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3-08-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之“热”
据光明日报,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长安十二时辰智慧游、尼山圣境文化夜游等传统文化主题沉浸式体验空间成功入选。
当然,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持续发展仍在探索阶段。面对涌入实景空间的不同年龄层受众来说,一些互动环节略显幼稚,部分相对成熟的游客在不断被NPC(非玩家角色)指挥的过程中失去了互动的兴趣,草草离场。由于游玩目的的差异,在沉浸式体验空间中还常出现“现代人”和“古代人”同游、身着现代服饰的摄影师扎堆为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拍摄等场景,影响了游客的沉浸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沉浸式体验空间设计者需要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宝藏,通过对体验环节的精心打磨和对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让沉浸式体验空间既有华美的外衣,又有深邃的灵魂。
“音综2023”们
如何回归音乐本质
据文汇报,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好声音2023》和《舞台2023》都在首播日成为全网综艺类节目的日冠军。2023年的这些大热音综在赛制、舞台甚至制造话题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但音综的本质仍是音乐——如何向观众提供打动人心的好歌,是节目组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综最本质最原始的功能,就是向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歌曲作品以及推送才华横溢的音乐新人。“平庸”对一档音综来说,实在是太致命了。实际上,在注意力非常容易耗散的当下,如果没有特别好听、特别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观众在最初的好奇心之后,很容易“跑路”。
在没有让观众“耳朵怀孕”的佳作的前提下,导师对音乐作品的品鉴与指导就显得很重要。好的导师至少是观众认可的“嘴替”,真实表达观众的感受;并且最好能提供中肯的意见,让参赛选手改进提高。然而,在不少观众看来,《中国好声音2023》的导师组合并没有起到太多与音乐有关的作用。而《舞台2023》尽管带来一些新奇和创新,却明显让人感到在“孤勇者”“平凡者”等模式上为选手制造人设,以及在营销“做不好音乐就回家继承家产”“觉得自己曾经火过,现在糊了”的话题上着力过多,反而在音综最本质的音乐层面上未能做到极致。
汉服圈再刮新风潮
据北京青年报,近来,汉服圈刮起一股新风潮——“清汉女”风。“清汉女”风,顾名思义,泛指清朝汉族女子的服饰风格:版型宽大、上衣下裳、绣工精致。这股新风潮,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文化体验方式。
以“清汉女”为关键词在b站及某生活类平台上可以搜索到上万条笔记,关联词包括服饰、妆造、制作、发型、舞蹈等。“清汉女”爱好者不仅关注衣服的材质、工艺、色彩,而且讲究妆容、发型如何更好地与服饰进行搭配。在拍摄照片时,她们还会讲究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一致性。
社交媒体上大量图片、视频、文案的推送,吸引了阅读者的兴趣。“清汉女”的流行还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大家对于传统服饰的认同度、接受度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统服饰越来越有认同感,也有一种很强的探索欲望。传统文化的传承很重要,美的教育也很重要。审美教育不仅是课程知识,还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体力行地去展现美。”大学老师谭茹期待,“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们可以穿着任何一个朝代的传统服饰走在大街上、出现在工作场合中,大家都不会觉得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文物
不应该这样“走红”
据新华日报,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铜仁市梵净山的金顶建筑外墙在维修时,此前灰色的释迦殿和弥勒殿外墙被涂成红色,引发社会关注,一夜“走红”。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复考察评选出来的,一经确认,就要予以严格保护,不得随意改变或破坏。2001年,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天子山因为建起几十万平方米的旅店以及修建300多米高的观光电梯,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被责令限期拆除。
此次梵净山景区管理公司擅自改变金顶建筑外墙颜色,违反了相关文物保护法规,破坏了自然遗产。虽然被媒体曝光后,铜仁市对几名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但造成破坏已是事实,“走红”的文物能否完整恢复原状,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文物修复要“修旧如旧”,这是社会共识。此次主持梵净山金顶释迦殿和弥勒殿外墙修复,自作主张把墙体涂成红色的,恰恰是相关管理部门。这种以保护之名破坏文物的做法,暴露出有关人员专业知识严重不足,拍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听证论证,修复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由此警醒人们,对人类遗产保护应多一些专业素养、少一些拍脑袋行为,心有爱护、心存敬畏,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记者 朱子钰 整理)
