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沙、修涵闸、固堤坝,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聊城水利人——

保一方平安 富群众“口袋”

2023-04-18 作者: 孙亚飞 方垒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孙亚飞 方 垒
  本报通讯员 赫 鹏 马胜男

  水滩鸥鹭啄鱼欢,苇海绿波尽眼底。4月11日,全省“弘扬水文化 沿黄水利行”媒体采风团走进位山黄河公园,感受这里“黄沙漫天”蝶变“绿水青山”的丰硕成果。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就是个沙窝窝,进出村都要扛着自行车走好几里路才行。因为长年风沙不断,村民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揭不开锅,‘一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就是那时流传的顺口溜。”在聊城高新区顾官屯镇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李尚龙的记忆里,恶劣的生态环境,只为村里留下了贫瘠的土地。村民苦于在沙土地里“刨食”,超六成人口外出讨生活。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3.5万亩位山灌区沉沙池区,造成包括兴隆村在内的92个村及周边区域整体贫困。2016年,位山灌区沉沙池区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正式启动。秉承“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甘于奉献、求实创新”信念的灌区水利人,努力将5000多亩的东沉沙池1号池及周边区域,打造成了一个以沉沙输水、游览观光为主要功能,兼有娱乐运动、科教启智功能的3A级特色生态景区。
  与生态景区一道而来的,还有村里人的好日子。李尚龙告诉记者,以位山黄河公园为中心的生态景区,配套开展架桥铺路、植树造林、土质提升等基础设施、防风固沙、生态绿化工程,硬是将沙窝窝里的穷苦村“拉”进了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土壤改良后,我们在地里种上了小麦和玉米,如今也有了亩产1300斤小麦、1000斤玉米的好收成。”李尚龙说,兴隆村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搭起了蔬菜大棚、建起了苹果园,加之公园占地租金,村民年人均收入超万元,村集体年收入更是突破50万元。
  聊城境内,59.51公里的黄河与80.8公里的金堤河蜿蜒曲折。沿河而建的黄河主题文化园,在展现黄河文化故事的同时,无一不“讲述”着聊城水利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故事。在北金堤主题文化园,昔日防汛抢险的故事触目惊心;在位山引黄闸主题文化园,“解津渴”“缓冀忧”的奉献故事令人感叹……治黄沙、修涵闸、固堤坝,正是几代水利人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才确保了一方群众的平安,富足了多地群众的“口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聊城正处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区。我们着眼国家和山东所需、聊城所能,加快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聊城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贾相云介绍,近年来,聊城水利工作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兴水方针,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为目标,高标准实施南水北调、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等重点河道建设和治理项目,积极推进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建设大批平原水库,实施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市“五横六纵”水网格局初步形成,防洪安全和供水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聊城市委、市政府将加快水利发展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组织编制并启动实施《聊城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规划开展14个大类39个小类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543亿元。到2035年,将形成‘一心两廊、五横六纵、河网互联、库塘相间’的聊城现代水网新格局。”
  □ 本报记者 孙亚飞 方 垒
  本报通讯员 赫 鹏 马胜男

  水滩鸥鹭啄鱼欢,苇海绿波尽眼底。4月11日,全省“弘扬水文化 沿黄水利行”媒体采风团走进位山黄河公园,感受这里“黄沙漫天”蝶变“绿水青山”的丰硕成果。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就是个沙窝窝,进出村都要扛着自行车走好几里路才行。因为长年风沙不断,村民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揭不开锅,‘一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就是那时流传的顺口溜。”在聊城高新区顾官屯镇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李尚龙的记忆里,恶劣的生态环境,只为村里留下了贫瘠的土地。村民苦于在沙土地里“刨食”,超六成人口外出讨生活。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3.5万亩位山灌区沉沙池区,造成包括兴隆村在内的92个村及周边区域整体贫困。2016年,位山灌区沉沙池区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正式启动。秉承“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甘于奉献、求实创新”信念的灌区水利人,努力将5000多亩的东沉沙池1号池及周边区域,打造成了一个以沉沙输水、游览观光为主要功能,兼有娱乐运动、科教启智功能的3A级特色生态景区。
  与生态景区一道而来的,还有村里人的好日子。李尚龙告诉记者,以位山黄河公园为中心的生态景区,配套开展架桥铺路、植树造林、土质提升等基础设施、防风固沙、生态绿化工程,硬是将沙窝窝里的穷苦村“拉”进了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土壤改良后,我们在地里种上了小麦和玉米,如今也有了亩产1300斤小麦、1000斤玉米的好收成。”李尚龙说,兴隆村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搭起了蔬菜大棚、建起了苹果园,加之公园占地租金,村民年人均收入超万元,村集体年收入更是突破50万元。
  聊城境内,59.51公里的黄河与80.8公里的金堤河蜿蜒曲折。沿河而建的黄河主题文化园,在展现黄河文化故事的同时,无一不“讲述”着聊城水利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故事。在北金堤主题文化园,昔日防汛抢险的故事触目惊心;在位山引黄闸主题文化园,“解津渴”“缓冀忧”的奉献故事令人感叹……治黄沙、修涵闸、固堤坝,正是几代水利人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才确保了一方群众的平安,富足了多地群众的“口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聊城正处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区。我们着眼国家和山东所需、聊城所能,加快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聊城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贾相云介绍,近年来,聊城水利工作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兴水方针,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为目标,高标准实施南水北调、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等重点河道建设和治理项目,积极推进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建设大批平原水库,实施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市“五横六纵”水网格局初步形成,防洪安全和供水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聊城市委、市政府将加快水利发展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组织编制并启动实施《聊城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规划开展14个大类39个小类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543亿元。到2035年,将形成‘一心两廊、五横六纵、河网互联、库塘相间’的聊城现代水网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