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3-06-18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别让票务成为
艺术展览的黑洞

  据文汇报,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展览消费热,出现了各种收费不规范现象。其中一大槽点,集中在艺术展览的票价上。目前国内尚无针对展览票价的行规,不少展览票价注水率高,相比展览内容,性价比偏低。
用收费制以及不同的价位来筛选观众,被认为是行业转向成熟的表征之一。但前提是,品质需要与价格相匹配。当然,艺术展览是非标准化产品,千展千面,艺术的评判标准也常常因人而异,并且,相关部门对于艺术展览的票价暂时没有审核机制。不过,不能因此而低估了观众的感受力。随着对于艺术越来越了解,观众定然会对不合理的展览票价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久而久之,也只有那些真正高质量的艺术展览,才能让观众乐于为之付费。
  票务的成熟度,多少折射出相关市场的成熟度。相比电影、舞台演出票务,艺术展览票务发展时间短,有待完善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引起关注,以免让票务如黑洞,吞噬观众的信赖,也吞噬艺术展览行业的健康生态。当为优质艺术展览支出的每一笔都踏踏实实,物有所值,这样一种消费习惯才能渐渐成为大众的日常,也将反过来促成越来越多优质艺术展览的策划与引进。
“年轻人爱上老年人
生活方式”不是坏事

  据北京青年报,日前,哔哩哔哩发布的一份青年兴趣趋势观察报告显示,一些传统的老年人运动项目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一些被视作老年人拥有的兴趣爱好也在青年群体中走红。
  一直以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老年人之间有着极大的代差,年轻人的“使劲造”和老年人的“努力养”,最终让老年人越来越有活力,而年轻人反倒整体状况欠佳,甚至早早就患上了高血压、脑溢血等“老年病”。
  若年轻群体以老年人生活方式为标准,并成为其忠实的粉丝,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老年人”,那么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间,彼此的共同爱好会形成群体效应,继而成为一种文化和风气,这种积极的趋势令人欣慰,值得提倡与鼓励。当年轻人从躺在床上玩游戏,到打打太极、跳广场舞、参与传统体育锻炼,其实是一举多得。一方面,高强度的运动会促使人脑释放内啡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另一方面,团体社交可以使人感受到周围人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也能缓释焦虑,并让内分泌更加协调。更重要的是,当年轻人爱上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后,有利于消解彼此之间的代沟,让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相处起来更加和谐温暖。
纪录片用温暖观照现实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如《子夜外卖》一样关注生活、聚焦小人物成长的纪录片不断涌现,《生活万岁》《柴米油盐之上》《人生第二次》等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平凡人,记录他们真实感人的故事,描摹出当代中国充满烟火气、人情味、正能量的奋斗图景。
  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特质,这些现实题材纪录片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画面出发,记录真实的人物、故事与情感,见证他们的奋斗人生,用镜头语言让表达更加充满感染力。正如江苏卫视副总监、《子夜外卖》总制片人张烨镝所说:“纪录片观察和记录的都是普通人,用冷静客观又不失温情的视角,呈现普通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忍不拔,最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使观者产生向上的奋进力量。”
  事实上,《人生第二次》《柴米油盐之上》等纪录片不断拓宽书写边界,由个人的故事延伸至社会和国家层面,不仅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也透过他们的故事书写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凡历程。在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看来:“纪录片通过以小见大、相互映射、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多样化的故事中挖掘表达空间更大的可能性,更好地聚焦了社会话题,为纪录片注入正向价值和人文温度。”
让山水人文不止于观
  据人民日报,古典园林、名城古都、考古遗址、国宝重器……灿若星辰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文旅融合的“富矿”。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成为近年来各地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创新文旅融合的高频词。
  新潮体验的背后,离不开技术与创意的突破。比如作为投影融合技术的产物,异形投影广泛应用于实景演出和艺术展览,将虚拟舞美投射在户外建筑、360度围绕型弧幕、天文场馆的科普球幕等,从而带来更炫酷的视觉冲击力,实现更沉浸的审美体验。历史底蕴绵延厚积,文化资源激活焕新。文旅深度融合的背后,是不断升级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止于“好山好水好风光”,国宝有故事,遗址会说话,文物承载的文史厚度与情感温度,成为越来越多人开阔眼界和陶冶情操的必需品。
  沉浸式体验不是简单的场景复制,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流量密码。依托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的活化利用,仍存在内涵挖掘不深、创意不足、文化体验感弱等问题。深耕文化遗产独特的人文价值,才是真正连接古与今、物与人的关键所在,才能穿越千年,引发现代人的共情共鸣。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别让票务成为
艺术展览的黑洞

