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离病毒最近的人”留下了什么

积累的防控经验不会消失,并将成为应对未知变局的底气

2023-04-15 作者: 徐晨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徐 晨
  本报通讯员 闫鹏飞

  “现在一切都步入正轨了,终于不用时刻绷紧弦了。”4月14日,山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孙晓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疫情暴发后,长期从事病原学检测的孙晓光曾参与湖北鄂州以及省内多地的疫情防控工作,“每次出差至少半个月,我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家人也早就习惯了。”孙晓光回忆,疫情刚暴发时,家人听到他出差的消息还会忧心忡忡、千叮万嘱;随着时间推移,家里已经形成了“应急机制”,一听到他要出差,妻子就熟练地为他准备好行囊。
  一次次与疫情正面交锋,孙晓光不仅圆满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任务,更见证了我省核酸检测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新冠核酸检测的仪器越来越先进,工作流程不断优化完善,核酸检测的速度也在不断刷新。”孙晓光介绍。
  作为诊断新冠的“金标准”,核酸检测在疫情处置中起着重要作用。“早一点出结果,就能早点在全员筛查中快速发现阳性患者,然后才能尽快开展流调溯源、切断病毒传播链。”孙晓光介绍,随着病毒不断变异,传染性越来越强,这给核酸检测以及流调溯源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不断提升能力是首要应对方法。
  “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省委、省政府始终将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疫情期间,我省先后实施多轮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和倍增计划,日最大检测能力从疫情发生前的10万管提升到后来的1240.6万管,速度稳居全国前列。
  国家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后,我省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要“把握节奏、控制进程、拉平曲线、推后峰值”,并及时把工作重点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新十条”出台后,我省加强疫情监测和重点部位防控,全力开展医疗资源和药品器械准备工作,确保了调整转段平稳有序。
  随着政策优化调整,去年12月上旬,我省不少地方针对疫情防控工作新形势和群众就医用药的紧迫需求,将核酸采样点创新升级为发热诊疗站,“一点两用”,既可开展核酸采样服务,又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就医服务,有效缓解群众“扎堆”看病买药的难题,这一创新举措在我省迅速推广。
  如今,疫情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小,像孙晓光一样“离病毒最近的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过去三年积累下的疫情防控经验和打下的基础却不会消失,并将成为应对更多未知变局的底气。
  □ 本报记者 徐 晨
  本报通讯员 闫鹏飞

  “现在一切都步入正轨了,终于不用时刻绷紧弦了。”4月14日,山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孙晓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疫情暴发后,长期从事病原学检测的孙晓光曾参与湖北鄂州以及省内多地的疫情防控工作,“每次出差至少半个月,我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家人也早就习惯了。”孙晓光回忆,疫情刚暴发时,家人听到他出差的消息还会忧心忡忡、千叮万嘱;随着时间推移,家里已经形成了“应急机制”,一听到他要出差,妻子就熟练地为他准备好行囊。
  一次次与疫情正面交锋,孙晓光不仅圆满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核酸检测任务,更见证了我省核酸检测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新冠核酸检测的仪器越来越先进,工作流程不断优化完善,核酸检测的速度也在不断刷新。”孙晓光介绍。
  作为诊断新冠的“金标准”,核酸检测在疫情处置中起着重要作用。“早一点出结果,就能早点在全员筛查中快速发现阳性患者,然后才能尽快开展流调溯源、切断病毒传播链。”孙晓光介绍,随着病毒不断变异,传染性越来越强,这给核酸检测以及流调溯源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不断提升能力是首要应对方法。
  “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省委、省政府始终将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疫情期间,我省先后实施多轮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和倍增计划,日最大检测能力从疫情发生前的10万管提升到后来的1240.6万管,速度稳居全国前列。
  国家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后,我省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要“把握节奏、控制进程、拉平曲线、推后峰值”,并及时把工作重点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新十条”出台后,我省加强疫情监测和重点部位防控,全力开展医疗资源和药品器械准备工作,确保了调整转段平稳有序。
  随着政策优化调整,去年12月上旬,我省不少地方针对疫情防控工作新形势和群众就医用药的紧迫需求,将核酸采样点创新升级为发热诊疗站,“一点两用”,既可开展核酸采样服务,又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就医服务,有效缓解群众“扎堆”看病买药的难题,这一创新举措在我省迅速推广。
  如今,疫情对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小,像孙晓光一样“离病毒最近的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过去三年积累下的疫情防控经验和打下的基础却不会消失,并将成为应对更多未知变局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