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2023-05-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
|
文学类综艺如何出圈
据光明日报,2023年开年,《我在岛屿读书》《文学馆之夜》等文学类节目的播出,让文学和文学背后的作者走到台前,拉近了文学与观众的距离。“高冷”的文学类节目在融媒体传播时代频频出圈,得益于节目在精神性、传播性、趣味性等方面的探索。
在日趋垂类发展的综艺创作市场里,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文学类综艺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当下的文学类综艺抓住了这种独特的精神价值,是对文学精神的一种综合性、时代性的阐发,打通了文学与当代人的精神链路。这些节目,不但是对布满灰尘的文学名著的解读,而且让当代观众与这些文学精神产生共鸣。
文学类节目有创作门槛,也有接受门槛,不同于一般的真人秀观察综艺节目。一方面,文学需要沉浸式品味,这与综艺节目追求娱乐化效果显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节目对创作者自身文学素质要求比较高,这直接关乎能否打开文学家的内心世界,关乎能否将话题讨论引起观众共鸣。
据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报告称,2022年读书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17%,时长超过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数量同比增长279.44%。越来越多的网络视听、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开始参与文学类节目的创作,让文学类综艺更适合大众传播。
金庸图书馆何以牵动人心
据南方日报,有知名自媒体人发文恳请相关方面不要拆除金庸图书馆,引发公众热议。金庸图书馆坐落于嘉兴学院越秀校区,系金庸捐资300万港币所建,但几年前就已不再使用。4月23日,浙江省嘉兴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绝对不会“一拆了之”,而是继续做好保护利用工作。
一座图书馆的去留何以牵动人心?人们常说,故乡是永恒的文学母题。从《射雕英雄传》中的“醉仙楼”,到《神雕侠侣》开篇的“嘉兴南湖”,作为金庸故乡的嘉兴,时常出没于他的武侠江湖中,这一“梦幻联动”寄于这座图书馆中,便更添一份厚重的情感价值。
此事背后透出的担忧让人深思:类似的文化场所,所在地段寸土寸金,原址保留抵得过土地开发的诱惑吗?去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到,要“切实保护能够体现城市特定发展阶段、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既有建筑”。不一定非要达到“文物”标准,不少建筑和街区都有理由被列入保护范围、纳入城市的精细化治理之中。
文脉守护和经济发展并非一道单选题,不能盲目搞大拆大建,甚至是拆真建假,不可走“欲练神功引刀自宫”的歪路,而应在城市空间规划中,使出巧劲、准劲,求得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非遗直播要善借外力
据经济日报,曾几何时,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非遗仅仅是停留在书上的陌生名字,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现在,点开直播间,天南海北的非遗生动展现,主播介绍着历史渊源、文化故事,回应留言和提问。观众则用点赞、打赏、购买等方式,表达对非遗艺术的认同与喜爱。
非遗的传播,问题并不在于底蕴消减,而在于能否实现创意化、生活化的传播,能否打破时空限制以较低成本进入大众日常生活中。直播间恰好构建起了这样的场景,让非遗走出不同角落,人们可以在手机屏幕中看到千里之外的村庄闪耀的艺术光彩。
对非遗从业者而言,做直播应了解当下市场需求,根据不同非遗的艺术特点选用合适的传播方式,避免内容同质化。或通过服化道突出艺术之精美,或记录制作过程以体现工艺之精湛,又或是展现匠心精神,见人、见物、见生活、见真情,进行更有深度的内容输出。各地区、各种类的非遗从业者也可以探索跨界合作、协同传播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活力。对直播平台而言,应通过资源、流量、运营等服务非遗从业者。
乡村教育应有乡土特色
据人民日报,在山东菏泽,乡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设田园课程;在重庆潼南,乡村学校成立少年宫,为学生学习剪纸、竹编、扎染提供平台;在四川成都,乡村学校深入挖掘当地陶艺产业文化价值……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具有乡村特色的教学课程,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活力。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文化底色。作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广大农村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乡土手艺、民俗礼仪、民居建筑等等,包含民间的创造智慧,维系和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这些特色乡土文化,本身就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
我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风貌、乡土文化各具特色。这决定了乡村教育要多关注本土文化生态。在设计课程时,乡村学校不妨因地制宜,将本地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社会文化知识,气候、动物、植物等自然文化知识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与乡村的文化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场景、山林田野自然景观等教学资源,搭建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开展体验、参与、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厚学生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
