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红色讲堂”、传承传统技艺、承载行业使命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以文化育人铸魂

2023-04-24 作者: 吴荣欣 来源: 大众日报
  □ 魏倩 邱学文 吴荣欣

  近年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以“大道文化”育人推动思政育人路径融合的三全育人改革,系统打造红色育人基地、传统文化传习基地、交通强国科普基地,开展系列文化育人的深入探索。“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先进行业文化都是校园文化的丰富给养,要继承好,发扬好,关键是要传承、融合、创新到学校自身文化中。”日前,该校宣传部部长牟海林说。
用红色文化点亮信仰
  潍县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城市攻坚战,也是华东军民转入战略反攻后取得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所在地凤凰山作为外围制高点,是潍县战役诸多外围重要战场之一。2022年在当地宣传部、党史办等部门的支持下,该校依托原有的思政演练教室建成潍县战役纪念馆,同时在校园内建设了“潍县战役”主题雕塑广场。“我们把‘潍县战役’的线下资源和涵盖国内80个红色教育场馆的线上VR资源相结合,在丰富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们走进现场,悟出思想。”该校思政部老师、纪念馆第一批讲解员黄婷婷说。
  “我们有两位老师的长辈就参加过潍县战役,到过凤凰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前辈们为了建设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今天的交职人立足交通行业,为建设交通强国而接续奋斗。”牟海林说。
  该校依托区域红色资源,同周边的坊茨小镇、炭矿遗址文化园、庄龙甲烈士纪念园等场馆联动,打造党性教育、思政教育一体化研学基地。该校通过讲好“革命故事”,办好“红色讲堂”,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的“活教材”,以“初心课堂”“情景党课”等形式,使革命文化根植于青年大学生的心田。
用交通文化传承使命
  “我们几个年级的学生,先后历时5年,基本寻遍了山东的古桥,现在主要是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将这些古桥的风貌保存起来,期望以后能对古桥的保护和修复做点什么。”在该校桥梁文化馆内,道路桥梁专业学生汪志泉说。2022年齐鲁古桥研究中心落户该校,这也是中国北方仅有的两个古桥研究中心。中心的桥梁文化馆内一面墙上,记录的是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寻访古桥留下的资料。
  “我们把桥梁文化融入系、部分支文化之内,一座桥不仅事关当地道路交通,也延续着当地的文化脉络,同时也承载着古代匠人的匠心匠艺,学生在寻访收录的过程中,本身也是对所从事的职业道路的认同,或者说是从过去到将来的演进中,更清楚一个桥梁人应该担负的使命。”该校公路与建筑系党总支书记刘芹说。
  该校依托各交通专业群实训场所打造的交通强国系列科普基地成为学校文化地标。“来到学校一段时间,对交通行业的选择更加确定,也相信在交通的广袤天地里,一定能有所作为。”在学院航空科普馆内,正在负责讲解的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付秀印信心十足。
用传统文化增强自信
  每年5月份,学院都会用一场盛大的仪式——祭孔大典,来拉开传统文化节的序幕。“我们依托孔子学堂,把传统典仪、经典诵读、古琴书画等体验项目结合起来,用现场体验的方式让参与者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同时把风筝、书画、民乐等学生社团融入进来,让风筝、嵌银、核雕等非遗技艺在校园内传承扎根,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更加有吸引力,让学生们对我们民族的传承与复兴更有信心。”该校孔子学堂院长、每年祭孔大典的总典仪于俊英教授说。
  在航海科普馆五楼的技艺传承平台,几位学生正在利用3D技术制作船只模型。“我们从航海的历史与发展中描绘海上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把船舶制造的工艺用现代的方式再次呈现,让学生在文化环境中熏陶,在技艺传承中成长。”该校航海系党总支书记孙阳说。
  校园内“孔子石”“匠心园”“桃李园”等园林景观错落有致,“博文”“思齐”等道路连通校园,“红木嵌银”“风筝扎制”“核雕雕刻”“古桥技艺”等传承平台融入其间,一系列经典活动贯穿全年,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与思想精华,借助符合时代情境的表达方式,成为与革命文化、行业文化互相浚通的活水,释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
  □ 魏倩 邱学文 吴荣欣

