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0”,即墨发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

2023-06-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梁之磊 殷明 周琨
  
  青岛市即墨区坚持“规划先行、片区打造、多元融合、各具特色”理念,从2021年开始,按照每年规划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连续布局建设了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如今,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深刻重塑,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深入推进,精神风貌显著改善,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统筹谋划
全面系统打造

  即墨区委、区政府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谋划“13510”推进路径,从全局着眼、从微观入手,以村为基本单位,以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连片规划、连片共建、连片发展,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全面全域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绘好一张蓝图。坚持先策划、再规划,突出党建引领、产业支撑,全域推进、特色特质,共建共富、久久为功。研究制定《青岛市即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关于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关于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统筹城乡空间开发格局,构建“东西做优、南北做强、特色引领、全面振兴”的即墨乡村振兴总体布局。
  点片面三结合。点上建设省市区级美丽乡村,片上打造省市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面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系统化思维谋篇布局,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为重点,串点成线,连片扩面,整体推进。
  五个振兴同频。三产融合共强,人才城乡互动,环境全域共美,文化文明协同,基层联建共治。聚集资源要素同轴运转、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十大片区竞彩。乡村振兴不是一个村两个村的振兴,而是乡村整体振兴。即墨区坚持全面系统打造,环境产业突出,特色品质鲜明,实施“4+4+N”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布局——4个片区高端引领,4个片区聚势突破,N个片区蓄势聚能,每年建成一批、提升一批、规划一批,实现多个村抱团发展、联村共富。
  目前在建10个片区中,灵山“花乡药谷”示范片区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龙泉“莲花田园”示范片区列入青岛市级示范片区创建名单。灵山“花乡药谷”,主要特色是改革流转土地、引入行业龙头,重点发展中药种植、中药加工等产业,闯出了一条土地规模化、产业园区化、人口社区化的乡村振兴之路。鳌山卫“茶香梅谷”,主要特色是党支部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重点发展茶叶、梅花种植加工、休闲观光产业,盘活村庄闲置资产,全面修复荒山矿坑,引进“梅花谷”、多肉基地、兰花基地等,打造茶文化中心,实现“梅茶双增收”。田横“蓝湾薯乡”,着力发展地瓜种植加工特色产业和海洋生态养殖,建设甘薯脱毒中心、海洋种苗产业园、红花山西子湖文旅、王村馒头加工项目,通过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岛里文化”休闲旅游体验区。段泊岚“果香柳韵”,以种植业、畜牧业为着力点,重点建设“精品种植”和“生态养殖”片区,发展无花果、绿色蔬菜、西瓜种植和生猪养殖、加工等特色本土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金口“凤祥芹乡”,推进菌菇产业园、田瑞智慧农业旅游产业园、池戈庄甘薯粉条专业合作社等重点项目,做到一村一品,村村都有特色产业。北安街道“宋化泉片区”,围绕宋化泉水库周边7个村庄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城市后花园为主题的农旅示范区,主要打造涵养湿地休闲游、多彩苗木组培、林下经济等符合近郊游特色的产业,搭建共建共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温泉街道“汤上文旅”,依托天泰温泉项目和地铁11号线的旅游资源和客源优势,重点打造山里民宿产业、王羲之民俗文化产业、生态观光园农旅产业等,实施8个村庄集中连片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
机制创新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千亩茶园绿油油,万亩梅花缤纷落,蜿蜒流淌的大任河清澈见底……走在即墨区鳌山卫街道鳌角石村,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沟深田薄鬼见愁”的“石头村”。
  “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党组织就出现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鳌角石村创建“初心永恒”党建品牌,打造形成省内首家农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馆,着力建设乡村振兴成果研究展示中心、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乡村旅游承载地。以村党委为统领,鳌角石村设立产业党组织,发动党员带头,推动形成梅花、茶叶、苗木、文旅等四大产业规模化发展格局,实现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的蝶变。
  鳌角石村是即墨区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近年来,即墨区推动资源“共联”、组织“共建”、产业“共富”,逐步探索出“联建富·蹚新路”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目前,已完成89个新村合作式经济融合,认定合格示范经营主体109个,择优推选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12家;构建“新村党委—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因地制宜设置产业、治理等专业型党组织;组织“强村”帮扶“弱村”,实现一体化发展,推动以“一村富”带动“多村富”;开展“千名干部联企业·万名党员联群众”活动,累计为企业、群众办实事1.2万余件。
  工商资本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即墨区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向示范区投入,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片区建设。灵山“花乡药谷”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龙泉“莲花田园”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市级奖补资金1亿元,区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亿余元。完善支持工商资本下乡政策,撬动社会资本20余亿元参与示范片区建设。通过政府专项债、农业担保平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等途径,注入农业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国有平台公司、民营企业等更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装备等要素向示范片区聚集,提升产业项目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
  龙泉街道“莲花田园”市级示范片区按季度评价结果参加市级财政资金差异化奖补。对区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采取分档、分年度奖补的办法,根据投资情况得分和绩效评价得分综合情况进行排名,分档奖补,真正做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即墨区积极采取“赛马”竞优机制,制定了《区级党政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安排表》,确定的12个包联片区(项目)中,突出“4+4”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重要作用,2021—2022年重点建设的8个示范片区全部进入包联名单。同时,将示范区建设列入对镇街的乡村振兴考核,设置了主题鲜明、产业兴旺、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五大类20项创建工作考核百分制得分标准,年底组织乡村振兴各专班相关部门进行达标验收,达到90分以上才能验收合格。
持续提升
示范样板各具特色

