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初中学历,却开办全球碳纤维领域唯一“黑灯工厂”。姜波创业的启示是——

别等!有梦就去追

2023-07-14 作者: 彭辉 陶相银 来源: 大众日报
驻厂日记
  □ 本 报 记 者 彭 辉 陶相银
  本报通讯员 阮宝勇 韩启凤

  每天晚上睡觉前,53岁的姜波都要点开手机上与工厂联网的摄像头:打包车间里,每隔几十秒钟,一个装满碳布的牛皮纸箱就被传输带缓缓送出,随着“咔咔”的机器脆响,纸箱被打包带捆扎结实——至此,整个生产环节全部结束。“怎么也看不够。想到自己睡着了,工厂还在自动运转,生产一刻也没有停歇,一种由衷的成就感就涌上心头。”姜波说。
  姜波是威海宝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企业不大,名头不小——全球碳纤维领域唯一的“黑灯工厂”。今年1月,山东省工信厅公布的2022年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中,宝威新材料成为威海唯一获批的“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
  仅有初中学历的姜波说:“我觉得能有今天的业绩,一是靠着兴趣的支撑和驱动,二是有梦就去追,一刻也不等。”
为圆“老板梦”
东挪西借了12万元

  姜波曾在轮胎厂、渔具厂的流水线上打工十几年。2001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姜波仍没有“立”起来的感觉,“突然就冒出一个想法——干脆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去。”想法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当时我一点积蓄都没有。”
  先是东挪西借凑了12万元买了机器,然后去租厂房。别人租厂房,是先交定金才签合同。姜波跟房东说:“我没钱,把机器抵押给你,房租按月交。”就这样,一家名为宝威渔具的小作坊诞生了。
  当时,威海遍布着数百家类似的渔具生产企业,产品低端、利润薄。经营一年后,姜波决定研发高端渔具,索性关停了原先的生产。60人的公司缩减为6人。在简陋的厂房里,姜波开启了研发之旅。“没人教,就是凭以前的经验摸索。”姜波说,渔具生产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仅仅一年时间,30多道工序被姜波一一改进。
  2003年,宝威渔具的高端渔具实现量产。“当时,威海能做高端渔具的只有我这一家。”姜波的自豪溢于言表,“全球前几名的高端渔具企业都找我合作。”再忆当年的破釜沉舟之举,姜波把当时的闯劲归结于“有梦要敢追”,“多少打工人的梦想是当老板,我也不例外,我与他们的不同就是,敢想更要敢干。”
为圆“智能工厂梦”
曾靠输葡萄糖维持体力

  在生产高端渔具过程中,姜波发现产品质量始终受限于原材料——碳纤维预浸布的品质。“碳布厚度要求是微米级,总会因为人工原因而厚薄不均。”姜波说。如何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碳纤维预浸布,而且还能保持品质的稳定性?姜波想出的答案是——“数字化生产!”
  姜波打小就对科技类书籍很入迷,一直梦想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高科技“梦幻工厂”,在这里,机器是主角,生产全部实现自动化。带着这个全新的“智能工厂梦”,他干脆不干渔具这行了,生产碳布去。2012年,宝威渔具更名为宝威新材料,关停了全部生产线,300多名员工只剩下了30多人。
  如何实现数字化生产?做梦很幸福,圆梦的过程却艰辛无比,“面临的问题太多,根本就不知道从何入手。”当智能工厂的蓝图在脑海中逐渐清晰时,已经过去了四五年。“四五年的成果就是梳理出了问题清单。”姜波很兴奋,“当确定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那就是快成功了。”
  虽然也请教过专家学者,但攻克难题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团队,“我们虽然文凭不高,但我们的共同点就是对机械和智能化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灵感的闪现不分时候,哪怕是深夜,姜波也要赶到车间,打电话招呼来“伙计们”,挑灯夜战。当时,姜波的压力极大,曾长时间无法进食,“每天去诊所注射葡萄糖”。
  直到2021年,以数字化为基础、以AI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无人化智能工厂——“黑灯工厂”建成,宝威新材料一举成为业内翘楚。10年呕心沥血,花费5.2亿元巨资……姜波用两个字解释他的不惜代价、不计投入——“兴趣”。
为圆“世界第一”梦
把一切做到极致