据光明日报,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长安十二时辰智慧游、尼山圣境文化夜游等传统文化主题沉浸式体验空间成功入选。
当然,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持续发展仍在探索阶段。面对涌入实景空间的不同年龄层受众来说,一些互动环节略显幼稚,部分相对成熟的游客在不断被NPC(非玩家角色)指挥的过程中失去了互动的兴趣,草草离场。由于游玩目的的差异,在沉浸式体验空间中还常出现“现代人”和“古代人”同游、身着现代服饰的摄影师扎堆为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拍摄等场景,影响了游客的沉浸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沉浸式体验空间设计者需要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宝藏,通过对体验环节的精心打磨和对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让沉浸式体验空间既有华美的外衣,又有深邃的灵魂。
“音综2023”们
如何回归音乐本质
据文汇报,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好声音2023》和《舞台2023》都在首播日成为全网综艺类节目的日冠军。2023年的这些大热音综在赛制、舞台甚至制造话题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但音综的本质仍是音乐——如何向观众提供打动人心的好歌,是节目组亟待解决的问题。
音综最本质最原始的功能,就是向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歌曲作品以及推送才华横溢的音乐新人。“平庸”对一档音综来说,实在是太致命了。实际上,在注意力非常容易耗散的当下,如果没有特别好听、特别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观众在最初的好奇心之后,很容易“跑路”。
在没有让观众“耳朵怀孕”的佳作的前提下,导师对音乐作品的品鉴与指导就显得很重要。好的导师至少是观众认可的“嘴替”,真实表达观众的感受;并且最好能提供中肯的意见,让参赛选手改进提高。然而,在不少观众看来,《中国好声音2023》的导师组合并没有起到太多与音乐有关的作用。而《舞台2023》尽管带来一些新奇和创新,却明显让人感到在“孤勇者”“平凡者”等模式上为选手制造人设,以及在营销“做不好音乐就回家继承家产”“觉得自己曾经火过,现在糊了”的话题上着力过多,反而在音综最本质的音乐层面上未能做到极致。
汉服圈再刮新风潮
据北京青年报,近来,汉服圈刮起一股新风潮——“清汉女”风。“清汉女”风,顾名思义,泛指清朝汉族女子的服饰风格:版型宽大、上衣下裳、绣工精致。这股新风潮,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文化体验方式。
以“清汉女”为关键词在b站及某生活类平台上可以搜索到上万条笔记,关联词包括服饰、妆造、制作、发型、舞蹈等。“清汉女”爱好者不仅关注衣服的材质、工艺、色彩,而且讲究妆容、发型如何更好地与服饰进行搭配。在拍摄照片时,她们还会讲究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一致性。
社交媒体上大量图片、视频、文案的推送,吸引了阅读者的兴趣。“清汉女”的流行还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大家对于传统服饰的认同度、接受度越来越高。“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统服饰越来越有认同感,也有一种很强的探索欲望。传统文化的传承很重要,美的教育也很重要。审美教育不仅是课程知识,还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体力行地去展现美。”大学老师谭茹期待,“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们可以穿着任何一个朝代的传统服饰走在大街上、出现在工作场合中,大家都不会觉得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文物
不应该这样“走红”
据新华日报,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铜仁市梵净山的金顶建筑外墙在维修时,此前灰色的释迦殿和弥勒殿外墙被涂成红色,引发社会关注,一夜“走红”。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复考察评选出来的,一经确认,就要予以严格保护,不得随意改变或破坏。2001年,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天子山因为建起几十万平方米的旅店以及修建300多米高的观光电梯,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被责令限期拆除。
此次梵净山景区管理公司擅自改变金顶建筑外墙颜色,违反了相关文物保护法规,破坏了自然遗产。虽然被媒体曝光后,铜仁市对几名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处理,但造成破坏已是事实,“走红”的文物能否完整恢复原状,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文物修复要“修旧如旧”,这是社会共识。此次主持梵净山金顶释迦殿和弥勒殿外墙修复,自作主张把墙体涂成红色的,恰恰是相关管理部门。这种以保护之名破坏文物的做法,暴露出有关人员专业知识严重不足,拍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听证论证,修复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由此警醒人们,对人类遗产保护应多一些专业素养、少一些拍脑袋行为,心有爱护、心存敬畏,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记者 朱子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