  即墨区坚持走精品路线,以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连片规划、连片共建、连片发展,一年接着一年干,加强建设、管护、完善提升,把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上,做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
  即墨区联合央企华侨城集团,全力建设“莲花田园”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对片区河道、道路景观,交通接驳,水、电等综合配套景观设施进行整治优化,打造了莲花山自行车运动公园、莲山胜境游客服务中心、乡村振兴展示中心等农旅文旅项目。借助华侨城集团的文旅、农旅资源,竹韵轩、瑞草园等原有1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实现提档升级,现成为园区重要的配套和休闲娱乐点。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即墨区注重硬件环境提升,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力度,开工建设36处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完成污水治理村庄412个,覆盖率达40%。创建省级美丽村居8处;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7万余户。完成街巷硬化1200万平方米,农村通户道路硬化率达到96%;建成使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17处,实现社区服务覆盖。统筹推进示范片区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动产业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和数字化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强村富民产业。
“五化”导向
环境产业突出

  各个示范片区结合实际、勇于创新,聚焦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坚持顶格化、市场化、品质化、集成化、平台化“五化”导向,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使特色产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蓝村“桃源稻乡”片区定位为以农商文旅融合为特色的乡村休闲区,建成晴王葡萄、红玛瑙大枣、宁禾园火龙果等10余种高附加值精品果蔬种植、采摘、加工、储藏、物流一体化园区,形成四季有果蔬、多点齐开花的产业布局。去年配套建成青岛百联奥特莱斯广场并正式营业,今年又建成了十里童话儿童乐园。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培育出了一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百联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三泉河、精品采摘园、小桥人家、桃源河,打造了“桃源有礼”“三泉水韵”“小桥人家”等桃源稻乡八景,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五一期间仅前来购物、娱乐的游客就达到18万余人,促进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一村富带动村村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即墨区鼓励示范片区内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组建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抱团发展产业项目,依法依规承建乡村建设小型项目。坚持以“造血”为主,发挥企业、部门、村庄各方优势,帮助发展产业项目,增强村庄和农民增收内生动力。
  鳌山卫街道与山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蓝谷高校结对共建,建立专家工作站,筹建乡村振兴学院,在芋头重茬研究、乡村治理模式、大学生实践等方面开展合作。鳌山卫茶香梅谷片区在中心村鳌角石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9处,由供销联社改造成为精品民宿。目前,全区规划改造建成民宿300余栋,探索出了一条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增收新路径。
  移风店镇打造“七彩田园”模式,发展高端种子、蔬菜种植产业。2022年国际种都核心区累计引进现代种业企业29家,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该镇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青岛市唯一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即墨区始终以系统化思维谋篇布局,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聚力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四基”建设,统筹多方要素连片整体推进。按照“串点成线、连片扩面”思路,在2021—2022年成功建设8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基础上,2023年新谋划的北安“宋化泉”片区和温泉“文旅汤上”2个片区也在加快建设中,形成了“4+4+N”片区发展格局。即墨区正在从“眼前美”迈向“立体美”,从“一处美”变为“一片美”,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共赢”,各区域正百花齐放,竞相绽放风采。
  沃野升腾希望,乡村绽放新姿。下一步,即墨区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①农民在灵山街道一处多肉植物园内劳作
②村民在移风店镇大欧村通过电商直播售卖鸟笼
③北安街道祥坤智慧农场内,农民正在管理无土栽培的小番茄
④田横镇王村新村打造农旅融合田园观光综合体,带动农民增收
⑤农民利用植保无人机对小麦进行管护
⑥田横镇东百里村的渔民在养殖池内查看虾苗长势
⑦荷兰瑞克斯旺公司中国总部