  智能工厂的奥秘就在于“5G+工业互联网”。在流水线和各台设备上,遍布着不同型号的传感器,生产过程中实时收集各项数据,继而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送给处理器。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神经末梢,处理器则相当于大脑。在“大脑”的统一指挥调度下,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都呈指数级上升,一般企业生产一卷碳纤维预浸布需要1小时,而宝威新材料的智能工厂只需5分钟。
  “很多人认为,智能工厂的作用是节省人工、提高生产效率。而在碳纤维生产领域,智能工厂最大的优势是全程数字化生产,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品质的稳定性。”姜波说,“微米级的质量控制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只能靠‘智能’对生产细节进行把控,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品质,而且也只有数字化生产才能保证量产的品质稳定。”
  这个智能工厂就像姜波的一个“大玩具”,他要把这个玩具做到最智能,把数字化和自动化做到极致,打造全球碳纤维产业的第一家“黑灯工厂”,姜波向着这个新梦想出发了。经过不断的探索钻研,姜波的智能工厂已具备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通过自学完成自我迭代。“生产过程就是数据积累的过程,随着数据积累越多,AI的数据分析结果就越成熟,整个系统就会不断自我改进,最终让产品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姜波说,“这是智能工厂的最大价值。”
  此外,智能工厂已实现了“共享工厂”的功能。高端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大多涉及商业机密,各种参数不宜让生产厂家获知。姜波说:“不管客户身处何地,我们给他一个IP地址,他就能实时操控我们的智能车间生产。从上料到生产再到包装出货,我们对产品的相关参数一概不知。”
  目前,宝威新材料的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特种机械等诸多领域,在业内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打造出如此高科技的工厂,姜波也未能满足,“在智能时代,不进则退,我要在不断的追梦、圆梦过程中,把我的智能工厂变得更好。”
驻厂日记
  □ 本 报 记 者 彭 辉 陶相银
  本报通讯员 阮宝勇 韩启凤

  每天晚上睡觉前,53岁的姜波都要点开手机上与工厂联网的摄像头:打包车间里,每隔几十秒钟,一个装满碳布的牛皮纸箱就被传输带缓缓送出,随着“咔咔”的机器脆响,纸箱被打包带捆扎结实——至此,整个生产环节全部结束。“怎么也看不够。想到自己睡着了,工厂还在自动运转,生产一刻也没有停歇,一种由衷的成就感就涌上心头。”姜波说。
  姜波是威海宝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企业不大,名头不小——全球碳纤维领域唯一的“黑灯工厂”。今年1月,山东省工信厅公布的2022年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中,宝威新材料成为威海唯一获批的“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
  仅有初中学历的姜波说:“我觉得能有今天的业绩,一是靠着兴趣的支撑和驱动,二是有梦就去追,一刻也不等。”
为圆“老板梦”
东挪西借了12万元

  姜波曾在轮胎厂、渔具厂的流水线上打工十几年。2001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姜波仍没有“立”起来的感觉,“突然就冒出一个想法——干脆自己开公司当老板去。”想法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当时我一点积蓄都没有。”
  先是东挪西借凑了12万元买了机器,然后去租厂房。别人租厂房,是先交定金才签合同。姜波跟房东说:“我没钱,把机器抵押给你,房租按月交。”就这样,一家名为宝威渔具的小作坊诞生了。
  当时,威海遍布着数百家类似的渔具生产企业,产品低端、利润薄。经营一年后,姜波决定研发高端渔具,索性关停了原先的生产。60人的公司缩减为6人。在简陋的厂房里,姜波开启了研发之旅。“没人教,就是凭以前的经验摸索。”姜波说,渔具生产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仅仅一年时间,30多道工序被姜波一一改进。
  2003年,宝威渔具的高端渔具实现量产。“当时,威海能做高端渔具的只有我这一家。”姜波的自豪溢于言表,“全球前几名的高端渔具企业都找我合作。”再忆当年的破釜沉舟之举,姜波把当时的闯劲归结于“有梦要敢追”,“多少打工人的梦想是当老板,我也不例外,我与他们的不同就是,敢想更要敢干。”
为圆“智能工厂梦”
曾靠输葡萄糖维持体力

