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济南市槐荫区: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2023-06-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乐 刘雨晴
  
  率先开展耕地保护行动,累计清理整治耕地5000余亩,创新指导区乡村振兴公司开展耕地兜底规模化经营;积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赛石玫瑰园、大李百合园、稻香花海等多个农业景点燃爆乡村旅游,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争取3.16亿元政府专项债、1400万元美丽乡村先行片区创建资金,村均资金投入全市第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绩连续多年名列全市前茅;成功举办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观摩活动、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培训示范班现场教学活动,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得到与会人员和省市有关部门一致好评;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享受政策的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分级分类指导脱贫群众就业增收,人均年收入达到21998元,同比增长15%,位列全市第一……
  近年来,济南市槐荫区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槐荫画卷”。槐荫区乡村振兴工作成效被《山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典型案例》《山东农业农村工作》《济南农业农村工作》《济南改革》等重要刊物刊发。在5月23日召开的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上,槐荫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被授予“山东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称号。

“槐荫四宝”惊艳出圈 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在江北地区黄淮稻最大的早春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综合产业化基地“五洲农业水稻产业园”内,随着插秧机不断前行,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笔直而又均匀地在稻田间铺展开来,俨然一幅恬静悠闲的田园画卷。
  槐荫“四水交汇”,吴家堡素有“齐鲁小江南”之美誉,吴家堡黄河大米更是闻名遐迩。近年来,槐荫区引进“九大绿色防控技术”,打造5000亩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优选“京引119”“金稻919”“吉宏6”等优质品种,成功研发“济香1号”水稻本土新品种,2021年实现全程零化学农药使用;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步入科学化、规模化、智慧化发展轨道,成功探索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大米全程不落地,水稻种植核心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率100%。2021年,吴家堡大米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让一粒米串起这片沿黄土地上的品牌梦、产业梦、富民梦。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槐荫区深入挖掘优势资源,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槐荫四宝”惊艳出圈。除了吴家堡大米,西郊盖韭、吴家堡白莲藕、玉清湖洋葱也走上了百姓餐桌,赢得消费者的味蕾与口碑。
  以玉清湖洋葱为例,槐荫区引进“富永”系列洋葱,形成了以洋葱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业。槐荫有着优质丰富的水资源,每年4—5月份气温上升,昼夜温差大,有效保护了洋葱糖度不流失,产出的洋葱品质高、球形好、耐储存,糖分最高能达到12%—13%。20年来,通过农业订单模式,槐荫洋葱远销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年出口量达到25万吨。
  槐荫区以“槐荫四宝”为中心,大力加强生态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推动农业发展由增产型转向提质型,出台7项专项扶持政策,引进、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16家,家庭农场60余家,农业园区14个;成功探索稻蟹、稻鸭生态种养技术,亩产值突破16000元。
  走进玉清湖街道大李庄百合种植园,迎面而来的百合花娇俏艳丽,纯白、明黄、淡紫、粉黛交织混搭在一起,组成心形、圆形、数字等多种造型,把大地妆点得五彩斑斓。2021年,大李庄瞅准了食用百合这一根可食、花可赏、经济效益可观的种植作物,先行先试种植了170亩食用百合,开启了百合花海的乡村旅游致富之路。
  近年来,槐荫区以“泉城稻花香”田园综合体为中心,打造农业景观,充分利用乡村游客资源优势,搞活特色采摘、餐饮、乡村民宿、民俗表演、青少年研学、康养、旅游农产品销售等7类乡村旅游配套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赛石玫瑰园、五洲向日葵园、稻香花海等特色农业景观成为乡村旅游热地,稻香花海被评为省级青少年研学基地,今年以来,已经签下200余万元研学项目订单。
  与此同时,槐荫区还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协调有关部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解难纾困,每年投入约130万元扶持、补贴资金,在贴息贷款申请、项目扶持、合作平台搭建等方面贴心服务,乐羊羊牛羊肉、鲁味斋卤味、好邦馅料等发展迅猛,产品享誉全国。

