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3-06-07 作者: 王臻儒 来源: 大众日报
  教授院士“破圈”
  据中国经济网,用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原理、带孩子们用塑料瓶造“火箭”冲上百米高空……近年来,越来越多科普短视频成为网络爆款,不少专家、教授、院士拥有百万粉丝,高端、艰深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有趣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
  冰冷的数据、拗口的术语、晦涩的概念……经过科普“网红”鞭辟入里的讲解,变得鲜活灵动,这不仅点燃了公众的科学热情,更传播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与名师、大咖“面对面”,学习接地气的硬核知识,养成“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思维习惯,更有益于他们成长为科研后备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越高,科技强国便会更有底气、更加硬气。
  不过,现实来看,科普事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阻碍,也给科普“网红”造成了困扰。当然,科普短视频作为一种“知识快餐”,无法取代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因此,还应促进线上科普与线下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年轻观众不仅喜爱科普“网红”,更因此爱上科学,进而充满热情地投身于科技创新。
讨口彩不如稳心态
  据光明日报,时近高考,在高考房预订火爆的情形下,一些吉利数字的高考房,更得到了本届家长们的青睐。比如“985”“211”这样的房号,价格就比一般房间要贵不少,据说甚至还有家长为预订这些特殊房号而展开竞标。此外,高考房在楼层上也有讲究,比如有的家长就只要7楼的房间,不住8楼的房间,说是因为谐音“七上八下”。
  用谐音博个好彩头,家长们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孩子十年寒窗苦读,家长既是见证者,也是陪伴者,在高考这个最关键的当口,期待能讨个好彩头,让孩子一蹴而就、金榜题名,是家长朴素而虔诚的心愿。正是因为这种心理,近年来,家长们在高考前的“行为艺术”,越来越盛行,也越来越多元。
  对于家长们偏爱数字吉利的房号,这种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还需要给家长们提个醒:应对大考,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份平常心,最难的也是保持一份平常心。因为只有心情平静、心态平和,才最有利于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答题过程当中,而不被其他事情分心分神。如果家长们讨口彩的行为,不能被孩子们正确认识和接受,那所谓的“985”“211”“旗开得胜”“一举夺魁”,都可能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那就有点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了。
麦田不是网红秀场
  当前正值麦收关键期,媒体报道河南多地的麦田里涌进一群网红,他们衣着鲜亮、妆容精致,或以“绝对专业”的架势直播讲解,或以矫揉造作的姿态表演割麦,并口中振振有词“收割机进不来,我们是来帮忙的”。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正因为体验过躬耕田亩的艰辛,所以知道粒粒皆辛苦,也更懂得正与天灾搏斗、与时间赛跑的种田人不应被过度打扰。必须清楚的是,农民们的麦地绝不是网红们的秀场,待收割的麦子也不是网红们赚流量的工具。网络直播要拿捏好分寸,而针对那些逾越道德底线的网红,必须亮出坚决果断的态度、拿出务实管用的举措。
  灾害不是流量的噱头,这一社会共识需要继续强化。对监管部门来说,要持之以恒把整治“自媒体”乱象作为工作重点,保持严管态势,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网络平台来说,要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引导用户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更重要的是,网红们当存敬畏、守底线,切忌以破坏公序良俗的方式赚取不义流量。
“研学热”需要“冷思考”
  据四川新闻网,当前研学活动受热捧,红色研学、科技研学、乡村研学……研学主题更为丰富,研学范围更为广阔。然而,随着研学市场的日益扩大,也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的问题,一些地方已通过建立公开遴选机制着手规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让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体验达到“知行合一”,这种教育形式已被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广泛认可,丰富多彩的研学项目,吸引着家长和学生的眼球,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研学活动之中。近年来,每到小长假、黄金周、寒暑假期,“研学热”就会席卷全国,各地景区、研学基地,到处都能见到统一着装,集体研学的学生团队,研学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众所周知,研学兼具旅游和教育的双重功能,但旅游只应是辅助,发展重点应放在教育方面。目前,部分研学项目的路线设计不合理,“只旅行不研学”,学生花了钱和时间没有真正学到东西;有的研学项目内容简单,主题不清晰,学生将其当成野炊、春游;还有的项目打着研学旗号,实则组织学生旅游观光、补习、竞赛、考试,收取数千元的费用。研学市场主要面对中小学生群体,其教育功能不容偏离,但也不能挂羊头卖狗肉,异化为补习、考试,以试图绕开“双减”政策。