  在生产高端渔具过程中,姜波发现产品质量始终受限于原材料——碳纤维预浸布的品质。“碳布厚度要求是微米级,总会因为人工原因而厚薄不均。”姜波说。如何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碳纤维预浸布,而且还能保持品质的稳定性?姜波想出的答案是——“数字化生产!”
  姜波打小就对科技类书籍很入迷,一直梦想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高科技“梦幻工厂”,在这里,机器是主角,生产全部实现自动化。带着这个全新的“智能工厂梦”,他干脆不干渔具这行了,生产碳布去。2012年,宝威渔具更名为宝威新材料,关停了全部生产线,300多名员工只剩下了30多人。
  如何实现数字化生产?做梦很幸福,圆梦的过程却艰辛无比,“面临的问题太多,根本就不知道从何入手。”当智能工厂的蓝图在脑海中逐渐清晰时,已经过去了四五年。“四五年的成果就是梳理出了问题清单。”姜波很兴奋,“当确定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时候,那就是快成功了。”
  虽然也请教过专家学者,但攻克难题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团队,“我们虽然文凭不高,但我们的共同点就是对机械和智能化有着超乎常人的兴趣。”灵感的闪现不分时候,哪怕是深夜,姜波也要赶到车间,打电话招呼来“伙计们”,挑灯夜战。当时,姜波的压力极大,曾长时间无法进食,“每天去诊所注射葡萄糖”。
  直到2021年,以数字化为基础、以AI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无人化智能工厂——“黑灯工厂”建成,宝威新材料一举成为业内翘楚。10年呕心沥血,花费5.2亿元巨资……姜波用两个字解释他的不惜代价、不计投入——“兴趣”。
为圆“世界第一”梦
把一切做到极致

  智能工厂的奥秘就在于“5G+工业互联网”。在流水线和各台设备上,遍布着不同型号的传感器,生产过程中实时收集各项数据,继而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送给处理器。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神经末梢,处理器则相当于大脑。在“大脑”的统一指挥调度下,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都呈指数级上升,一般企业生产一卷碳纤维预浸布需要1小时,而宝威新材料的智能工厂只需5分钟。
  “很多人认为,智能工厂的作用是节省人工、提高生产效率。而在碳纤维生产领域,智能工厂最大的优势是全程数字化生产,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品质的稳定性。”姜波说,“微米级的质量控制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只能靠‘智能’对生产细节进行把控,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品质,而且也只有数字化生产才能保证量产的品质稳定。”
  这个智能工厂就像姜波的一个“大玩具”,他要把这个玩具做到最智能,把数字化和自动化做到极致,打造全球碳纤维产业的第一家“黑灯工厂”,姜波向着这个新梦想出发了。经过不断的探索钻研,姜波的智能工厂已具备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通过自学完成自我迭代。“生产过程就是数据积累的过程,随着数据积累越多,AI的数据分析结果就越成熟,整个系统就会不断自我改进,最终让产品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姜波说,“这是智能工厂的最大价值。”
  此外,智能工厂已实现了“共享工厂”的功能。高端碳纤维材料的应用大多涉及商业机密,各种参数不宜让生产厂家获知。姜波说:“不管客户身处何地,我们给他一个IP地址,他就能实时操控我们的智能车间生产。从上料到生产再到包装出货,我们对产品的相关参数一概不知。”
  目前,宝威新材料的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特种机械等诸多领域,在业内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打造出如此高科技的工厂,姜波也未能满足,“在智能时代,不进则退,我要在不断的追梦、圆梦过程中,把我的智能工厂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