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建言献策

2023-06-06 作者: 魏然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魏然

  近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在济南召开,围绕“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举行大会发言。
  聚力动能转换 挺起“产业脊梁”
  侯军常委代表经济界发言时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力促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聚焦冶金、化工、轻工等重点行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总结钢铁、石化行业经验,继续推动“七大行业”兼并重组。
  力促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开展补链强链融链固链行动。
  力促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成势。依托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培育新的增长点。
  力促数字经济加压奋进。推动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强芯”“扩量”,健全分类培育机制,打造品牌企业和聚集区。
  数字赋能 助力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转型是方向之一。严中华常委建议:
  以数聚智,发力“山东新品”。利用数字手段汇聚行业研发资源,实现设计工具、模型等的共享共用。鼓励海尔、海信等制造业龙头开发工业母机、通用操作系统等,吸引链上企业面向消费者提供解决方案。
  以数提质,培优“山东精品”。实施技改提级行动,加快研发轻量化、低代码开发平台,赋能提升产品质量。密切工业大数据与内外贸数据、企业信用数据之间的关联及应用,助推打造“质量鲁品”。
  触网蝶变,打造“山东名品”。鼓励行业龙头发展新业态,加快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发挥“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云上展厅”平台作用,赋能企业品牌拓展。支持自贸区、综保区和链主企业建设数字服务平台,提高消费品工业国际软实力。
  以新能源开发建设为重点 构建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王栩常委围绕新能源开发建设提出建议:
  构建清洁绿色能源供应新体系。将海上风电、光伏开发范围拓展至沿海各市,建设黄渤海风光资源产业集群;制定黄河下游山东绿色能源廊道规划,提高陆上风电光伏发展成效;探索集风、光、核、燃、氢于一体的协同发展新模式。
  树立煤电安全低碳转型新标杆。采取“上大压小”等方式,加快大型、高效清洁煤电项目开发建设;以保供能力、调峰能力为依据,对煤电企业在新能源开发资源分配上给予挂钩倾斜。
  打造能源科技创新引领新优势。锚定海上风电、光伏及高效储能等技术,围绕新能源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局域网、离网型新能源发电等,开展技术攻关,延伸重点产能生产链、关键产品制造链。
  破除新能源消纳并网新问题。推进电网送出系统统一规划、建设,推动能源基地与重点负荷中心互联互通,实现分布式新能源就地消纳等。
建设低碳交通 助力示范先行
  肖培树常委代表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发言时,就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提出建议:
  优化运输结构。着力推动“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构建以“路网+疏港铁路+专用线+物流基地+战略装车点”为主体的铁路货运网络;全面实施京杭运河提升等工程;推进港口、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和油品管道建设,放大多式联运节能效应。
  推动交通清洁用能。通过龙头牵引、扩大氢能重卡试点应用推广、推进加氢站点建设等,加速氢能利用。超前布局城乡、园区、物流干线沿线充换电、储能、电网改造等设施网络。
  提升交通治理能力。构建实时道路交通流及运营设备多源能耗监测和用能负荷预测系统,提升动态、全覆盖碳排放监测及核算技术水平。
加快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商雪梅常委建议,加快构建循环发展建设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建造源头嵌入绿色理念。加强先进技术攻关,重点突破窑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纯化催化转化利用、新型固碳胶凝材料制备等重大关键性节能低碳技术,提升基础材料绿色化水平。
  运维管理聚焦节能减排。搭建能源管理平台,深挖商业楼宇等能耗大户节能潜力。抢抓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更新机遇,利用节能门窗、屋面保温适宜技术开展节能改造。
  环境治理注重循环利用。深化垃圾分类处理,针对社区内分类但垃圾车“一锅端”现状,抓牢前期源头端和后期处理端,推广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等。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厚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底色
  张建常委代表民盟山东省委会发言时建议,加强污染防控与有机物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推动源头减量制度化。完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法律规制,强化固废产生者责任。配合源头减量,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出绿色产品,打造示范园区。
  提升多元固废资源化水平。加强固废资源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重点突破一批适宜于有机固废、建筑垃圾、大宗工业固废处理的创新技术及关键材料、核心器件和成套装备,推动固废高质循环利用。
  降低污水处理工艺能耗。建立污水处理运营奖惩和补贴制度。发展高效污水源热泵设备,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设备等,从技术层面加强污水热能回收,降低能耗和药耗浪费。
优化措施定向突破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李广庆常委对完善工业领域减排降碳提出建议:
  建载体,强化数据支撑。依托国网山东电力实时碳排放核算能力,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监控核算平台,全面掌握燃煤锅炉碳排放状况。摸清电网发电碳排放路径,建立用电企业高时空分辨率的电碳关系数据,测算和更新电网碳排放因子,保障用电企业准确核算用电间接碳排放。
  抓重点,提升统计管控效能。紧盯“两高”行业,建立基础数据库和“三位一体”监管核算平台,全面掌握行业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情况,利用核算结果制定能耗指标,精细化引导企业节能减排。
  重过程,保证核算对接国际规则。立足产品端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碳足迹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支持企业核算产品碳足迹,对冲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终端倒逼、全程覆盖、利益牵引的核算新模式。
  □ 本报记者 魏然

