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3-07-05 作者: 王臻儒 来源: 大众日报
呼唤与蓬勃艺展
旗鼓相当的艺评生态

  据文汇报,如今,看艺术展渐渐成为与看电影、看剧、看书一样稀松平常的文艺生活方式,但相应的艺术评论却“音量”微弱,远不如影评、剧评、书评来得有“存在感”。观众若是想了解展览可看度如何,希望获取业界的真实反馈,往往不知去哪找“参考”。
  在健康的艺术生态中,艺术评论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时下真正缺乏的,当数有效的艺术评论,在全球范围皆如此。对于不痛不痒、全程“尬吹”的艺术评论,人们不会陌生。不少时候,文中的表述模棱两可、含糊其词,顾左右而言他,移植至其他被评对象,甚至是任何被评对象都不违和。
  艺评人首先应该是观众。面对一幅画或一个展览,不妨问问自己的直观感受。好的艺术评论,实际上是作者在观看一件艺术品或一场展览时真正与它发生了情感共鸣,有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意愿。
  今天,蓬勃的艺术展览生态为艺术评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随着走进美术馆频次的递增,普通观众也可以写艺术评论,哪怕只是短短一两句话。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艺术而抒发、讨论,形成脑力激荡,由此带来的美育普及、审美提升将显而易见,最终或将反作用于被评论对象,促成更高品质的艺术展览或创作。
“人机共生”时代
更须注重语言规范

  据光明日报,网络和数字化媒介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中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联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直播和短视频已是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重要阵地。短视频以沉浸式的体验让孩子们轻松且快捷地获得各种热词、热梗和表情包。“老六”“老铁”“666”等逐渐进入他们的话语体系,甚至成为特定圈层的身份标识。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在丰富人类表达的同时,也对原有规范的语文知识体系造成冲击。在“人机共生”时代,如何培育未成年人语言文化素养值得重视。
  未来,语言和知识的学习环境会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变化。我们更需要对现代“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知识生产机制和获取方式进行深刻审视,更多思考未来机器智能和人类智慧互动互育大环境下的知识和文化素养提升问题。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既要适应又要坚守,既要鉴别吸收又要精心引导。在语言和知识学习的关键期,特别是在孩子们还不具备语言审美能力的时候,应该努力为其提供相对规范的语言环境,帮助其形成稳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心智成长。
博物馆文化“矿藏”
值得不断挖掘

  据中国经济网,去年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的问卷调查显示,89.72%的受访者去过博物馆,42.04%的受访者每年去一到两次博物馆。
  每个博物馆都是一座文化的宝藏,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如何更好地盘活这些资源,“专业内容+创新手段”是不错的选择,这依托于博物馆的独特魅力,更离不开年轻人的热情助力。有了年轻一代的支持,更多极具创意的方式得以融入古老文物展示和传统文化讲解之中,让博物馆在新时代迸发出无穷活力。
  借着“博物馆热”这股东风,各地各类博物馆深挖民众需求,积极拥抱变化,在推动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北京今年将推动实施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加快西山永定河博物馆建设方案设计;湖北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湖北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推动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河南省洛阳市多家博物馆在今年四五月期间推出“博物馆奇妙夜”主题夜宿活动,将时下年轻群体中流行的“沉浸式戏剧”“剧本杀”“露营”等元素糅合,引得全国各地年轻的博物馆爱好者竞相前往。
  承载着精神传承和文明交流价值的文物藏品,不应只在博物馆里当“睡美人”,而应“活起来”。这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博物馆的巨大“矿藏”价值,找准发展方向和形式,进而撬动文化、经济发展,将现时的“热度”转化为传世的“经典”,让文物藏品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历久弥新”。
摆渡车,
载客还是宰客?

  据北京晚报,近年来,一些景区的观光车、摆渡车不仅在规划设置上存在问题,而且收费套路满满,甩客、捆绑销售、重复收费,让游客不胜其烦。很多景区把大门设置在距离核心景点非常远的地方,游客只好被自愿坐车;某些5A级景区甚至把摆渡车分成三六九等,一般游客下车还得步行走过整条商业街,只有VIP才能直达景点;有些是把一条路分三段,这样就能收三次钱。
  景区摆渡车,本是为方便游客游览而产生,不应该异化为圈钱工具;山川丽色本是大自然的恩赐,景区经营者要做的是好好管理、服务游客,怎么可以平地砌墙、坐地收钱?大好河山难道是景区私产?视游客如韭菜,不是经营景区,而是竭泽而渔;不是在复苏旅游业,而是在给旅游业设障添堵。
  引来游客的人,留下游客的心,真正把游客放在第一位,别打小算盘、不抖小机灵,哪怕抄答案也能抄出个及格分。
        (□记者 王臻儒 整理)
呼唤与蓬勃艺展
旗鼓相当的艺评生态

