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薮
互信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力量
2023-07-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叶匡政
近日频频看到一个词“数字互信”,有研讨会信息,有互联网专家的发言和文章。这些文字谈的多是“中德数字互信”,大概是想通过建立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数字互信,为国与国的数字互信找到一种可供复制的模式。这么多人在讨论“中德数字互信”,显然是出现了“数字不信”的端倪或危机。这就像两个朋友,一旦言及“互信”,那常常意味着彼此的信任出了问题。
看专家提供的德国官方数据,去年德中贸易额达到2979亿欧元,中国已连续7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当数字技术如基本语法一般,嵌入经济、产业与产品中时,两大贸易伙伴如果失去数字互信,甚至连彼此的语言都不信任时,未来就可能在经济领域失去对话的可能。产业链和供应链在过去的互补,就可能演变为未来的“互毁”。
数字互信,正在成为经济互信、贸易互信及人类互信的基础。
为何这么说呢?数字技术正隐身于所有日常事物中,成为人类生活的共同密码。我们可以设想,20多年前如果没有基本的数字互信,互联网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蔓延全球。数字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力量,也是一种开放的力量,互信的力量,一种文化和精神力量,它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定义。它使世界各类文化汇聚到一个巨大的广场,在这个数字广场上,那个等级森严、封闭分裂、秩序僵化的传统世界在崩溃。人类心灵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互信,被连接在这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宇宙中,世界也因此而改变。
因为有国与国的数字互信,我们看到一国的数字技术发明,会在其他国家激发出另一种发明,数字技术开始了它的连锁反应。在每个领域,我们都看到了数字技术的自我增强能力,它们催生新的社会化组织,它成为改良社会的主要力量。
数字技术也有一种生物性,它有自己的生长发育周期,会自己成长。它有自己的感受系统,存在于全球技术精英的大脑中,这些大脑因为互信而联结着,成为整个数字技术的大脑。这些大脑因互信而互动,发生着进化。数字技术有自身的信息聚合体,它保存在书籍、网络和人脑中,因为互信这些信息才能发生交换,产生新的信息、新的技术。观点之间,想法之间,因为互信而实现着连接和交换,创造出新的想法和新的思维模式。正是因为有了数字互信,数字技术才能在国与国之间实现它的自我繁殖。
人脑和心智创造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又反过来改变人脑和心智,于是经过修正的大脑也成了数字技术的一个发明。人类是生物物种,同时也在变为一个技术物种。数字技术使信息成为今天这个星球增长最迅猛的事物,正因为有数字互信,才会发生这种信息的超级链接,它加快了数字技术自我增强的速度,也加快了各类技术间的融合。数字技术生成的一套复杂的生态与语义结构,早已超出了大多数人类理解的范围。
数字技术已深深嵌入人类的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中,而且嵌入得越来越深。当数字技术变得不可或缺时,它就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元素,成为人类实现沟通的基本语法,无处不在。这一切都是以数字互信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也是以契约为基础,遵守契约本身意味着互信的开始。正是这种互信,促进了人类社会凝聚与开放的力量,才有了跨国投资与贸易。当数字技术成为一切产业的基础,成为人类沟通的基本语法时,如果陷入“数字不信”的泥潭,不仅会导致经济与贸易成本的无限增加,甚至会让国与国的经济往来陷入停滞。
有一份研究报告透露,德国企业在中国数字核心领域占的位置很重要。如德国软件厂商SAP,就有占七成的中国超大型企业在使用它们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这些企业大多年营收规模超千亿元,有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中国商飞等,涉及了能源、交通运输等很多重要领域。这个系统管理着企业核心的财务、物料、组织、流程等信息,这些企业的经营早已与该系统深度绑定,核心数据也大多存储于SAP的这个系统中。可以想见,如果失去了数字互信,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互信,曾是数字世界最重要的资本。因为有了互信,才有了遍及世界的互联网,也因为有了互信,才有了数字世界合作与信息的高效。数字技术本身,就是为了破除信息交流障碍,让国与国及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实现深度融合。而要培养数字互信,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开放性,而不是变得日趋封闭与保守,它与其他国际意识一样,需要在开放的国际生活和交往中,达成对人类数字生活规范的共识,并以此调节自身的行为。
现代国际交往的灵魂就是互信,无论市场行为、政府行为还是社会合作,互信都是行为的前提。国与国之间的数字互信,需要各国政府保持数字技术政策与法律的连续和稳定,这是数字互信的关键。各国政府为数字技术运营提供“游戏规则”,规则的稳定当然是首要原则。只有政策与法律稳定了,那些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企业,才能对未来做出清晰的预期,通过完成商业约定,来保证信用。一旦政策与法律不稳定,数字企业可能就不知道该遵守何种规则,对未来变得无法预期,这样可能导致整个数字社会的信用缺失。
市场经济与数字世界,说到底都是以互信为根基的。当互信减少,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数字世界,国与国能共享的价值与利益都会大大减少。世界历史的无数事实已表明,“比狠斗强”的丛林法则是无法推动世界进步的,只有国与国的互信与合作,才能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要修复被损伤的数字互信,需要加强整个国际社会的开放性,而不是让它变得更封闭,在一个更开放包容的国际社会中,每个国家才可能真正发展出互信、协商与合作的意识。