  据文汇报,一段时间以来,伴随着展览消费热,出现了各种收费不规范现象。其中一大槽点,集中在艺术展览的票价上。目前国内尚无针对展览票价的行规,不少展览票价注水率高,相比展览内容,性价比偏低。
用收费制以及不同的价位来筛选观众,被认为是行业转向成熟的表征之一。但前提是,品质需要与价格相匹配。当然,艺术展览是非标准化产品,千展千面,艺术的评判标准也常常因人而异,并且,相关部门对于艺术展览的票价暂时没有审核机制。不过,不能因此而低估了观众的感受力。随着对于艺术越来越了解,观众定然会对不合理的展览票价提出越来越多的质疑。久而久之,也只有那些真正高质量的艺术展览,才能让观众乐于为之付费。
  票务的成熟度,多少折射出相关市场的成熟度。相比电影、舞台演出票务,艺术展览票务发展时间短,有待完善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引起关注,以免让票务如黑洞,吞噬观众的信赖,也吞噬艺术展览行业的健康生态。当为优质艺术展览支出的每一笔都踏踏实实,物有所值,这样一种消费习惯才能渐渐成为大众的日常,也将反过来促成越来越多优质艺术展览的策划与引进。
“年轻人爱上老年人
生活方式”不是坏事

  据北京青年报,日前,哔哩哔哩发布的一份青年兴趣趋势观察报告显示,一些传统的老年人运动项目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一些被视作老年人拥有的兴趣爱好也在青年群体中走红。
  一直以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老年人之间有着极大的代差,年轻人的“使劲造”和老年人的“努力养”,最终让老年人越来越有活力,而年轻人反倒整体状况欠佳,甚至早早就患上了高血压、脑溢血等“老年病”。
  若年轻群体以老年人生活方式为标准,并成为其忠实的粉丝,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老年人”,那么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间,彼此的共同爱好会形成群体效应,继而成为一种文化和风气,这种积极的趋势令人欣慰,值得提倡与鼓励。当年轻人从躺在床上玩游戏,到打打太极、跳广场舞、参与传统体育锻炼,其实是一举多得。一方面,高强度的运动会促使人脑释放内啡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另一方面,团体社交可以使人感受到周围人的支持,一定程度上也能缓释焦虑,并让内分泌更加协调。更重要的是,当年轻人爱上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后,有利于消解彼此之间的代沟,让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相处起来更加和谐温暖。
纪录片用温暖观照现实
  据光明日报,近年来,如《子夜外卖》一样关注生活、聚焦小人物成长的纪录片不断涌现,《生活万岁》《柴米油盐之上》《人生第二次》等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平凡人,记录他们真实感人的故事,描摹出当代中国充满烟火气、人情味、正能量的奋斗图景。
  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特质,这些现实题材纪录片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画面出发,记录真实的人物、故事与情感,见证他们的奋斗人生,用镜头语言让表达更加充满感染力。正如江苏卫视副总监、《子夜外卖》总制片人张烨镝所说:“纪录片观察和记录的都是普通人,用冷静客观又不失温情的视角,呈现普通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忍不拔,最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使观者产生向上的奋进力量。”
  事实上,《人生第二次》《柴米油盐之上》等纪录片不断拓宽书写边界,由个人的故事延伸至社会和国家层面,不仅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也透过他们的故事书写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凡历程。在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看来:“纪录片通过以小见大、相互映射、层层递进的方式,从多样化的故事中挖掘表达空间更大的可能性,更好地聚焦了社会话题,为纪录片注入正向价值和人文温度。”
让山水人文不止于观
  据人民日报,古典园林、名城古都、考古遗址、国宝重器……灿若星辰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文旅融合的“富矿”。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成为近年来各地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创新文旅融合的高频词。
  新潮体验的背后,离不开技术与创意的突破。比如作为投影融合技术的产物,异形投影广泛应用于实景演出和艺术展览,将虚拟舞美投射在户外建筑、360度围绕型弧幕、天文场馆的科普球幕等,从而带来更炫酷的视觉冲击力,实现更沉浸的审美体验。历史底蕴绵延厚积,文化资源激活焕新。文旅深度融合的背后,是不断升级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止于“好山好水好风光”,国宝有故事,遗址会说话,文物承载的文史厚度与情感温度,成为越来越多人开阔眼界和陶冶情操的必需品。
  沉浸式体验不是简单的场景复制,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流量密码。依托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的活化利用,仍存在内涵挖掘不深、创意不足、文化体验感弱等问题。深耕文化遗产独特的人文价值,才是真正连接古与今、物与人的关键所在,才能穿越千年,引发现代人的共情共鸣。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