(□记者 王臻儒 整理)
据光明日报,2023年开年,《我在岛屿读书》《文学馆之夜》等文学类节目的播出,让文学和文学背后的作者走到台前,拉近了文学与观众的距离。“高冷”的文学类节目在融媒体传播时代频频出圈,得益于节目在精神性、传播性、趣味性等方面的探索。
在日趋垂类发展的综艺创作市场里,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文学类综艺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当下的文学类综艺抓住了这种独特的精神价值,是对文学精神的一种综合性、时代性的阐发,打通了文学与当代人的精神链路。这些节目,不但是对布满灰尘的文学名著的解读,而且让当代观众与这些文学精神产生共鸣。
文学类节目有创作门槛,也有接受门槛,不同于一般的真人秀观察综艺节目。一方面,文学需要沉浸式品味,这与综艺节目追求娱乐化效果显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节目对创作者自身文学素质要求比较高,这直接关乎能否打开文学家的内心世界,关乎能否将话题讨论引起观众共鸣。
据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报告称,2022年读书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17%,时长超过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数量同比增长279.44%。越来越多的网络视听、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开始参与文学类节目的创作,让文学类综艺更适合大众传播。
金庸图书馆何以牵动人心
据南方日报,有知名自媒体人发文恳请相关方面不要拆除金庸图书馆,引发公众热议。金庸图书馆坐落于嘉兴学院越秀校区,系金庸捐资300万港币所建,但几年前就已不再使用。4月23日,浙江省嘉兴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绝对不会“一拆了之”,而是继续做好保护利用工作。
一座图书馆的去留何以牵动人心?人们常说,故乡是永恒的文学母题。从《射雕英雄传》中的“醉仙楼”,到《神雕侠侣》开篇的“嘉兴南湖”,作为金庸故乡的嘉兴,时常出没于他的武侠江湖中,这一“梦幻联动”寄于这座图书馆中,便更添一份厚重的情感价值。
此事背后透出的担忧让人深思:类似的文化场所,所在地段寸土寸金,原址保留抵得过土地开发的诱惑吗?去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到,要“切实保护能够体现城市特定发展阶段、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既有建筑”。不一定非要达到“文物”标准,不少建筑和街区都有理由被列入保护范围、纳入城市的精细化治理之中。
文脉守护和经济发展并非一道单选题,不能盲目搞大拆大建,甚至是拆真建假,不可走“欲练神功引刀自宫”的歪路,而应在城市空间规划中,使出巧劲、准劲,求得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非遗直播要善借外力
据经济日报,曾几何时,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非遗仅仅是停留在书上的陌生名字,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现在,点开直播间,天南海北的非遗生动展现,主播介绍着历史渊源、文化故事,回应留言和提问。观众则用点赞、打赏、购买等方式,表达对非遗艺术的认同与喜爱。
非遗的传播,问题并不在于底蕴消减,而在于能否实现创意化、生活化的传播,能否打破时空限制以较低成本进入大众日常生活中。直播间恰好构建起了这样的场景,让非遗走出不同角落,人们可以在手机屏幕中看到千里之外的村庄闪耀的艺术光彩。
对非遗从业者而言,做直播应了解当下市场需求,根据不同非遗的艺术特点选用合适的传播方式,避免内容同质化。或通过服化道突出艺术之精美,或记录制作过程以体现工艺之精湛,又或是展现匠心精神,见人、见物、见生活、见真情,进行更有深度的内容输出。各地区、各种类的非遗从业者也可以探索跨界合作、协同传播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活力。对直播平台而言,应通过资源、流量、运营等服务非遗从业者。
乡村教育应有乡土特色
据人民日报,在山东菏泽,乡村学校利用乡土资源开设田园课程;在重庆潼南,乡村学校成立少年宫,为学生学习剪纸、竹编、扎染提供平台;在四川成都,乡村学校深入挖掘当地陶艺产业文化价值……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具有乡村特色的教学课程,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活力。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文化底色。作为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广大农村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乡土手艺、民俗礼仪、民居建筑等等,包含民间的创造智慧,维系和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这些特色乡土文化,本身就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
我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风貌、乡土文化各具特色。这决定了乡村教育要多关注本土文化生态。在设计课程时,乡村学校不妨因地制宜,将本地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社会文化知识,气候、动物、植物等自然文化知识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与乡村的文化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场景、山林田野自然景观等教学资源,搭建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开展体验、参与、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厚学生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
(□记者 王臻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