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好角儿”须能应变无方

2023-07-04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微信公众号梨园漫步不久前推送了一篇刘曾复先生关于戏曲“好角儿”的访谈,文中提到评价“好角儿”的十字标准,实际就是十个评价标准。他认为,“不单唱戏,我想做学问要能达到这十个字也就达到顶峰了。”
  这篇文章早就收录进刘曾复著、娄悦编的《刘曾复京剧文存》一书中。其中,《什么是“好角儿”》一章,详细记录了这次访谈内容。
  刘曾复说的这十个字,分别是学、练、演、攀、创、研、懂、写、传、有。这十个字,是他对京剧旦角演员梁小鸾的评价。他认为,这十字标准也可以推而广之,甚至可推广到戏曲之外的领域。
  他还分别对这十个字的内涵作了详细解释。
  例如,何谓“创”?他说:“演员的‘派’是创出来的,没有创造就不能成派;演员归‘派’不能仅停滞于能掌握某派的一些特殊剧目的演出上,要在学习某派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创作也不是单纯限于排新戏,对老戏进行加工创造也许是更重要的创作。”
  那什么又是“研”呢?他这样认为:“演员不单要刻苦学习,还要有辨别优劣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坚持研究的精神;边学、边唱、边研究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修养;研究在实质上就寓有创作意义,包括对自身的提高和艺术的创新。”
  刘曾复先生用来概括“好角儿”的十个字,非常精准。他对这十个字的解释,也是简明扼要,深中肯綮。确实如他所言,能达到这十个字的水准,唱戏、做学问皆可登顶。其实,能达到这水平,在其他任何领域都终能脱颖而出。
  刘曾复生于1914年,2012年去世。他是一位“跨界”学者,在生理学、戏曲等不同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在京剧方面,对京剧脸谱的研究,是刘曾复先生尤为用心处之一。他看戏多,看戏的时候还极其用心地记忆台上演员的脸谱,回家后专门在纸上画下来。而且,他还能获得特别的机会,到后台看演员勾画脸谱。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用心学,也得到了名家指点。
  关于这方面内容,学者葛昌权在《学界菊苑共标名》中曾写道:“刘老从中学时起,就研究学习京剧脸谱。梅兰芳在他的论文集中介绍过刘老的脸谱研究情况。在幼年时代,他常到后台观摩著名京剧演员钱金福、裘桂仙、王长林、范宝亭、许德义和侯喜瑞等的勾脸过程,观察他们在勾脸方面的不同路数,他着重研究了钱金福、侯喜瑞和王长林的脸谱,并得到了他们的厚爱和传授。”
  刘曾复先生把这些脸谱画下来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研究。他自己这样表述:“比如研究脸谱中的白眉子,我不是孤立静止地把它分为多少形状和种类,而是注意它的每一笔从哪起,又从哪落,注意不同演员哪里起落,又有哪些不同,进而研究这些对于舞台表演有哪些作用。”
  正是在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式的引领下,刘曾复先生把研究与舞台表演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让他的见解独具一格,而且往往还能高人一筹。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也曾说过:“有朋友介绍医学院的教授刘曾复来谈,他研究脸谱二十多年,掌握了各派勾法的特点,我曾借读他的著作,确有独到之处,将来这方面的整理工作,可以向他请教。”
  显然,像梅兰芳先生等京剧界名家名角,对刘曾复先生的艺术造诣和研究成果也都是高度认可的。这也反过来证明,刘曾复先生所持十字标准是符合艺术规律的。
