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科普教育如何深入基层?科技馆人这样说——
厚植科普沃土 架起振兴桥梁
2023-06-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山东省科技馆“乡村振兴科普行——流动科普巡展活动”走进泰安东平县佛山小学
|
![]() |
滨州市科技馆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主题展览
|
![]() |
大篷车走进乡村学校带来丰富展品
|
□李超 张雪
山乡田野、街角村头……山东省科技馆的大篷车前,总能看到孩子们花儿一般的笑容。全面提升科普教育水平,推动科技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事关农村孩子的教育福祉,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也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必然要求。
如何切实推动科普教育深入乡村?不断行进奔走的科普大篷车、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农技协团体,赋予了齐鲁大地科技的神奇与美好。
这是一座行走的“魔法城堡”
讲述人:山东省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工作人员 王本义
我是从2022年3月“乡村振兴科普行——流动科普巡展活动”启动当天开始跟车的,至今已走过全省13个市,去过19个区县,每次看到孩子们的认真劲儿和新鲜感,心中那种“值得”感都会油然而生。
让科普资源走出去,助力偏远地区科普教育,这是大篷车承载的使命与梦想。一年来,我们驾驶着科普大篷车和流动影院车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把科普知识、科技信息送到乡村孩子身边,助力这些幼苗早日成长为素质喜人、勤耕不辍的创新人才。
这是一座行走的“魔法城堡”。你看,大篷车经过不断的升级和改良,每台车里都配备了各种各样的科普展品、实验用品和可联网使用的资源包。每次下乡前,科普辅导员都会基于展品展项、热点事件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孩子们奉上有趣的科学实验、科普讲解,同时用奇妙的科学现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动手动脑中把科学的种子“种”在他们心里。
其实,践行科普使命、履行社会责任不能仅仅体现在全新升级的科普场馆上。让阵地科普和流动科普充分融合,使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的科普教育资源是乡村振兴科普行最朴素的意义所在。
去年,馆里又为我们重新配备了一台Ⅰ型科普大篷车,科学老师们依托球幕影院开发了20分钟的短课,《蛟龙探海》《汽车智造》《嫦娥探月》等4D电影像一扇扇有魔力的窗口,吸引着孩子们探索更加广袤的世界。
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我觉得每个青少年都拥有仰望浩瀚星空的权利。最让我开心的是,看到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这束光,会照亮他们对科技世界的无尽探索……
走深走实,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讲述人:滨州市科技馆副馆长 顾志谦
“科技馆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公益性机构,助力乡村振兴,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早已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事科普工作近20年,我经历了从一名普通小学老师到滨州市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教育负责人的转变,也见证了滨州市基层科普事业振兴的“翻天覆地”。
2005年,当我还是一名兼职科技辅导员的时候,就深知科学教育对孩子们的未来成长具有深刻意义,于是在两年时间内,我和同事们在校内建成了生态馆、陶瓷馆、化石馆、军事馆、科技馆,并成立了校园科技学院。在一系列的校园创意发明课程和动手实践活动中,大家欣喜地感受到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探究兴趣,也意识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手能力,要比凭借书本的想象更重要。
为了让基层,尤其是乡村的孩子感受科技的魅力,省科技馆发挥龙头作用,以智慧科技馆建设为依托,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开展业务培训指导,为地方科技馆建设“借智”“聚力”,滨州市现代科技场馆体系建设走县入乡,逐渐铺展开来。目前,我市无棣、阳信、惠民3个县级实体科技馆已正式运行,博兴、滨城等4个县市区科技馆正在筹建。在省科技馆的主导下,省内优秀专家陆续走进滨州,深入县乡,推动科普资源普惠均衡化、服务常态化。
科学普及既需要吸引孩子们走进场馆,也需要带着科普资源走出去。近年来,为有效拓展科技馆科学普及的边界,市科技馆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
借助省、市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等设施,市科技馆创新探索联动机制,推动“乡村振兴科普行”走深走实,推动科普资源在农村普惠共享;依托省、市科协指导,成立了天文观测、航空科普等多个专委会,增添军事国防教育、天文观测、科普义诊、科技馆特色教育,开展科普下乡巡展活动240余场,惠及基层群众17.5万人次。
从科普场馆加大科普资源供给,到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再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更好地运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科教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必能培育出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