只有让互信成为数字世界的支柱,人类才会有一个可预期的未来。
近日频频看到一个词“数字互信”,有研讨会信息,有互联网专家的发言和文章。这些文字谈的多是“中德数字互信”,大概是想通过建立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数字互信,为国与国的数字互信找到一种可供复制的模式。这么多人在讨论“中德数字互信”,显然是出现了“数字不信”的端倪或危机。这就像两个朋友,一旦言及“互信”,那常常意味着彼此的信任出了问题。
看专家提供的德国官方数据,去年德中贸易额达到2979亿欧元,中国已连续7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当数字技术如基本语法一般,嵌入经济、产业与产品中时,两大贸易伙伴如果失去数字互信,甚至连彼此的语言都不信任时,未来就可能在经济领域失去对话的可能。产业链和供应链在过去的互补,就可能演变为未来的“互毁”。
数字互信,正在成为经济互信、贸易互信及人类互信的基础。
为何这么说呢?数字技术正隐身于所有日常事物中,成为人类生活的共同密码。我们可以设想,20多年前如果没有基本的数字互信,互联网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蔓延全球。数字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力量,也是一种开放的力量,互信的力量,一种文化和精神力量,它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定义。它使世界各类文化汇聚到一个巨大的广场,在这个数字广场上,那个等级森严、封闭分裂、秩序僵化的传统世界在崩溃。人类心灵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互信,被连接在这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宇宙中,世界也因此而改变。
因为有国与国的数字互信,我们看到一国的数字技术发明,会在其他国家激发出另一种发明,数字技术开始了它的连锁反应。在每个领域,我们都看到了数字技术的自我增强能力,它们催生新的社会化组织,它成为改良社会的主要力量。
数字技术也有一种生物性,它有自己的生长发育周期,会自己成长。它有自己的感受系统,存在于全球技术精英的大脑中,这些大脑因为互信而联结着,成为整个数字技术的大脑。这些大脑因互信而互动,发生着进化。数字技术有自身的信息聚合体,它保存在书籍、网络和人脑中,因为互信这些信息才能发生交换,产生新的信息、新的技术。观点之间,想法之间,因为互信而实现着连接和交换,创造出新的想法和新的思维模式。正是因为有了数字互信,数字技术才能在国与国之间实现它的自我繁殖。
人脑和心智创造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又反过来改变人脑和心智,于是经过修正的大脑也成了数字技术的一个发明。人类是生物物种,同时也在变为一个技术物种。数字技术使信息成为今天这个星球增长最迅猛的事物,正因为有数字互信,才会发生这种信息的超级链接,它加快了数字技术自我增强的速度,也加快了各类技术间的融合。数字技术生成的一套复杂的生态与语义结构,早已超出了大多数人类理解的范围。
数字技术已深深嵌入人类的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中,而且嵌入得越来越深。当数字技术变得不可或缺时,它就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元素,成为人类实现沟通的基本语法,无处不在。这一切都是以数字互信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也是以契约为基础,遵守契约本身意味着互信的开始。正是这种互信,促进了人类社会凝聚与开放的力量,才有了跨国投资与贸易。当数字技术成为一切产业的基础,成为人类沟通的基本语法时,如果陷入“数字不信”的泥潭,不仅会导致经济与贸易成本的无限增加,甚至会让国与国的经济往来陷入停滞。
有一份研究报告透露,德国企业在中国数字核心领域占的位置很重要。如德国软件厂商SAP,就有占七成的中国超大型企业在使用它们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这些企业大多年营收规模超千亿元,有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中国商飞等,涉及了能源、交通运输等很多重要领域。这个系统管理着企业核心的财务、物料、组织、流程等信息,这些企业的经营早已与该系统深度绑定,核心数据也大多存储于SAP的这个系统中。可以想见,如果失去了数字互信,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互信,曾是数字世界最重要的资本。因为有了互信,才有了遍及世界的互联网,也因为有了互信,才有了数字世界合作与信息的高效。数字技术本身,就是为了破除信息交流障碍,让国与国及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实现深度融合。而要培养数字互信,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开放性,而不是变得日趋封闭与保守,它与其他国际意识一样,需要在开放的国际生活和交往中,达成对人类数字生活规范的共识,并以此调节自身的行为。
现代国际交往的灵魂就是互信,无论市场行为、政府行为还是社会合作,互信都是行为的前提。国与国之间的数字互信,需要各国政府保持数字技术政策与法律的连续和稳定,这是数字互信的关键。各国政府为数字技术运营提供“游戏规则”,规则的稳定当然是首要原则。只有政策与法律稳定了,那些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企业,才能对未来做出清晰的预期,通过完成商业约定,来保证信用。一旦政策与法律不稳定,数字企业可能就不知道该遵守何种规则,对未来变得无法预期,这样可能导致整个数字社会的信用缺失。
市场经济与数字世界,说到底都是以互信为根基的。当互信减少,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数字世界,国与国能共享的价值与利益都会大大减少。世界历史的无数事实已表明,“比狠斗强”的丛林法则是无法推动世界进步的,只有国与国的互信与合作,才能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要修复被损伤的数字互信,需要加强整个国际社会的开放性,而不是让它变得更封闭,在一个更开放包容的国际社会中,每个国家才可能真正发展出互信、协商与合作的意识。
只有让互信成为数字世界的支柱,人类才会有一个可预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