  刘曾复先生谈到的“创”和“研”,二者实际上密切相关。一个演员,有“创”的意识,才能督促自己去多“研”、深“研”;而如果在“研”方面没有硬功夫,又哪有“创”的能力,开宗立派更是奢谈了。“创”须在“研”的基础上进行,“研”须为“创”所用才更显价值。
  例如,刘曾复先生多次谈到梅兰芳先生的创新之举,言词中颇见嘉许之意。他说:“(梅兰芳)还排了新戏。他这个新戏影响太大了。他原来唱时装戏,后来就排点儿古装戏。最早排古装戏,早一点儿的古装戏耀眼的是什么,就是《嫦娥奔月》。《嫦娥奔月》里面有一种新的设计,加点儿舞蹈,另外各种的戏段子都有,[西皮][二黄]的。那时候《嫦娥奔月》里有一段[南梆子],大家听着非常新颖,当然那时候也唱《霸王别姬》了,那段也太出名了!而且《霸王别姬》有耍剑,就影响到尚小云、程砚秋也耍剑。每一出戏里各种戏段都有,一样一段,成了那么一种规格了。”从这段话里,我们能看到梅兰芳先生的种种创新,且这些创新为其他艺术家所接受并借鉴模仿。
  我曾经看过梅兰芳先生20世纪50年代演出的一场《贵妃醉酒》录像。梅兰芳、姜妙香、萧长华等主演的这场演出,在B站上可以搜到。《贵妃醉酒》经过梅兰芳先生改良,也成为梅派青衣行当的代表作。在这台戏的再创作过程中,梅兰芳先生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看他的表演,梅派艺术那种雍容华贵之气扑面而来。
  梅兰芳先生能开创梅派艺术,能达到这么高的艺术表演水平,与他善于“研”与“创”密不可分。他在自己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曾经专门分析过《贵妃醉酒》中的“醉步”该怎么表现。梅兰芳先生认为,醉步的表现不宜过,过犹不及,要适可而止。他说:“如果脑袋乱晃、身体乱摇,观众看了反而讨厌。因为我们表演的是剧中的女子在台上的醉态,万不能忽略了‘美’的条件的。”
  “梅兰芳的戏曲改革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实践,而且创获颇多。不要说他的新编戏,即使是演‘老戏’,他也注意根据时代环境和观众口味的变化调整、改进、丰富表现手段,力图让观众获得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戏曲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教授郑传寅评论说,“梅兰芳的创新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他的艺术实践之中,剧目、身段、服饰、化妆、声腔等,可谓全面创新。”
  能够做到刘曾复先生所提出的十字标准,已然是“好角儿”,且已经谓之达到顶峰了。如果非要有所补充,我觉得可以算上应变能力。一场演出期间,无论舞台上下,可能会发生各种难以预料的意外状况。出现意外情况,演员如果慌了神,应付不当,轻则毁了一场演出,严重的可能砸了自己的招牌。若能急中生智,把这些意外巧妙应付过去,即便不能成为一时佳话,至少也能“抚慰”观众。
  舞台上这种应付意外变故的故事很多。郭德纲说相声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小戏班,演《封神演义》中的一段戏。其中一个演赵公明,另一个演燃灯道人。
  赵公明坐骑是一只黑老虎,燃灯道人骑的是一只梅花鹿。
  按照戏词,赵公明先唱:赵公明把黑虎跨。
  接着,燃灯道人唱:燃灯道人我上梅花。
  唱完这两句,两人算是准备停当,然后就要开打。
  但是,那天,饰演赵公明的演员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走神,反正一开口就“抢词”唱错了。
  赵公明先唱:赵公明我上梅花。
  燃灯道人不禁一愣神,但还得赶紧接上,于是开口就唱:你骑了梅花我骑啥?
  赵公明这时候反应过来了,但是,没别的办法,只好现编词唱:我的老虎你骑吧!
