早被拆掉了,我曾参观过他在东莞的故居,以那些房子的体量论,最多能放下十几万卷书,而嘉业堂藏书楼至今傲然耸立,不算院落,仅以书楼的面积计,至少就有几千平方米。
以此数论,陈、夏二师的藏书量不输于嘉业堂,因此他们的藏书若放在古代,估计要买下现住小区的几栋别墅才放得下。生产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太多的便利,现代印刷术使得当今读书人有间书房基本就能满足一般需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今人的书房基本等同于古代的藏书楼。
任何事情都要在同一条件下来谈论,比如上面将藏书楼与书房做比较,其条件乃是拿实体书来相较,否则游戏规则就不对了。比如有人说,他的电脑或移动硬盘里面存着几百万部书,这话我信,但他要说藏实物书远不如电子书时尚新潮,我会貌似诚恳地一笑:的确,您好好地藏着这些硬盘,太有价值了。夏虫可以语冰乎?!
除去感情上的不接受,其实电子书在实用上的确有许多便利,尤其是在搜索关键词方面减少了许多翻书查找的时间,因此,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如果其藏书的目的是为了阅读,而不是为了做某方面的研究,那么,多几块硬盘就足够了,这要比买实体书经济得多,并且更经济的地方是不用发愁多买几套房来装书。
有藏书之好者,无论古今,其智商平均值都在中人之上,那为什么算不明白这么低段位的经济账呢?很多人的藏书已经堆到了几无下脚之地,但还是忍不住地买书,尤其是见到久觅不得之本,定会毅然决然地将其买下携回,这样的爱书人大多说过无数回要为书房减负的豪言,但见到爱物时,就把这话忘得一干二净,这才是钱包渐瘪终不悔。
人不是机器,实体人不是AI,人有情感活动,但AI却是理性的,阿尔法狗能够打败围棋世界冠军就是因为它没有情绪波动这个坏毛病,同样,它也不会有人的那种精神胜利法,在人看来,虽败犹荣:你赢了,你也不是人。
有一段时间元宇宙热闹了一阵子,在虚可结连理枝,“我家左邻扎克伯格,右邻贝克汉姆”,那份傲骄不输阿Q两碗黄酒下肚后的豪言:与赵老爷原来是本家,细细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也许在理念设计上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总之,元宇宙没能由红到紫,那些花大价钱买虚拟庄园的人,不知道能否脱手自己的物业,当然,用一句“失败乃成功之母”来争回面子,也不失为上策。
果然没多久,ChatGPT大火,热度远远盖过了红极一时的元宇宙,听说微软公司已经把元宇宙取消了,比尔·盖茨大量投资ChatGPT,很多人认定这不是一轮新的割韭菜,各路大神纷纷跟进,预言家们迅速激动了起来,继续老调重弹地说一遍哪些行业会被淘汰,其中就包括编辑出版。
按照这种说法,书的末日马上就要降临了:真的如此吗?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停留在人类现有知识基础之上的总结,其实人类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书籍乃是先民智慧的结晶,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走得更远更高。无论AI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是要在现有资讯的基础之上,再萃取出更加高级的理念,无论人类还是AI,总不能得渔忘筌吧?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纸本书终究有被淘汰的那一天,这就如同太阳终究会熄灭,不再发光发热,但那个时代于今人何干呢?即便拿进化论来说,人类历史不过是宇宙历史中的一瞬间,等到太阳熄灭的那一天,人类早已找到了新的栖息地,比如埃隆·马斯克已经预言50年以后人类就可以登上火星了,更不用说几十亿年后的事情了。
在已知的未来,我不认为纸本书会被电子书取代,尽管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越来越多,检索手段也越来越方便,但爱书人对纸本书的执拗不会因为电子书的风行而终结。无论是藏是用,在能够看到的未来,还会有很多酷爱实体书的骨灰级发烧友。
从表面看,每家的书房不过都是书籍的摆放和陈列,除了内容上的偏爱外,爱书人在书房中所寄托的情感是局外人难以体味得到的。
有人说,书房是不可示人之地,但也正因如此,增加了书房的神秘感,很多人都想以窥私癖的心态到别人书房中一游,比如我就有这样的怪癖。幸好在这个世上,有如此怪癖之人还有不少,但限于条件,能够实践自己窥私愿望的机会并不多,由一位懂书之人作为代表,去了解,去观察,去访问书房主人,然后将之行诸文字,再配上相应的照片,把这样的书出版出来,这与过屠门而大嚼庶几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