齐鲁样板示范村破茧成蝶 美丽乡村先行片区蓄势待发
  错落有致的房舍、干净整洁的道路、优美宜居的庭院……走进吴家堡街道席家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整洁干净的街道和停放有序的车辆。“如今村里环境整洁,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村庄越变越美。但过去不是这样,我们也一度被生活垃圾堆、柴火堆、建筑材料堆这‘三大堆’包围。”村党支部书记王道坚说,为此村里下大力气整治村居环境,将主要道路以“两委”成员名字命名,这样既明确了责任,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指着面前的“道坚路”,王道坚介绍:“村干部包挂道路,对环境卫生负全责,并接受村民监督,道路‘颜值’和两委‘颜面’由此绑在了一起。”经过一系列整治,村里的卫生死角不复存在,保洁队伍每日对环境检查整治,道路两旁绿树花丛格外养眼。村民们都说,看着自己的家园越变越美,打心眼儿里生出了一份自豪感和荣誉感。
  从老弱涣散村,到齐鲁样板示范村,席家庄村的蝶变只是槐荫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望。近年来,槐荫区发力实施村庄建设行动,持续加大乡村建设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400万元,全力打造“七星九美十三香”美丽乡村先行片区;投入3亿余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府专项债,推动弱电线路全部入地、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农业设施全部升级、墙体立面全部美化、房前屋后全部绿化,全面推动沿黄48个村连片打造;按照每村1000万元的投资标准,建设12个齐鲁样板示范村,投入400万元,在样板村的基础上,全方位打造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投入2800万元,打造玉清湖坝南区级美丽示范线路,明里村、邱庄村被中央电视台《我的美丽乡村》栏目专题报道。同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出了积分超市、党员命名道路、音乐专线、小手拉大手等工作举措,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在全市历次检查中名列前茅,多个区县先后到槐荫区观摩学习。一个“小而美”“特而富”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正在槐荫30公里齐鲁黄河景观带上绽放光彩。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槐荫区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筑牢富民强村之路:积极开展“银农直连”试点,推动98个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分账管理,促进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有序;创新探索集体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联合农商银行、农业银行、沪农商银行,搭建股权、资产等抵押贷款平台,出台10余种金融产品,促进农村集体股权“由虚向实”,仅2022年完成股权抵押贷款金额超过1200万元,其他类抵押贷款8.8亿元,有效破解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资金难题;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闲置宅基地等资源,发展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种植、餐饮服务等产业,拓宽集体增收途径,老屯、七里铺、东谢屯经验成为村集体发展的典型。全区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69.9%。

乡村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我2002年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槐荫,跟着父亲开始从事农业。当时大家都觉得可惜:读了这么多年书,结果却下了地。其实不然!我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打开了国际市场,农业越干越高端。”济南市槐荫区盛农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冬梅说,作为“槐荫四宝”之一,西郊盖韭在明末清初便已开始种植,被列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回到农村种植西郊盖韭,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怀。如今,在她的推动下,西郊盖韭已经卖到了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槐荫区着力培养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村专技人才培训,2人入选市级重点人才工程,1名领军创业人才被认定为“山东省科技专家”;加强涉农人才政策落实落地,扎实开展创业就业培训,落实返乡入乡人员创业担保贷款,让回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培养本土农业领域人才,积极开展“齐鲁乡村之星”“泉城乡村之星”选培工作,全区5人入选“齐鲁乡村之星”,20人次入选“泉城乡村之星”,形成有效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借助专业技术人才,主动对接省市科研院所,聘请科技顾问,积极申请专家工作站,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近些年,槐荫区大力倡塑文明新风,坚持“塑型”“铸魂”双管齐下,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全覆盖,320余支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五为”志愿服务,文明达标村覆盖率100%;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农村文化建设有效提升,积极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场所提升工程,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舞蹈大赛、送戏下乡等活动,每年安排专业戏曲队伍演出约50场次,文化惠民工程达到考核满分标准;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村规民约引导,开展移风易俗典型选树,规定范围内火化率和生态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完成率100%。
  一城山色,满城书香。为推进全民阅读进乡村,塑强“悦读西城”品牌影响力,近日,槐荫区文化和旅游局集中采购5000册图书,配送到11个农家书屋。
  槐荫区以“美、好、新”理念提升推进新时代乡村阅读工作和农家书屋提档升级,全区7个涉农街道69个行政村,已全部配建20—10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总馆藏14.8万册;投入48万元完成8个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为全部农家书屋开通济南市图书馆数字借阅端口;全面推开农家书屋“农民点单”服务,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在乡村阅读工作试点,推出包含四大类102种阅读推广活动的“农家书屋活动配送清单”,根据农民点单精准配送224场次。
  “村里有广场舞队、篮球队、农家书屋等,活动很丰富。”兴福街道演马村党总支书记殷宝祥说,如今的农村,各种活动不断,村民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追求生活的幸福感。
  今年,槐荫区将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严格落实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努力培育“超吨粮”和“吨半粮”攻关片区;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积极促进农业企业提档升级,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双增长;依托“大河、大湖、大湿地”生态资源优势,以“七星九美十三香”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基础,打造“济水南、黄河韵、稻花香”农文旅融合示范区,构建“一轴三区五园”乡村旅游新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渠通、路畅、村美”目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省级美丽乡村创建。
①槐荫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②席家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稻香蟹喜获丰收
③吴家堡大米喜获丰收
④槐荫区美丽乡村风景如画
⑤大李庄开辟百合花海乡村旅游致富路
⑥千亩银杏林成网红打卡地
⑦赛石玫瑰园花海成片
⑧西张村打造齐鲁样板示范村
  □王乐 刘雨晴
  