让科学“走进现实”推动乡村发展
讲述人:山东省科技馆馆长 夏庆刚
2021年,山东省印发《山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省科技馆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主体,在省科协的领导下,深入开展了多项具有区域特点、山东特色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重点工程。
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立足场馆建设,省科技馆科普基础设施体系逐渐完备,推动区域整体科教能力大幅提升,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了解科学、爱上科学的“第二课堂”。通过一轮轮巡展、一次次出车,以科普大篷车、流动影院车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科普行动”,已成为科学知识及科学观念在全省农村、学校、社区传播和覆盖的重要途径,流动的科普盛宴跨越山水,步履不停。
很多人觉得科技馆离农业很远,其实并不是这样。
把技术方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帮助农民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已成为省科技馆推动基层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响当当的品牌。近年来,我们扶持成立了山东农技协滨州棉麻专业委员会,服务范围辐射省内7市20多个棉花产区;推动成立了鱼台县新型农技协联合会,吸纳20多家涉农协会、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像这样的科技服务团体山东还有不少,我们先后在菏泽、泰安举办“农业专家科技下乡”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邀请省内外农业专家深入乡村田野进行技术辅导,惠及群众2万余人。同时,省科协主办的“山东科学大讲堂”触角不断延伸,培养出众多“田秀才”“土专家”,为科技振兴乡村打造“永久”人才队伍。
厚植科普沃土,让科普人才的“根系”更加发达。在今年举办的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农村基层科技辅导员们多项创新成果取得了优异成绩,也成为全省科普人才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科技馆广泛发动各类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服务工作中来,同时实施分类分层的科普会员服务项目,形成了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我们注重加强科普体系从业人员培训,从教师到校长,从教学方法到意识培育,同时发挥大型赛事的激励作用,构建起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推动科普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从事科教事业的奋进者,更需要甘为人梯的科普引路人,我们将是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的一颗颗“螺丝钉”,在现代化建设中立得住、有担当。
山乡田野、街角村头……山东省科技馆的大篷车前,总能看到孩子们花儿一般的笑容。全面提升科普教育水平,推动科技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事关农村孩子的教育福祉,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也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必然要求。
如何切实推动科普教育深入乡村?不断行进奔走的科普大篷车、科普志愿服务组织、农技协团体,赋予了齐鲁大地科技的神奇与美好。
这是一座行走的“魔法城堡”
讲述人:山东省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工作人员 王本义
我是从2022年3月“乡村振兴科普行——流动科普巡展活动”启动当天开始跟车的,至今已走过全省13个市,去过19个区县,每次看到孩子们的认真劲儿和新鲜感,心中那种“值得”感都会油然而生。
让科普资源走出去,助力偏远地区科普教育,这是大篷车承载的使命与梦想。一年来,我们驾驶着科普大篷车和流动影院车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把科普知识、科技信息送到乡村孩子身边,助力这些幼苗早日成长为素质喜人、勤耕不辍的创新人才。
这是一座行走的“魔法城堡”。你看,大篷车经过不断的升级和改良,每台车里都配备了各种各样的科普展品、实验用品和可联网使用的资源包。每次下乡前,科普辅导员都会基于展品展项、热点事件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为孩子们奉上有趣的科学实验、科普讲解,同时用奇妙的科学现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动手动脑中把科学的种子“种”在他们心里。
其实,践行科普使命、履行社会责任不能仅仅体现在全新升级的科普场馆上。让阵地科普和流动科普充分融合,使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的科普教育资源是乡村振兴科普行最朴素的意义所在。
去年,馆里又为我们重新配备了一台Ⅰ型科普大篷车,科学老师们依托球幕影院开发了20分钟的短课,《蛟龙探海》《汽车智造》《嫦娥探月》等4D电影像一扇扇有魔力的窗口,吸引着孩子们探索更加广袤的世界。
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我觉得每个青少年都拥有仰望浩瀚星空的权利。最让我开心的是,看到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这束光,会照亮他们对科技世界的无尽探索……
走深走实,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讲述人:滨州市科技馆副馆长 顾志谦