  燃灯道人:我骑老虎我害怕。
  ……观众听得哈哈大笑。
  这场戏,说是随机应变也好,说是小戏班不靠谱乱唱也罢,两位演员面对差错,没冷了场,最终能活泼地把场面救回来,还是值得赞赏的。
  十全十美,当然最理想。事情有点儿瑕疵,或者出点儿意外,所谓“救场如救火”,能临危不乱,随机应变,迅速弥补,无损大局,至少也可称得上是一场的“好角儿”。而且,“好角儿”本就应该具备这种应变无方的本领。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微信公众号梨园漫步不久前推送了一篇刘曾复先生关于戏曲“好角儿”的访谈,文中提到评价“好角儿”的十字标准,实际就是十个评价标准。他认为,“不单唱戏,我想做学问要能达到这十个字也就达到顶峰了。”
  这篇文章早就收录进刘曾复著、娄悦编的《刘曾复京剧文存》一书中。其中,《什么是“好角儿”》一章,详细记录了这次访谈内容。
  刘曾复说的这十个字,分别是学、练、演、攀、创、研、懂、写、传、有。这十个字,是他对京剧旦角演员梁小鸾的评价。他认为,这十字标准也可以推而广之,甚至可推广到戏曲之外的领域。
  他还分别对这十个字的内涵作了详细解释。
  例如,何谓“创”?他说:“演员的‘派’是创出来的,没有创造就不能成派;演员归‘派’不能仅停滞于能掌握某派的一些特殊剧目的演出上,要在学习某派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创作也不是单纯限于排新戏,对老戏进行加工创造也许是更重要的创作。”
  那什么又是“研”呢?他这样认为:“演员不单要刻苦学习,还要有辨别优劣的能力,也就是有能坚持研究的精神;边学、边唱、边研究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修养;研究在实质上就寓有创作意义,包括对自身的提高和艺术的创新。”
  刘曾复先生用来概括“好角儿”的十个字,非常精准。他对这十个字的解释,也是简明扼要,深中肯綮。确实如他所言,能达到这十个字的水准,唱戏、做学问皆可登顶。其实,能达到这水平,在其他任何领域都终能脱颖而出。
  刘曾复生于1914年,2012年去世。他是一位“跨界”学者,在生理学、戏曲等不同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在京剧方面,对京剧脸谱的研究,是刘曾复先生尤为用心处之一。他看戏多,看戏的时候还极其用心地记忆台上演员的脸谱,回家后专门在纸上画下来。而且,他还能获得特别的机会,到后台看演员勾画脸谱。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用心学,也得到了名家指点。
  关于这方面内容,学者葛昌权在《学界菊苑共标名》中曾写道:“刘老从中学时起,就研究学习京剧脸谱。梅兰芳在他的论文集中介绍过刘老的脸谱研究情况。在幼年时代,他常到后台观摩著名京剧演员钱金福、裘桂仙、王长林、范宝亭、许德义和侯喜瑞等的勾脸过程,观察他们在勾脸方面的不同路数,他着重研究了钱金福、侯喜瑞和王长林的脸谱,并得到了他们的厚爱和传授。”
  刘曾复先生把这些脸谱画下来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研究。他自己这样表述:“比如研究脸谱中的白眉子,我不是孤立静止地把它分为多少形状和种类,而是注意它的每一笔从哪起,又从哪落,注意不同演员哪里起落,又有哪些不同,进而研究这些对于舞台表演有哪些作用。”
  正是在这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式的引领下,刘曾复先生把研究与舞台表演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让他的见解独具一格,而且往往还能高人一筹。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也曾说过:“有朋友介绍医学院的教授刘曾复来谈,他研究脸谱二十多年,掌握了各派勾法的特点,我曾借读他的著作,确有独到之处,将来这方面的整理工作,可以向他请教。”
  显然,像梅兰芳先生等京剧界名家名角,对刘曾复先生的艺术造诣和研究成果也都是高度认可的。这也反过来证明,刘曾复先生所持十字标准是符合艺术规律的。