  近年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以“大道文化”育人推动思政育人路径融合的三全育人改革,系统打造红色育人基地、传统文化传习基地、交通强国科普基地,开展系列文化育人的深入探索。“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先进行业文化都是校园文化的丰富给养,要继承好,发扬好,关键是要传承、融合、创新到学校自身文化中。”日前,该校宣传部部长牟海林说。
用红色文化点亮信仰
  潍县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城市攻坚战,也是华东军民转入战略反攻后取得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所在地凤凰山作为外围制高点,是潍县战役诸多外围重要战场之一。2022年在当地宣传部、党史办等部门的支持下,该校依托原有的思政演练教室建成潍县战役纪念馆,同时在校园内建设了“潍县战役”主题雕塑广场。“我们把‘潍县战役’的线下资源和涵盖国内80个红色教育场馆的线上VR资源相结合,在丰富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们走进现场,悟出思想。”该校思政部老师、纪念馆第一批讲解员黄婷婷说。
  “我们有两位老师的长辈就参加过潍县战役,到过凤凰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前辈们为了建设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今天的交职人立足交通行业,为建设交通强国而接续奋斗。”牟海林说。
  该校依托区域红色资源,同周边的坊茨小镇、炭矿遗址文化园、庄龙甲烈士纪念园等场馆联动,打造党性教育、思政教育一体化研学基地。该校通过讲好“革命故事”,办好“红色讲堂”,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的“活教材”,以“初心课堂”“情景党课”等形式,使革命文化根植于青年大学生的心田。
用交通文化传承使命
  “我们几个年级的学生,先后历时5年,基本寻遍了山东的古桥,现在主要是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将这些古桥的风貌保存起来,期望以后能对古桥的保护和修复做点什么。”在该校桥梁文化馆内,道路桥梁专业学生汪志泉说。2022年齐鲁古桥研究中心落户该校,这也是中国北方仅有的两个古桥研究中心。中心的桥梁文化馆内一面墙上,记录的是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寻访古桥留下的资料。
  “我们把桥梁文化融入系、部分支文化之内,一座桥不仅事关当地道路交通,也延续着当地的文化脉络,同时也承载着古代匠人的匠心匠艺,学生在寻访收录的过程中,本身也是对所从事的职业道路的认同,或者说是从过去到将来的演进中,更清楚一个桥梁人应该担负的使命。”该校公路与建筑系党总支书记刘芹说。
  该校依托各交通专业群实训场所打造的交通强国系列科普基地成为学校文化地标。“来到学校一段时间,对交通行业的选择更加确定,也相信在交通的广袤天地里,一定能有所作为。”在学院航空科普馆内,正在负责讲解的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学生付秀印信心十足。
用传统文化增强自信
  每年5月份,学院都会用一场盛大的仪式——祭孔大典,来拉开传统文化节的序幕。“我们依托孔子学堂,把传统典仪、经典诵读、古琴书画等体验项目结合起来,用现场体验的方式让参与者感悟传统文化魅力,同时把风筝、书画、民乐等学生社团融入进来,让风筝、嵌银、核雕等非遗技艺在校园内传承扎根,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更加有吸引力,让学生们对我们民族的传承与复兴更有信心。”该校孔子学堂院长、每年祭孔大典的总典仪于俊英教授说。
  在航海科普馆五楼的技艺传承平台,几位学生正在利用3D技术制作船只模型。“我们从航海的历史与发展中描绘海上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把船舶制造的工艺用现代的方式再次呈现,让学生在文化环境中熏陶,在技艺传承中成长。”该校航海系党总支书记孙阳说。
  校园内“孔子石”“匠心园”“桃李园”等园林景观错落有致,“博文”“思齐”等道路连通校园,“红木嵌银”“风筝扎制”“核雕雕刻”“古桥技艺”等传承平台融入其间,一系列经典活动贯穿全年,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与思想精华,借助符合时代情境的表达方式,成为与革命文化、行业文化互相浚通的活水,释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