  据文汇报,如今,看艺术展渐渐成为与看电影、看剧、看书一样稀松平常的文艺生活方式,但相应的艺术评论却“音量”微弱,远不如影评、剧评、书评来得有“存在感”。观众若是想了解展览可看度如何,希望获取业界的真实反馈,往往不知去哪找“参考”。
  在健康的艺术生态中,艺术评论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时下真正缺乏的,当数有效的艺术评论,在全球范围皆如此。对于不痛不痒、全程“尬吹”的艺术评论,人们不会陌生。不少时候,文中的表述模棱两可、含糊其词,顾左右而言他,移植至其他被评对象,甚至是任何被评对象都不违和。
  艺评人首先应该是观众。面对一幅画或一个展览,不妨问问自己的直观感受。好的艺术评论,实际上是作者在观看一件艺术品或一场展览时真正与它发生了情感共鸣,有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意愿。
  今天,蓬勃的艺术展览生态为艺术评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随着走进美术馆频次的递增,普通观众也可以写艺术评论,哪怕只是短短一两句话。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艺术而抒发、讨论,形成脑力激荡,由此带来的美育普及、审美提升将显而易见,最终或将反作用于被评论对象,促成更高品质的艺术展览或创作。
“人机共生”时代
更须注重语言规范

  据光明日报,网络和数字化媒介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中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联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直播和短视频已是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重要阵地。短视频以沉浸式的体验让孩子们轻松且快捷地获得各种热词、热梗和表情包。“老六”“老铁”“666”等逐渐进入他们的话语体系,甚至成为特定圈层的身份标识。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在丰富人类表达的同时,也对原有规范的语文知识体系造成冲击。在“人机共生”时代,如何培育未成年人语言文化素养值得重视。
  未来,语言和知识的学习环境会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变化。我们更需要对现代“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知识生产机制和获取方式进行深刻审视,更多思考未来机器智能和人类智慧互动互育大环境下的知识和文化素养提升问题。
  对待网络语言,我们既要适应又要坚守,既要鉴别吸收又要精心引导。在语言和知识学习的关键期,特别是在孩子们还不具备语言审美能力的时候,应该努力为其提供相对规范的语言环境,帮助其形成稳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心智成长。
博物馆文化“矿藏”
值得不断挖掘

  据中国经济网,去年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的问卷调查显示,89.72%的受访者去过博物馆,42.04%的受访者每年去一到两次博物馆。
  每个博物馆都是一座文化的宝藏,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如何更好地盘活这些资源,“专业内容+创新手段”是不错的选择,这依托于博物馆的独特魅力,更离不开年轻人的热情助力。有了年轻一代的支持,更多极具创意的方式得以融入古老文物展示和传统文化讲解之中,让博物馆在新时代迸发出无穷活力。
  借着“博物馆热”这股东风,各地各类博物馆深挖民众需求,积极拥抱变化,在推动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北京今年将推动实施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加快西山永定河博物馆建设方案设计;湖北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湖北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推动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河南省洛阳市多家博物馆在今年四五月期间推出“博物馆奇妙夜”主题夜宿活动,将时下年轻群体中流行的“沉浸式戏剧”“剧本杀”“露营”等元素糅合,引得全国各地年轻的博物馆爱好者竞相前往。
  承载着精神传承和文明交流价值的文物藏品,不应只在博物馆里当“睡美人”,而应“活起来”。这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博物馆的巨大“矿藏”价值,找准发展方向和形式,进而撬动文化、经济发展,将现时的“热度”转化为传世的“经典”,让文物藏品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历久弥新”。
摆渡车,
载客还是宰客?

  据北京晚报,近年来,一些景区的观光车、摆渡车不仅在规划设置上存在问题,而且收费套路满满,甩客、捆绑销售、重复收费,让游客不胜其烦。很多景区把大门设置在距离核心景点非常远的地方,游客只好被自愿坐车;某些5A级景区甚至把摆渡车分成三六九等,一般游客下车还得步行走过整条商业街,只有VIP才能直达景点;有些是把一条路分三段,这样就能收三次钱。
  景区摆渡车,本是为方便游客游览而产生,不应该异化为圈钱工具;山川丽色本是大自然的恩赐,景区经营者要做的是好好管理、服务游客,怎么可以平地砌墙、坐地收钱?大好河山难道是景区私产?视游客如韭菜,不是经营景区,而是竭泽而渔;不是在复苏旅游业,而是在给旅游业设障添堵。
  引来游客的人,留下游客的心,真正把游客放在第一位,别打小算盘、不抖小机灵,哪怕抄答案也能抄出个及格分。
        (□记者 王臻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