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3-06-14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非遗+,就是这么潮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如今,非遗与文创、影视、短视频以及新技术的跨界融合,正助推其以更开放、更时尚的姿态,登上国潮“顶流”。
  时尚彩妆复刻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赢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运动品牌植入刺绣元素,摇身变为时尚青年抢购的潮品;600多岁的故宫挖掘宫廷文化,推出“朕的心意”月饼、宫廷色口红等产品,立刻刷爆年轻人的朋友圈……近年来,随着国潮热的不断升温,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创商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撬动了新消费的大市场。
  纪录片、综艺、影视剧在普及非遗知识、推动非遗出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纪录片、综艺、影视剧通过大胆尝试,为非遗题材创作打开了更为宽阔、生动的艺术表达空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所集结的丰富的文艺创作经验,不仅为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视听体验,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青少年,而这也正是活态保护传承非遗的题中之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
俘获粉丝易
全民爆款难

  据北京青年报,由肖战领衔主演的年代剧《梦中的那片海》播出后,让观众充分见识到顶流的力量,剧集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事实上,《梦中的那片海》代表的是年代剧“偶像化”的创作倾向,“偶像化”往往也意味着年轻化、流量化,其经由偶像的力量,让年代剧所要传达的“家国同构”等价值理念抵达更多年轻观众。不过,“偶像化”也可能让年代剧成为“粉丝剧”,很难像《人世间》那样辐射更广泛的受众。
  《梦中的那片海》本质上是披着年代剧外衣的主旋律作品,“讲述了青年人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对人民和国家无私奉献的故事”。这样的创作出发点没有问题,创作的路径和方法也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只是,主创者也得承受选择的后果——当《梦中的那片海》脱离了平民的经验、尽可能去遮掩“时代裂痕”,也导致了它很难引起类似于《人世间》那样的全民共鸣;有着顶流的坐镇,是可以让更多年轻的观众去了解那个年代、去接受剧集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念,但剧集的传播效果并未超越“粉丝剧”的范畴。
  以此观之,仅仅依靠偶像化、年轻化、流量化的路径,并非年代剧的“新变”。偶像化或许仅是让年代剧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粉丝剧”,无法实现年代剧到“主流大剧”的转变。年代剧创作本就应该允许“时代裂痕”的存在,这既是尊重历史,也是遵循创作规律的体现——毕竟穿透了“裂痕”,阳光才格外温暖,故事也格外动人。
新时代儿童文学
扎根现实眺望未来

  据人民日报,新时代儿童文学焕发绚丽多姿的新风貌新气象,在多个维度上呈现出值得关注的新突破。
  主题持续拓展、题材空前丰富,是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话题。作家们敏锐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不曾或者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情感与心灵成长的养料。
  新时代儿童文学勇敢地进行了很多创新,这是它“变”的一面;它还有坚持不变的一面,那就是对“儿童本位”始终如一的坚守。新时代中国儿童的所思所想,和百年前的儿童乃至和他们的父辈都有明显不同,需要儿童文学提升对新时代儿童形象进行塑造的能力,通过观察这个时代一个个真实具体的儿童,立体鲜明地写出“这一个”,让中国儿童文学能够观照人类共同价值,让世界各国孩子读到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时,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欢喜和感动。
低幼动画到成熟IP
的成长之路

  据光明网,作为国内最成功的动漫IP,“熊出没”已成功推出11部动画剧集,11部动画电影,中国内地总票房超57亿,稳居国产合家欢动画电影首位。在中国语境中,IP是指那些具有高专注度、大影响力并且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意性知识产权。因此,要成为IP至少要具备两大特征,一是具备显著的可识别性,二是具有可持续开发的潜力。
  “熊出没”创作团队很早便建立了工业化、系列化意识,采用类型策略结构故事,运用高新技术革新视效。“熊出没”系列电影融合了喜剧、幻想、探险三大类型元素,多种类型元素和叙事技巧融合于同一部影片,有助于增强电影的可看性和趣味性。
  此外,影视IP+主题乐园的双重发展在线上线下同时开拓“熊出没”宇宙空间。目前,“熊出没”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变现体系,除主题乐园外,周边衍生产品的发展也颇为强劲,带有“熊出没”元素的餐饮、玩具、日常用品均能快速吸引适龄儿童的兴趣,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线上与线下联动、虚拟与现实结合,“熊出没”的IP开发实现了全过程、多领域的齐头并进,为我国动画电影和IP开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典范。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非遗+,就是这么潮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如今,非遗与文创、影视、短视频以及新技术的跨界融合,正助推其以更开放、更时尚的姿态,登上国潮“顶流”。
  时尚彩妆复刻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赢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运动品牌植入刺绣元素,摇身变为时尚青年抢购的潮品;600多岁的故宫挖掘宫廷文化,推出“朕的心意”月饼、宫廷色口红等产品,立刻刷爆年轻人的朋友圈……近年来,随着国潮热的不断升温,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创商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撬动了新消费的大市场。
  纪录片、综艺、影视剧在普及非遗知识、推动非遗出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纪录片、综艺、影视剧通过大胆尝试,为非遗题材创作打开了更为宽阔、生动的艺术表达空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所集结的丰富的文艺创作经验,不仅为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视听体验,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青少年,而这也正是活态保护传承非遗的题中之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
俘获粉丝易
全民爆款难