  率先开展耕地保护行动,累计清理整治耕地5000余亩,创新指导区乡村振兴公司开展耕地兜底规模化经营;积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赛石玫瑰园、大李百合园、稻香花海等多个农业景点燃爆乡村旅游,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争取3.16亿元政府专项债、1400万元美丽乡村先行片区创建资金,村均资金投入全市第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绩连续多年名列全市前茅;成功举办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观摩活动、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培训示范班现场教学活动,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得到与会人员和省市有关部门一致好评;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享受政策的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分级分类指导脱贫群众就业增收,人均年收入达到21998元,同比增长15%,位列全市第一……
  近年来,济南市槐荫区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槐荫画卷”。槐荫区乡村振兴工作成效被《山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典型案例》《山东农业农村工作》《济南农业农村工作》《济南改革》等重要刊物刊发。在5月23日召开的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上,槐荫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被授予“山东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称号。

“槐荫四宝”惊艳出圈 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近日,在江北地区黄淮稻最大的早春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综合产业化基地“五洲农业水稻产业园”内,随着插秧机不断前行,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笔直而又均匀地在稻田间铺展开来,俨然一幅恬静悠闲的田园画卷。
  槐荫“四水交汇”,吴家堡素有“齐鲁小江南”之美誉,吴家堡黄河大米更是闻名遐迩。近年来,槐荫区引进“九大绿色防控技术”,打造5000亩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优选“京引119”“金稻919”“吉宏6”等优质品种,成功研发“济香1号”水稻本土新品种,2021年实现全程零化学农药使用;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步入科学化、规模化、智慧化发展轨道,成功探索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大米全程不落地,水稻种植核心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率100%。2021年,吴家堡大米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让一粒米串起这片沿黄土地上的品牌梦、产业梦、富民梦。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槐荫区深入挖掘优势资源,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槐荫四宝”惊艳出圈。除了吴家堡大米,西郊盖韭、吴家堡白莲藕、玉清湖洋葱也走上了百姓餐桌,赢得消费者的味蕾与口碑。
  以玉清湖洋葱为例,槐荫区引进“富永”系列洋葱,形成了以洋葱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业。槐荫有着优质丰富的水资源,每年4—5月份气温上升,昼夜温差大,有效保护了洋葱糖度不流失,产出的洋葱品质高、球形好、耐储存,糖分最高能达到12%—13%。20年来,通过农业订单模式,槐荫洋葱远销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年出口量达到25万吨。
  槐荫区以“槐荫四宝”为中心,大力加强生态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推动农业发展由增产型转向提质型,出台7项专项扶持政策,引进、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16家,家庭农场60余家,农业园区14个;成功探索稻蟹、稻鸭生态种养技术,亩产值突破16000元。
  走进玉清湖街道大李庄百合种植园,迎面而来的百合花娇俏艳丽,纯白、明黄、淡紫、粉黛交织混搭在一起,组成心形、圆形、数字等多种造型,把大地妆点得五彩斑斓。2021年,大李庄瞅准了食用百合这一根可食、花可赏、经济效益可观的种植作物,先行先试种植了170亩食用百合,开启了百合花海的乡村旅游致富之路。
  近年来,槐荫区以“泉城稻花香”田园综合体为中心,打造农业景观,充分利用乡村游客资源优势,搞活特色采摘、餐饮、乡村民宿、民俗表演、青少年研学、康养、旅游农产品销售等7类乡村旅游配套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赛石玫瑰园、五洲向日葵园、稻香花海等特色农业景观成为乡村旅游热地,稻香花海被评为省级青少年研学基地,今年以来,已经签下200余万元研学项目订单。
  与此同时,槐荫区还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协调有关部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解难纾困,每年投入约130万元扶持、补贴资金,在贴息贷款申请、项目扶持、合作平台搭建等方面贴心服务,乐羊羊牛羊肉、鲁味斋卤味、好邦馅料等发展迅猛,产品享誉全国。