        (□记者 王臻儒 整理)
  教授院士“破圈”
  据中国经济网,用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原理、带孩子们用塑料瓶造“火箭”冲上百米高空……近年来,越来越多科普短视频成为网络爆款,不少专家、教授、院士拥有百万粉丝,高端、艰深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有趣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
  冰冷的数据、拗口的术语、晦涩的概念……经过科普“网红”鞭辟入里的讲解,变得鲜活灵动,这不仅点燃了公众的科学热情,更传播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与名师、大咖“面对面”,学习接地气的硬核知识,养成“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思维习惯,更有益于他们成长为科研后备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越高,科技强国便会更有底气、更加硬气。
  不过,现实来看,科普事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阻碍,也给科普“网红”造成了困扰。当然,科普短视频作为一种“知识快餐”,无法取代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因此,还应促进线上科普与线下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年轻观众不仅喜爱科普“网红”,更因此爱上科学,进而充满热情地投身于科技创新。
讨口彩不如稳心态
  据光明日报,时近高考,在高考房预订火爆的情形下,一些吉利数字的高考房,更得到了本届家长们的青睐。比如“985”“211”这样的房号,价格就比一般房间要贵不少,据说甚至还有家长为预订这些特殊房号而展开竞标。此外,高考房在楼层上也有讲究,比如有的家长就只要7楼的房间,不住8楼的房间,说是因为谐音“七上八下”。
  用谐音博个好彩头,家长们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孩子十年寒窗苦读,家长既是见证者,也是陪伴者,在高考这个最关键的当口,期待能讨个好彩头,让孩子一蹴而就、金榜题名,是家长朴素而虔诚的心愿。正是因为这种心理,近年来,家长们在高考前的“行为艺术”,越来越盛行,也越来越多元。
  对于家长们偏爱数字吉利的房号,这种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还需要给家长们提个醒:应对大考,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份平常心,最难的也是保持一份平常心。因为只有心情平静、心态平和,才最有利于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答题过程当中,而不被其他事情分心分神。如果家长们讨口彩的行为,不能被孩子们正确认识和接受,那所谓的“985”“211”“旗开得胜”“一举夺魁”,都可能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那就有点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了。
麦田不是网红秀场
  当前正值麦收关键期,媒体报道河南多地的麦田里涌进一群网红,他们衣着鲜亮、妆容精致,或以“绝对专业”的架势直播讲解,或以矫揉造作的姿态表演割麦,并口中振振有词“收割机进不来,我们是来帮忙的”。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正因为体验过躬耕田亩的艰辛,所以知道粒粒皆辛苦,也更懂得正与天灾搏斗、与时间赛跑的种田人不应被过度打扰。必须清楚的是,农民们的麦地绝不是网红们的秀场,待收割的麦子也不是网红们赚流量的工具。网络直播要拿捏好分寸,而针对那些逾越道德底线的网红,必须亮出坚决果断的态度、拿出务实管用的举措。
  灾害不是流量的噱头,这一社会共识需要继续强化。对监管部门来说,要持之以恒把整治“自媒体”乱象作为工作重点,保持严管态势,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网络平台来说,要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引导用户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更重要的是,网红们当存敬畏、守底线,切忌以破坏公序良俗的方式赚取不义流量。
“研学热”需要“冷思考”
  据四川新闻网,当前研学活动受热捧,红色研学、科技研学、乡村研学……研学主题更为丰富,研学范围更为广阔。然而,随着研学市场的日益扩大,也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的问题,一些地方已通过建立公开遴选机制着手规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让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体验达到“知行合一”,这种教育形式已被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广泛认可,丰富多彩的研学项目,吸引着家长和学生的眼球,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研学活动之中。近年来,每到小长假、黄金周、寒暑假期,“研学热”就会席卷全国,各地景区、研学基地,到处都能见到统一着装,集体研学的学生团队,研学市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众所周知,研学兼具旅游和教育的双重功能,但旅游只应是辅助,发展重点应放在教育方面。目前,部分研学项目的路线设计不合理,“只旅行不研学”,学生花了钱和时间没有真正学到东西;有的研学项目内容简单,主题不清晰,学生将其当成野炊、春游;还有的项目打着研学旗号,实则组织学生旅游观光、补习、竞赛、考试,收取数千元的费用。研学市场主要面对中小学生群体,其教育功能不容偏离,但也不能挂羊头卖狗肉,异化为补习、考试,以试图绕开“双减”政策。
        (□记者 王臻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