  据北京青年报,由肖战领衔主演的年代剧《梦中的那片海》播出后,让观众充分见识到顶流的力量,剧集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事实上,《梦中的那片海》代表的是年代剧“偶像化”的创作倾向,“偶像化”往往也意味着年轻化、流量化,其经由偶像的力量,让年代剧所要传达的“家国同构”等价值理念抵达更多年轻观众。不过,“偶像化”也可能让年代剧成为“粉丝剧”,很难像《人世间》那样辐射更广泛的受众。
  《梦中的那片海》本质上是披着年代剧外衣的主旋律作品,“讲述了青年人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对人民和国家无私奉献的故事”。这样的创作出发点没有问题,创作的路径和方法也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只是,主创者也得承受选择的后果——当《梦中的那片海》脱离了平民的经验、尽可能去遮掩“时代裂痕”,也导致了它很难引起类似于《人世间》那样的全民共鸣;有着顶流的坐镇,是可以让更多年轻的观众去了解那个年代、去接受剧集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念,但剧集的传播效果并未超越“粉丝剧”的范畴。
  以此观之,仅仅依靠偶像化、年轻化、流量化的路径,并非年代剧的“新变”。偶像化或许仅是让年代剧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粉丝剧”,无法实现年代剧到“主流大剧”的转变。年代剧创作本就应该允许“时代裂痕”的存在,这既是尊重历史,也是遵循创作规律的体现——毕竟穿透了“裂痕”,阳光才格外温暖,故事也格外动人。
新时代儿童文学
扎根现实眺望未来

  据人民日报,新时代儿童文学焕发绚丽多姿的新风貌新气象,在多个维度上呈现出值得关注的新突破。
  主题持续拓展、题材空前丰富,是新时代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聚焦现实题材、发力主题创作以及书写“中国式童年”,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热点话题。作家们敏锐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不曾或者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情感与心灵成长的养料。
  新时代儿童文学勇敢地进行了很多创新,这是它“变”的一面;它还有坚持不变的一面,那就是对“儿童本位”始终如一的坚守。新时代中国儿童的所思所想,和百年前的儿童乃至和他们的父辈都有明显不同,需要儿童文学提升对新时代儿童形象进行塑造的能力,通过观察这个时代一个个真实具体的儿童,立体鲜明地写出“这一个”,让中国儿童文学能够观照人类共同价值,让世界各国孩子读到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时,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欢喜和感动。
低幼动画到成熟IP
的成长之路

  据光明网,作为国内最成功的动漫IP,“熊出没”已成功推出11部动画剧集,11部动画电影,中国内地总票房超57亿,稳居国产合家欢动画电影首位。在中国语境中,IP是指那些具有高专注度、大影响力并且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意性知识产权。因此,要成为IP至少要具备两大特征,一是具备显著的可识别性,二是具有可持续开发的潜力。
  “熊出没”创作团队很早便建立了工业化、系列化意识,采用类型策略结构故事,运用高新技术革新视效。“熊出没”系列电影融合了喜剧、幻想、探险三大类型元素,多种类型元素和叙事技巧融合于同一部影片,有助于增强电影的可看性和趣味性。
  此外,影视IP+主题乐园的双重发展在线上线下同时开拓“熊出没”宇宙空间。目前,“熊出没”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变现体系,除主题乐园外,周边衍生产品的发展也颇为强劲,带有“熊出没”元素的餐饮、玩具、日常用品均能快速吸引适龄儿童的兴趣,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线上与线下联动、虚拟与现实结合,“熊出没”的IP开发实现了全过程、多领域的齐头并进,为我国动画电影和IP开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典范。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