齐鲁样板示范村破茧成蝶 美丽乡村先行片区蓄势待发
  错落有致的房舍、干净整洁的道路、优美宜居的庭院……走进吴家堡街道席家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整洁干净的街道和停放有序的车辆。“如今村里环境整洁,村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村庄越变越美。但过去不是这样,我们也一度被生活垃圾堆、柴火堆、建筑材料堆这‘三大堆’包围。”村党支部书记王道坚说,为此村里下大力气整治村居环境,将主要道路以“两委”成员名字命名,这样既明确了责任,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指着面前的“道坚路”,王道坚介绍:“村干部包挂道路,对环境卫生负全责,并接受村民监督,道路‘颜值’和两委‘颜面’由此绑在了一起。”经过一系列整治,村里的卫生死角不复存在,保洁队伍每日对环境检查整治,道路两旁绿树花丛格外养眼。村民们都说,看着自己的家园越变越美,打心眼儿里生出了一份自豪感和荣誉感。
  从老弱涣散村,到齐鲁样板示范村,席家庄村的蝶变只是槐荫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望。近年来,槐荫区发力实施村庄建设行动,持续加大乡村建设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400万元,全力打造“七星九美十三香”美丽乡村先行片区;投入3亿余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府专项债,推动弱电线路全部入地、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农业设施全部升级、墙体立面全部美化、房前屋后全部绿化,全面推动沿黄48个村连片打造;按照每村1000万元的投资标准,建设12个齐鲁样板示范村,投入400万元,在样板村的基础上,全方位打造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投入2800万元,打造玉清湖坝南区级美丽示范线路,明里村、邱庄村被中央电视台《我的美丽乡村》栏目专题报道。同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出了积分超市、党员命名道路、音乐专线、小手拉大手等工作举措,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在全市历次检查中名列前茅,多个区县先后到槐荫区观摩学习。一个“小而美”“特而富”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正在槐荫30公里齐鲁黄河景观带上绽放光彩。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槐荫区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筑牢富民强村之路:积极开展“银农直连”试点,推动98个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分账管理,促进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有序;创新探索集体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联合农商银行、农业银行、沪农商银行,搭建股权、资产等抵押贷款平台,出台10余种金融产品,促进农村集体股权“由虚向实”,仅2022年完成股权抵押贷款金额超过1200万元,其他类抵押贷款8.8亿元,有效破解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资金难题;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闲置宅基地等资源,发展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种植、餐饮服务等产业,拓宽集体增收途径,老屯、七里铺、东谢屯经验成为村集体发展的典型。全区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69.9%。

乡村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我2002年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槐荫,跟着父亲开始从事农业。当时大家都觉得可惜:读了这么多年书,结果却下了地。其实不然!我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打开了国际市场,农业越干越高端。”济南市槐荫区盛农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冬梅说,作为“槐荫四宝”之一,西郊盖韭在明末清初便已开始种植,被列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回到农村种植西郊盖韭,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怀。如今,在她的推动下,西郊盖韭已经卖到了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槐荫区着力培养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村专技人才培训,2人入选市级重点人才工程,1名领军创业人才被认定为“山东省科技专家”;加强涉农人才政策落实落地,扎实开展创业就业培训,落实返乡入乡人员创业担保贷款,让回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培养本土农业领域人才,积极开展“齐鲁乡村之星”“泉城乡村之星”选培工作,全区5人入选“齐鲁乡村之星”,20人次入选“泉城乡村之星”,形成有效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借助专业技术人才,主动对接省市科研院所,聘请科技顾问,积极申请专家工作站,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近些年,槐荫区大力倡塑文明新风,坚持“塑型”“铸魂”双管齐下,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全覆盖,320余支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五为”志愿服务,文明达标村覆盖率100%;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农村文化建设有效提升,积极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场所提升工程,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舞蹈大赛、送戏下乡等活动,每年安排专业戏曲队伍演出约50场次,文化惠民工程达到考核满分标准;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村规民约引导,开展移风易俗典型选树,规定范围内火化率和生态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完成率100%。
  一城山色,满城书香。为推进全民阅读进乡村,塑强“悦读西城”品牌影响力,近日,槐荫区文化和旅游局集中采购5000册图书,配送到11个农家书屋。
  槐荫区以“美、好、新”理念提升推进新时代乡村阅读工作和农家书屋提档升级,全区7个涉农街道69个行政村,已全部配建20—10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总馆藏14.8万册;投入48万元完成8个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为全部农家书屋开通济南市图书馆数字借阅端口;全面推开农家书屋“农民点单”服务,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在乡村阅读工作试点,推出包含四大类102种阅读推广活动的“农家书屋活动配送清单”,根据农民点单精准配送224场次。
  “村里有广场舞队、篮球队、农家书屋等,活动很丰富。”兴福街道演马村党总支书记殷宝祥说,如今的农村,各种活动不断,村民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追求生活的幸福感。
  今年,槐荫区将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严格落实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努力培育“超吨粮”和“吨半粮”攻关片区;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积极促进农业企业提档升级,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双增长;依托“大河、大湖、大湿地”生态资源优势,以“七星九美十三香”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基础,打造“济水南、黄河韵、稻花香”农文旅融合示范区,构建“一轴三区五园”乡村旅游新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渠通、路畅、村美”目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省级美丽乡村创建。
①槐荫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②席家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稻香蟹喜获丰收
③吴家堡大米喜获丰收
④槐荫区美丽乡村风景如画
⑤大李庄开辟百合花海乡村旅游致富路
⑥千亩银杏林成网红打卡地
⑦赛石玫瑰园花海成片
⑧西张村打造齐鲁样板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