  近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在济南召开,围绕“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举行大会发言。
  聚力动能转换 挺起“产业脊梁”
  侯军常委代表经济界发言时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力促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聚焦冶金、化工、轻工等重点行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总结钢铁、石化行业经验,继续推动“七大行业”兼并重组。
  力促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开展补链强链融链固链行动。
  力促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成势。依托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培育新的增长点。
  力促数字经济加压奋进。推动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强芯”“扩量”,健全分类培育机制,打造品牌企业和聚集区。
  数字赋能 助力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字转型是方向之一。严中华常委建议:
  以数聚智,发力“山东新品”。利用数字手段汇聚行业研发资源,实现设计工具、模型等的共享共用。鼓励海尔、海信等制造业龙头开发工业母机、通用操作系统等,吸引链上企业面向消费者提供解决方案。
  以数提质,培优“山东精品”。实施技改提级行动,加快研发轻量化、低代码开发平台,赋能提升产品质量。密切工业大数据与内外贸数据、企业信用数据之间的关联及应用,助推打造“质量鲁品”。
  触网蝶变,打造“山东名品”。鼓励行业龙头发展新业态,加快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发挥“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云上展厅”平台作用,赋能企业品牌拓展。支持自贸区、综保区和链主企业建设数字服务平台,提高消费品工业国际软实力。
  以新能源开发建设为重点 构建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王栩常委围绕新能源开发建设提出建议:
  构建清洁绿色能源供应新体系。将海上风电、光伏开发范围拓展至沿海各市,建设黄渤海风光资源产业集群;制定黄河下游山东绿色能源廊道规划,提高陆上风电光伏发展成效;探索集风、光、核、燃、氢于一体的协同发展新模式。
  树立煤电安全低碳转型新标杆。采取“上大压小”等方式,加快大型、高效清洁煤电项目开发建设;以保供能力、调峰能力为依据,对煤电企业在新能源开发资源分配上给予挂钩倾斜。
  打造能源科技创新引领新优势。锚定海上风电、光伏及高效储能等技术,围绕新能源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局域网、离网型新能源发电等,开展技术攻关,延伸重点产能生产链、关键产品制造链。
  破除新能源消纳并网新问题。推进电网送出系统统一规划、建设,推动能源基地与重点负荷中心互联互通,实现分布式新能源就地消纳等。
建设低碳交通 助力示范先行
  肖培树常委代表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发言时,就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提出建议:
  优化运输结构。着力推动“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构建以“路网+疏港铁路+专用线+物流基地+战略装车点”为主体的铁路货运网络;全面实施京杭运河提升等工程;推进港口、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和油品管道建设,放大多式联运节能效应。
  推动交通清洁用能。通过龙头牵引、扩大氢能重卡试点应用推广、推进加氢站点建设等,加速氢能利用。超前布局城乡、园区、物流干线沿线充换电、储能、电网改造等设施网络。
  提升交通治理能力。构建实时道路交通流及运营设备多源能耗监测和用能负荷预测系统,提升动态、全覆盖碳排放监测及核算技术水平。
加快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商雪梅常委建议,加快构建循环发展建设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建造源头嵌入绿色理念。加强先进技术攻关,重点突破窑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纯化催化转化利用、新型固碳胶凝材料制备等重大关键性节能低碳技术,提升基础材料绿色化水平。
  运维管理聚焦节能减排。搭建能源管理平台,深挖商业楼宇等能耗大户节能潜力。抢抓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更新机遇,利用节能门窗、屋面保温适宜技术开展节能改造。
  环境治理注重循环利用。深化垃圾分类处理,针对社区内分类但垃圾车“一锅端”现状,抓牢前期源头端和后期处理端,推广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等。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厚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底色
  张建常委代表民盟山东省委会发言时建议,加强污染防控与有机物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推动源头减量制度化。完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法律规制,强化固废产生者责任。配合源头减量,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出绿色产品,打造示范园区。
  提升多元固废资源化水平。加强固废资源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重点突破一批适宜于有机固废、建筑垃圾、大宗工业固废处理的创新技术及关键材料、核心器件和成套装备,推动固废高质循环利用。
  降低污水处理工艺能耗。建立污水处理运营奖惩和补贴制度。发展高效污水源热泵设备,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设备等,从技术层面加强污水热能回收,降低能耗和药耗浪费。
优化措施定向突破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李广庆常委对完善工业领域减排降碳提出建议:
  建载体,强化数据支撑。依托国网山东电力实时碳排放核算能力,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监控核算平台,全面掌握燃煤锅炉碳排放状况。摸清电网发电碳排放路径,建立用电企业高时空分辨率的电碳关系数据,测算和更新电网碳排放因子,保障用电企业准确核算用电间接碳排放。
  抓重点,提升统计管控效能。紧盯“两高”行业,建立基础数据库和“三位一体”监管核算平台,全面掌握行业企业能耗和碳排放情况,利用核算结果制定能耗指标,精细化引导企业节能减排。
  重过程,保证核算对接国际规则。立足产品端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碳足迹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支持企业核算产品碳足迹,对冲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终端倒逼、全程覆盖、利益牵引的核算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