本版图片来源于“发现即墨之美”全国网络摄影大赛
  □梁之磊 殷明 周琨
  
  青岛市即墨区坚持“规划先行、片区打造、多元融合、各具特色”理念,从2021年开始,按照每年规划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连续布局建设了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如今,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深刻重塑,群众收入持续增加,城乡融合深入推进,精神风貌显著改善,治理效能有效提升,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统筹谋划
全面系统打造

  即墨区委、区政府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谋划“13510”推进路径,从全局着眼、从微观入手,以村为基本单位,以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连片规划、连片共建、连片发展,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全面全域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绘好一张蓝图。坚持先策划、再规划,突出党建引领、产业支撑,全域推进、特色特质,共建共富、久久为功。研究制定《青岛市即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关于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关于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统筹城乡空间开发格局,构建“东西做优、南北做强、特色引领、全面振兴”的即墨乡村振兴总体布局。
  点片面三结合。点上建设省市区级美丽乡村,片上打造省市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面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系统化思维谋篇布局,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为重点,串点成线,连片扩面,整体推进。
  五个振兴同频。三产融合共强,人才城乡互动,环境全域共美,文化文明协同,基层联建共治。聚集资源要素同轴运转、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十大片区竞彩。乡村振兴不是一个村两个村的振兴,而是乡村整体振兴。即墨区坚持全面系统打造,环境产业突出,特色品质鲜明,实施“4+4+N”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布局——4个片区高端引领,4个片区聚势突破,N个片区蓄势聚能,每年建成一批、提升一批、规划一批,实现多个村抱团发展、联村共富。
  目前在建10个片区中,灵山“花乡药谷”示范片区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龙泉“莲花田园”示范片区列入青岛市级示范片区创建名单。灵山“花乡药谷”,主要特色是改革流转土地、引入行业龙头,重点发展中药种植、中药加工等产业,闯出了一条土地规模化、产业园区化、人口社区化的乡村振兴之路。鳌山卫“茶香梅谷”,主要特色是党支部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重点发展茶叶、梅花种植加工、休闲观光产业,盘活村庄闲置资产,全面修复荒山矿坑,引进“梅花谷”、多肉基地、兰花基地等,打造茶文化中心,实现“梅茶双增收”。田横“蓝湾薯乡”,着力发展地瓜种植加工特色产业和海洋生态养殖,建设甘薯脱毒中心、海洋种苗产业园、红花山西子湖文旅、王村馒头加工项目,通过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岛里文化”休闲旅游体验区。段泊岚“果香柳韵”,以种植业、畜牧业为着力点,重点建设“精品种植”和“生态养殖”片区,发展无花果、绿色蔬菜、西瓜种植和生猪养殖、加工等特色本土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金口“凤祥芹乡”,推进菌菇产业园、田瑞智慧农业旅游产业园、池戈庄甘薯粉条专业合作社等重点项目,做到一村一品,村村都有特色产业。北安街道“宋化泉片区”,围绕宋化泉水库周边7个村庄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城市后花园为主题的农旅示范区,主要打造涵养湿地休闲游、多彩苗木组培、林下经济等符合近郊游特色的产业,搭建共建共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温泉街道“汤上文旅”,依托天泰温泉项目和地铁11号线的旅游资源和客源优势,重点打造山里民宿产业、王羲之民俗文化产业、生态观光园农旅产业等,实施8个村庄集中连片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
机制创新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千亩茶园绿油油,万亩梅花缤纷落,蜿蜒流淌的大任河清澈见底……走在即墨区鳌山卫街道鳌角石村,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沟深田薄鬼见愁”的“石头村”。
  “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党组织就出现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鳌角石村创建“初心永恒”党建品牌,打造形成省内首家农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馆,着力建设乡村振兴成果研究展示中心、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乡村旅游承载地。以村党委为统领,鳌角石村设立产业党组织,发动党员带头,推动形成梅花、茶叶、苗木、文旅等四大产业规模化发展格局,实现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的蝶变。
  鳌角石村是即墨区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近年来,即墨区推动资源“共联”、组织“共建”、产业“共富”,逐步探索出“联建富·蹚新路”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目前,已完成89个新村合作式经济融合,认定合格示范经营主体109个,择优推选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12家;构建“新村党委—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因地制宜设置产业、治理等专业型党组织;组织“强村”帮扶“弱村”,实现一体化发展,推动以“一村富”带动“多村富”;开展“千名干部联企业·万名党员联群众”活动,累计为企业、群众办实事1.2万余件。
  工商资本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即墨区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向示范区投入,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片区建设。灵山“花乡药谷”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龙泉“莲花田园”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000万元,市级奖补资金1亿元,区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6亿余元。完善支持工商资本下乡政策,撬动社会资本20余亿元参与示范片区建设。通过政府专项债、农业担保平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等途径,注入农业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国有平台公司、民营企业等更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装备等要素向示范片区聚集,提升产业项目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
  龙泉街道“莲花田园”市级示范片区按季度评价结果参加市级财政资金差异化奖补。对区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采取分档、分年度奖补的办法,根据投资情况得分和绩效评价得分综合情况进行排名,分档奖补,真正做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即墨区积极采取“赛马”竞优机制,制定了《区级党政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安排表》,确定的12个包联片区(项目)中,突出“4+4”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重要作用,2021—2022年重点建设的8个示范片区全部进入包联名单。同时,将示范区建设列入对镇街的乡村振兴考核,设置了主题鲜明、产业兴旺、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五大类20项创建工作考核百分制得分标准,年底组织乡村振兴各专班相关部门进行达标验收,达到90分以上才能验收合格。
持续提升
示范样板各具特色

