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乡风淳 文化兴 产业强

——全省乡村文化振兴暨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小戏小剧群众演群众看工作现场推进会观摩侧记

2023-07-21 作者: 赵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琳

  当乡村振兴的“齐鲁快车”驶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乡风淳、文化兴、产业强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7月19日至20日,全省乡村文化振兴暨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小戏小剧群众演群众看工作现场推进会与会人员,来到曲阜市、泗水县、蒙阴县、沂南县观摩交流。这是近年来山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创新开展沉浸式小戏小剧展演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
  近年来,全省围绕乡村文化振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山东手造”振兴传统工艺、助力农民增收,以文化体验廊道和黄河大集做强乡村文化游,以美德信用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群众精神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特色民居鳞次栉比,民俗旅游如火如荼。在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千年古村鲁源新村成了乡村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鲁源新村民宿联盟服务队队长孔凡玲说,村里开发特色民宿120余家,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平均每户民宿年增加村民收入5万元以上。
  如今,鲁源新村儒学美德示范街,已成为游客和村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村里以文化“两创”为抓手,建设文明礼堂,实施圣地好家风行动,探索推广“幸福币+儒乡幸福超市”乡村信用体系,首创“幸福食堂+老年公寓”乡村互助养老模式,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明淳朴民风。
  文化振兴,赋能产业兴旺。坐落在龙湾湖畔的泗水县东仲都村,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拉动消费超千万元。泗水县夹山头村建起乡村音乐厅,已举办各种音乐、话剧、会展、发布会等活动百余场,艺术小镇孵化出民宿、营地等40多个文旅业态,带动当地500余人就业。
  泉水淙淙,顺山势而下,蒙阴县百花峪村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发展民宿产业,打造了“沂蒙书舍”等6处高端民宿,全村民宿年待客25万人次;绿树掩映中,147个石质院落坐落于沂南县常山庄村,诉说着讲不完的鱼水情深,吸引了400多个剧组来此拍摄,红色研学活动如火如荼。
  小院里,一场场精彩的沉浸式小戏小剧演出,带大家“穿越”到烽火岁月。演员刘斯彦说,沉浸式红色体验很受欢迎,她和村民每天联合演出3场,观众挤满了院子,“前几天,青岛一所中学的800多名学生看了我们的小戏《识字班》,掌声差点‘掀’了院子,让我们很受感动和鼓舞。”
  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蒙阴县打造孟良崮红色研学基地,通过主题课程、小戏小剧等,引导青少年了解峥嵘岁月,感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乡村振兴,人是关键。如何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蒙阴县长明村挖掘老党员、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创作成小戏小剧,通过干部讲、群众演,激发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的强大合力。
  通过观摩交流,与会人员深深感到,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并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繁荣乡村文化产业,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一定会绘就出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 本报记者 赵琳

  当乡村振兴的“齐鲁快车”驶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乡风淳、文化兴、产业强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7月19日至20日,全省乡村文化振兴暨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小戏小剧群众演群众看工作现场推进会与会人员,来到曲阜市、泗水县、蒙阴县、沂南县观摩交流。这是近年来山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创新开展沉浸式小戏小剧展演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
  近年来,全省围绕乡村文化振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山东手造”振兴传统工艺、助力农民增收,以文化体验廊道和黄河大集做强乡村文化游,以美德信用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群众精神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特色民居鳞次栉比,民俗旅游如火如荼。在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千年古村鲁源新村成了乡村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鲁源新村民宿联盟服务队队长孔凡玲说,村里开发特色民宿120余家,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平均每户民宿年增加村民收入5万元以上。
  如今,鲁源新村儒学美德示范街,已成为游客和村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村里以文化“两创”为抓手,建设文明礼堂,实施圣地好家风行动,探索推广“幸福币+儒乡幸福超市”乡村信用体系,首创“幸福食堂+老年公寓”乡村互助养老模式,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文明淳朴民风。
  文化振兴,赋能产业兴旺。坐落在龙湾湖畔的泗水县东仲都村,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拉动消费超千万元。泗水县夹山头村建起乡村音乐厅,已举办各种音乐、话剧、会展、发布会等活动百余场,艺术小镇孵化出民宿、营地等40多个文旅业态,带动当地500余人就业。
  泉水淙淙,顺山势而下,蒙阴县百花峪村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发展民宿产业,打造了“沂蒙书舍”等6处高端民宿,全村民宿年待客25万人次;绿树掩映中,147个石质院落坐落于沂南县常山庄村,诉说着讲不完的鱼水情深,吸引了400多个剧组来此拍摄,红色研学活动如火如荼。
  小院里,一场场精彩的沉浸式小戏小剧演出,带大家“穿越”到烽火岁月。演员刘斯彦说,沉浸式红色体验很受欢迎,她和村民每天联合演出3场,观众挤满了院子,“前几天,青岛一所中学的800多名学生看了我们的小戏《识字班》,掌声差点‘掀’了院子,让我们很受感动和鼓舞。”
  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蒙阴县打造孟良崮红色研学基地,通过主题课程、小戏小剧等,引导青少年了解峥嵘岁月,感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乡村振兴,人是关键。如何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蒙阴县长明村挖掘老党员、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创作成小戏小剧,通过干部讲、群众演,激发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的强大合力。
  通过观摩交流,与会人员深深感到,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并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繁荣乡村文化产业,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一定会绘就出更加绚丽的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