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说话”中越过了“新秀墙”,年轻干部季鸿坤——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2023-08-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儒学生“活”
□ 本报记者 孟一
2021年毕业季,长春工业大学2021届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班上,出了一个同学眼中的“异类”:他毅然放弃了知名上市公司月薪过万元的录取通知,作为选调生回到曲阜老家,担任小雪街道阮家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做起了“村官”。在同学们看来,人工智能是当今社会说一不二的行业风口,不论是前景还是“钱景”都蔚为可观,从这样的“潮头”硬是跳回“地头”,着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7月26日,当记者来到位于曲阜市小雪街道阮家村的产业园二期项目办公室,今年28岁的季鸿坤,正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编着程序,他正尝试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工进行直播带货,解决村里缺少直播人才的现实短板,把本地土特产“老院家米粉”通过网络推向市场。
季鸿坤其实和很多年轻干部一样,经历了艰难的适应过程。
“每个选调生在入职头两年必须完成两份‘作业’,做所在地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当时觉得很容易,不就是进村了解情况嘛,可没想到这‘第一步’就踩进了沟里。”谈起自己的基层干部身份初体验,季鸿坤不好意思地说,从小就在城里长大的他自认为学了一肚子知识,文笔口才都不错,可进到村民家里没说两句话主人就开始想着法子“送客”,接连几个闭门羹吃下来,小伙子的锐气一下就被挫伤了。
正当季鸿坤茫茫然不知前路时,一堂政德教育课突然点醒了他。“孔子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能言善辩固然是好事,但前提是你所说的话别人能听得懂。年轻干部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要学会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院长李敬学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季鸿坤顿悟,原来村民们不是讨厌他的人,而是讨厌他文绉绉又官方的说话方式。
“话风”一转、即刻见效。“大爷、大娘,吃了吗?”一张嘴,老人们瞬间“乖乖、儿”地把他迎进门,不聊工作先拉家常,村民们迅速卸下心防、推心置腹……就这样,季鸿坤在“学说话”中越过了“新秀墙”,破解基层一线难题的思路也渐渐打开了。
阮家村位于曲阜主城区东南、属城乡接合部,是小雪街道基础条件最好的村。几年前,村民陆续搬入新建社区,过上了朝思暮想的现代生活,可不出意外的“意外”还是发生了,村民们虽然身体“上了楼”,思想却被卡在了“楼下”。
在农村,很多人为节省电费、燃气费,常用通体被铁皮包裹的“快壶”烧水,这一习惯也被带进了社区。可因为“快壶”烧水要燃木生烟,村民们就都把快壶堆在楼道口烧,上楼下楼、人来人往,滋生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要解决群体性问题更需要智慧和方法。经过耐心沟通交流、了解情况,季鸿坤放弃了盲目地“堵”和“禁”,而选择在社区较为安全、且离住宿区较远的位置画出了一块“专烧地”,目的是让村民们因为来回提壶麻烦而自觉放弃老旧的烧水方式。
新方法推出之初,很多上年纪的村民并不买账,继续在家门口烧水。对此,季鸿坤也不急躁、也不多言,边笑着说,“这壶是挺重,大爷我来帮您提过去,烧好了我再给您提回来”,边一趟趟地在居民楼和烧水区间送壶、还壶。一个星期坚持下来,村民们终于不好意思再让大小伙子跑来跑去了。而出乎预料的是,在顺利解决问题和获得居民认可的过程中,季鸿坤开始收获巨大的成就感。
从因“父母在不远游”选择归家从政,到一点点学着“讷于言而敏于行”踏实做事……谈到自己一步步的成长,季鸿坤把很大一部分功劳归给了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在他看来,是传统文化与常态化政德教育的深度结合,让和他一样的年轻干部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前进方向,而更多的季鸿坤,也定将不断汲取古人的智慧,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 本报记者 孟一
2021年毕业季,长春工业大学2021届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班上,出了一个同学眼中的“异类”:他毅然放弃了知名上市公司月薪过万元的录取通知,作为选调生回到曲阜老家,担任小雪街道阮家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做起了“村官”。在同学们看来,人工智能是当今社会说一不二的行业风口,不论是前景还是“钱景”都蔚为可观,从这样的“潮头”硬是跳回“地头”,着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7月26日,当记者来到位于曲阜市小雪街道阮家村的产业园二期项目办公室,今年28岁的季鸿坤,正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编着程序,他正尝试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工进行直播带货,解决村里缺少直播人才的现实短板,把本地土特产“老院家米粉”通过网络推向市场。
季鸿坤其实和很多年轻干部一样,经历了艰难的适应过程。
“每个选调生在入职头两年必须完成两份‘作业’,做所在地的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当时觉得很容易,不就是进村了解情况嘛,可没想到这‘第一步’就踩进了沟里。”谈起自己的基层干部身份初体验,季鸿坤不好意思地说,从小就在城里长大的他自认为学了一肚子知识,文笔口才都不错,可进到村民家里没说两句话主人就开始想着法子“送客”,接连几个闭门羹吃下来,小伙子的锐气一下就被挫伤了。
正当季鸿坤茫茫然不知前路时,一堂政德教育课突然点醒了他。“孔子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能言善辩固然是好事,但前提是你所说的话别人能听得懂。年轻干部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要学会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院长李敬学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季鸿坤顿悟,原来村民们不是讨厌他的人,而是讨厌他文绉绉又官方的说话方式。
“话风”一转、即刻见效。“大爷、大娘,吃了吗?”一张嘴,老人们瞬间“乖乖、儿”地把他迎进门,不聊工作先拉家常,村民们迅速卸下心防、推心置腹……就这样,季鸿坤在“学说话”中越过了“新秀墙”,破解基层一线难题的思路也渐渐打开了。
阮家村位于曲阜主城区东南、属城乡接合部,是小雪街道基础条件最好的村。几年前,村民陆续搬入新建社区,过上了朝思暮想的现代生活,可不出意外的“意外”还是发生了,村民们虽然身体“上了楼”,思想却被卡在了“楼下”。
在农村,很多人为节省电费、燃气费,常用通体被铁皮包裹的“快壶”烧水,这一习惯也被带进了社区。可因为“快壶”烧水要燃木生烟,村民们就都把快壶堆在楼道口烧,上楼下楼、人来人往,滋生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想要解决群体性问题更需要智慧和方法。经过耐心沟通交流、了解情况,季鸿坤放弃了盲目地“堵”和“禁”,而选择在社区较为安全、且离住宿区较远的位置画出了一块“专烧地”,目的是让村民们因为来回提壶麻烦而自觉放弃老旧的烧水方式。
新方法推出之初,很多上年纪的村民并不买账,继续在家门口烧水。对此,季鸿坤也不急躁、也不多言,边笑着说,“这壶是挺重,大爷我来帮您提过去,烧好了我再给您提回来”,边一趟趟地在居民楼和烧水区间送壶、还壶。一个星期坚持下来,村民们终于不好意思再让大小伙子跑来跑去了。而出乎预料的是,在顺利解决问题和获得居民认可的过程中,季鸿坤开始收获巨大的成就感。
从因“父母在不远游”选择归家从政,到一点点学着“讷于言而敏于行”踏实做事……谈到自己一步步的成长,季鸿坤把很大一部分功劳归给了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在他看来,是传统文化与常态化政德教育的深度结合,让和他一样的年轻干部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前进方向,而更多的季鸿坤,也定将不断汲取古人的智慧,行远自迩、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