  刘曾复先生谈到的“创”和“研”,二者实际上密切相关。一个演员,有“创”的意识,才能督促自己去多“研”、深“研”;而如果在“研”方面没有硬功夫,又哪有“创”的能力,开宗立派更是奢谈了。“创”须在“研”的基础上进行,“研”须为“创”所用才更显价值。
  例如,刘曾复先生多次谈到梅兰芳先生的创新之举,言词中颇见嘉许之意。他说:“(梅兰芳)还排了新戏。他这个新戏影响太大了。他原来唱时装戏,后来就排点儿古装戏。最早排古装戏,早一点儿的古装戏耀眼的是什么,就是《嫦娥奔月》。《嫦娥奔月》里面有一种新的设计,加点儿舞蹈,另外各种的戏段子都有,[西皮][二黄]的。那时候《嫦娥奔月》里有一段[南梆子],大家听着非常新颖,当然那时候也唱《霸王别姬》了,那段也太出名了!而且《霸王别姬》有耍剑,就影响到尚小云、程砚秋也耍剑。每一出戏里各种戏段都有,一样一段,成了那么一种规格了。”从这段话里,我们能看到梅兰芳先生的种种创新,且这些创新为其他艺术家所接受并借鉴模仿。
  我曾经看过梅兰芳先生20世纪50年代演出的一场《贵妃醉酒》录像。梅兰芳、姜妙香、萧长华等主演的这场演出,在B站上可以搜到。《贵妃醉酒》经过梅兰芳先生改良,也成为梅派青衣行当的代表作。在这台戏的再创作过程中,梅兰芳先生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看他的表演,梅派艺术那种雍容华贵之气扑面而来。
  梅兰芳先生能开创梅派艺术,能达到这么高的艺术表演水平,与他善于“研”与“创”密不可分。他在自己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曾经专门分析过《贵妃醉酒》中的“醉步”该怎么表现。梅兰芳先生认为,醉步的表现不宜过,过犹不及,要适可而止。他说:“如果脑袋乱晃、身体乱摇,观众看了反而讨厌。因为我们表演的是剧中的女子在台上的醉态,万不能忽略了‘美’的条件的。”
  “梅兰芳的戏曲改革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实践,而且创获颇多。不要说他的新编戏,即使是演‘老戏’,他也注意根据时代环境和观众口味的变化调整、改进、丰富表现手段,力图让观众获得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戏曲研究专家、武汉大学教授郑传寅评论说,“梅兰芳的创新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他的艺术实践之中,剧目、身段、服饰、化妆、声腔等,可谓全面创新。”
  能够做到刘曾复先生所提出的十字标准,已然是“好角儿”,且已经谓之达到顶峰了。如果非要有所补充,我觉得可以算上应变能力。一场演出期间,无论舞台上下,可能会发生各种难以预料的意外状况。出现意外情况,演员如果慌了神,应付不当,轻则毁了一场演出,严重的可能砸了自己的招牌。若能急中生智,把这些意外巧妙应付过去,即便不能成为一时佳话,至少也能“抚慰”观众。
  舞台上这种应付意外变故的故事很多。郭德纲说相声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小戏班,演《封神演义》中的一段戏。其中一个演赵公明,另一个演燃灯道人。
  赵公明坐骑是一只黑老虎,燃灯道人骑的是一只梅花鹿。
  按照戏词,赵公明先唱:赵公明把黑虎跨。
  接着,燃灯道人唱:燃灯道人我上梅花。
  唱完这两句,两人算是准备停当,然后就要开打。
  但是,那天,饰演赵公明的演员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走神,反正一开口就“抢词”唱错了。
  赵公明先唱:赵公明我上梅花。
  燃灯道人不禁一愣神,但还得赶紧接上,于是开口就唱:你骑了梅花我骑啥?
  赵公明这时候反应过来了,但是,没别的办法,只好现编词唱:我的老虎你骑吧!
  燃灯道人:我骑老虎我害怕。
  ……观众听得哈哈大笑。
  这场戏,说是随机应变也好,说是小戏班不靠谱乱唱也罢,两位演员面对差错,没冷了场,最终能活泼地把场面救回来,还是值得赞赏的。
  十全十美,当然最理想。事情有点儿瑕疵,或者出点儿意外,所谓“救场如救火”,能临危不乱,随机应变,迅速弥补,无损大局,至少也可称得上是一场的“好角儿”。而且,“好角儿”本就应该具备这种应变无方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