“科技馆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公益性机构,助力乡村振兴,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早已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事科普工作近20年,我经历了从一名普通小学老师到滨州市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教育负责人的转变,也见证了滨州市基层科普事业振兴的“翻天覆地”。
2005年,当我还是一名兼职科技辅导员的时候,就深知科学教育对孩子们的未来成长具有深刻意义,于是在两年时间内,我和同事们在校内建成了生态馆、陶瓷馆、化石馆、军事馆、科技馆,并成立了校园科技学院。在一系列的校园创意发明课程和动手实践活动中,大家欣喜地感受到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探究兴趣,也意识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手能力,要比凭借书本的想象更重要。
为了让基层,尤其是乡村的孩子感受科技的魅力,省科技馆发挥龙头作用,以智慧科技馆建设为依托,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开展业务培训指导,为地方科技馆建设“借智”“聚力”,滨州市现代科技场馆体系建设走县入乡,逐渐铺展开来。目前,我市无棣、阳信、惠民3个县级实体科技馆已正式运行,博兴、滨城等4个县市区科技馆正在筹建。在省科技馆的主导下,省内优秀专家陆续走进滨州,深入县乡,推动科普资源普惠均衡化、服务常态化。
科学普及既需要吸引孩子们走进场馆,也需要带着科普资源走出去。近年来,为有效拓展科技馆科学普及的边界,市科技馆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
借助省、市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等设施,市科技馆创新探索联动机制,推动“乡村振兴科普行”走深走实,推动科普资源在农村普惠共享;依托省、市科协指导,成立了天文观测、航空科普等多个专委会,增添军事国防教育、天文观测、科普义诊、科技馆特色教育,开展科普下乡巡展活动240余场,惠及基层群众17.5万人次。
从科普场馆加大科普资源供给,到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再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更好地运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科教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必能培育出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
让科学“走进现实”推动乡村发展
讲述人:山东省科技馆馆长 夏庆刚
2021年,山东省印发《山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省科技馆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主体,在省科协的领导下,深入开展了多项具有区域特点、山东特色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和重点工程。
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立足场馆建设,省科技馆科普基础设施体系逐渐完备,推动区域整体科教能力大幅提升,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了解科学、爱上科学的“第二课堂”。通过一轮轮巡展、一次次出车,以科普大篷车、流动影院车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科普行动”,已成为科学知识及科学观念在全省农村、学校、社区传播和覆盖的重要途径,流动的科普盛宴跨越山水,步履不停。
很多人觉得科技馆离农业很远,其实并不是这样。
把技术方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因地制宜帮助农民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已成为省科技馆推动基层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响当当的品牌。近年来,我们扶持成立了山东农技协滨州棉麻专业委员会,服务范围辐射省内7市20多个棉花产区;推动成立了鱼台县新型农技协联合会,吸纳20多家涉农协会、企事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像这样的科技服务团体山东还有不少,我们先后在菏泽、泰安举办“农业专家科技下乡”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邀请省内外农业专家深入乡村田野进行技术辅导,惠及群众2万余人。同时,省科协主办的“山东科学大讲堂”触角不断延伸,培养出众多“田秀才”“土专家”,为科技振兴乡村打造“永久”人才队伍。
厚植科普沃土,让科普人才的“根系”更加发达。在今年举办的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农村基层科技辅导员们多项创新成果取得了优异成绩,也成为全省科普人才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科技馆广泛发动各类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服务工作中来,同时实施分类分层的科普会员服务项目,形成了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我们注重加强科普体系从业人员培训,从教师到校长,从教学方法到意识培育,同时发挥大型赛事的激励作用,构建起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推动科普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从事科教事业的奋进者,更需要甘为人梯的科普引路人,我们将是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的一颗颗“螺丝钉”,在现代化建设中立得住、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