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3-04-19 作者: 贾瑞君 李广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李广寅

  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支撑。4月18日,弘扬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在东营举行。现场,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沿黄九省(区)党校(行政学院)、社会科学院以及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建言献策,弘扬黄河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举办这次论坛,对于推动黄河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白皓说。
  黄河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着超越地域和流域文化的独特优势。“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黄河早已超越了地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呼唤着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邹广文认为,要站在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古老悠久的黄河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冯颜利看来,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蕴含着伟大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希望通过不断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大力弘扬伟大的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成长于黄河源头、服务于黄河源头的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成俊,来到黄河入海口中心城市东营后感慨颇丰。“黄河流域的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马成俊说,通过此次交流,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河文化的独特内涵,为回到家乡全方位弘扬黄河文化、倡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累了宝贵经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根本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杨国斌认为,做好黄河文化研究、讲好黄河故事,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李广寅

  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支撑。4月18日,弘扬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在东营举行。现场,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沿黄九省(区)党校(行政学院)、社会科学院以及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建言献策,弘扬黄河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举办这次论坛,对于推动黄河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白皓说。
  黄河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着超越地域和流域文化的独特优势。“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黄河早已超越了地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呼唤着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邹广文认为,要站在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古老悠久的黄河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冯颜利看来,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蕴含着伟大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希望通过不断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大力弘扬伟大的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成长于黄河源头、服务于黄河源头的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成俊,来到黄河入海口中心城市东营后感慨颇丰。“黄河流域的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马成俊说,通过此次交流,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黄河文化的独特内涵,为回到家乡全方位弘扬黄河文化、倡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累了宝贵经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根本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杨国斌认为,做好黄河文化研究、讲好黄河故事,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