  即墨区坚持走精品路线,以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连片规划、连片共建、连片发展,一年接着一年干,加强建设、管护、完善提升,把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上,做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
  即墨区联合央企华侨城集团,全力建设“莲花田园”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对片区河道、道路景观,交通接驳,水、电等综合配套景观设施进行整治优化,打造了莲花山自行车运动公园、莲山胜境游客服务中心、乡村振兴展示中心等农旅文旅项目。借助华侨城集团的文旅、农旅资源,竹韵轩、瑞草园等原有1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实现提档升级,现成为园区重要的配套和休闲娱乐点。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即墨区注重硬件环境提升,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力度,开工建设36处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完成污水治理村庄412个,覆盖率达40%。创建省级美丽村居8处;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7万余户。完成街巷硬化1200万平方米,农村通户道路硬化率达到96%;建成使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17处,实现社区服务覆盖。统筹推进示范片区内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动产业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和数字化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强村富民产业。
“五化”导向
环境产业突出

  各个示范片区结合实际、勇于创新,聚焦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坚持顶格化、市场化、品质化、集成化、平台化“五化”导向,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经验做法,使特色产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蓝村“桃源稻乡”片区定位为以农商文旅融合为特色的乡村休闲区,建成晴王葡萄、红玛瑙大枣、宁禾园火龙果等10余种高附加值精品果蔬种植、采摘、加工、储藏、物流一体化园区,形成四季有果蔬、多点齐开花的产业布局。去年配套建成青岛百联奥特莱斯广场并正式营业,今年又建成了十里童话儿童乐园。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培育出了一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串联起百联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三泉河、精品采摘园、小桥人家、桃源河,打造了“桃源有礼”“三泉水韵”“小桥人家”等桃源稻乡八景,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五一期间仅前来购物、娱乐的游客就达到18万余人,促进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一村富带动村村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即墨区鼓励示范片区内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组建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抱团发展产业项目,依法依规承建乡村建设小型项目。坚持以“造血”为主,发挥企业、部门、村庄各方优势,帮助发展产业项目,增强村庄和农民增收内生动力。
  鳌山卫街道与山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蓝谷高校结对共建,建立专家工作站,筹建乡村振兴学院,在芋头重茬研究、乡村治理模式、大学生实践等方面开展合作。鳌山卫茶香梅谷片区在中心村鳌角石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9处,由供销联社改造成为精品民宿。目前,全区规划改造建成民宿300余栋,探索出了一条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增收新路径。
  移风店镇打造“七彩田园”模式,发展高端种子、蔬菜种植产业。2022年国际种都核心区累计引进现代种业企业29家,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该镇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青岛市唯一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即墨区始终以系统化思维谋篇布局,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聚力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四基”建设,统筹多方要素连片整体推进。按照“串点成线、连片扩面”思路,在2021—2022年成功建设8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基础上,2023年新谋划的北安“宋化泉”片区和温泉“文旅汤上”2个片区也在加快建设中,形成了“4+4+N”片区发展格局。即墨区正在从“眼前美”迈向“立体美”,从“一处美”变为“一片美”,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共赢”,各区域正百花齐放,竞相绽放风采。
  沃野升腾希望,乡村绽放新姿。下一步,即墨区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①农民在灵山街道一处多肉植物园内劳作
②村民在移风店镇大欧村通过电商直播售卖鸟笼
③北安街道祥坤智慧农场内,农民正在管理无土栽培的小番茄
④田横镇王村新村打造农旅融合田园观光综合体,带动农民增收
⑤农民利用植保无人机对小麦进行管护
⑥田横镇东百里村的渔民在养殖池内查看虾苗长势
⑦荷兰瑞克斯旺公司中国总部

本版图片来源于“发现即墨之美”全国网络摄影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