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文化视点

2023-03-23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短篇小说,
“不倍速观看的最后领地”?

  据文汇报,AI技术巨型魔术表演般的迅猛进展,牵动了文学界对科技未来的想象。围绕“短篇小说的传统资源与当代技艺”主题,上海《小说界》和《思南文学选刊》主办的首届短篇小说论坛上,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提出,“加速时代”的文学身处的传播语境发生变化,受众对文本节奏提出更高要求,“长篇短写”这样强化小说节奏和视觉化的方法,或许会成为一种尝试。
  “好的短篇小说恰恰让人无法倍速去看。相对于长篇,短篇更能体现作者本人的气质。我们喜欢读短篇小说,往往是因为对作者感到亲近,哪怕其中有种种所谓缺陷都没关系。在短篇写作中,小说家个人的魅力要大于小说技术。”评论家张定浩说。
  读者对“好故事”的渴求仍是刚需般的存在。“好短篇越来越像现代或后现代建筑。小说的形式就像砖、瓦、钢筋、玻璃——它们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是分开的,但现在小说的形式也是甚至更是内容。”在评论家木叶看来,好的短篇小说能把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很好,“当你觉得ChatGPT很强悍的时候,看似不动的建筑也有着无限可能。”
一场唐诗音乐会的启示
  据人民日报,最近,西安交响乐团推出的《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直播走红网络,吸引了2300万人次在线观赏。这场音乐会不仅有常规的乐队演奏,还邀请多位艺术家以朗诵、韵白等方式展现唐诗的风采。伴着空灵的古琴声,音乐人用粤语吟诵《春江花月夜》,带来别致的韵律之美;戏曲演员身着戏装登场,将边塞诗的苍凉壮阔演绎得淋漓尽致……如今,乘着创意的翅膀,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的打开方式相遇,展现更加鲜活的模样。
  当前,“文化+科技”成为趋势,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直播等新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段日益丰富、传播范围不断拓展,观众的体验感、代入感进一步增强。科技赋能,让厚重的经典可亲可感,让每一次“一眼千年”都令人心驰神往,今天的人们得以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历久弥新的传统、经典、文物是跨越时空的瑰宝,散发着生生不息的魅力。传统走向现代、古老变得新潮,鲜活灵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贴得更近,唤起人们的文化情怀。期待更多独具匠心的巧思、丰富多样的表达、前沿新颖的形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故纸堆中”走向“聚光灯下”,绽放出更为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彩。
不完美的文心一言
同样未来可期

  据南方日报,文心一言此前被外界定义为“中国版ChatGPT”。从功能来看,它致力于成为知识增强的大语言模型。浪潮既起,迎潮而上,是科技创新的必答题。一方面,能写作文、编代码、创作小说的ChatGPT已经证明,AI生成技术将会重塑搜索格局,必须开辟竞争新赛道;另一方面,未雨绸缪防“卡脖子”,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大语言模型。
然而,这场早早就放出风声的发布会,反响着实有些平淡,甚至夹杂着一丝唱衰、嘲讽的声音。客观地说,文心一言与ChatGPT的差距还很大,但我们仍要多一些鼓励。目前,文心一言具有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数理逻辑推算、中文理解和多模态生成五大能力,虽然潜力有待释放,但仍不失为里程碑式的生产工具。另外,在全球大厂中,百度是第一个做出对标ChatGPT产品的企业,打破壁垒是坚持长期主义的结果,这种“超越当下”的格局也值得肯定。
  “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对有勇气的创新多一些耐心,对不完美的探索多一些包容,对看得见、看不见的挑战多一些审慎,对刚刚横空出世的文心一言,这或许是最好的态度。
迷雾剧场
悬疑怎么继续走

  3月16日,爱奇艺迷雾剧场上新《回响》,讲述的是一起刑侦案件与一场家庭婚变双线交叠的悬疑故事。经过三年12部作品培育,“迷雾”作为类型剧剧场已经潜移默化升级了犯罪悬疑这个曾经的小众化题材,不仅持续输出《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谁是凶手》《平原上的摩西》等高水准作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一流的创作者愿意在这里创新和引领行业内容,观众在这里可以期待多种样态和可能性的作品。
  影视制片行业本质上是一个内容创新行业,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必然要几经波折,才能找到合适的方向。这三年来,爱奇艺的迷雾剧场始终不变的就是创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以“悬疑”为主线的不断尝试之中,从风格,到题材,到叙事,到思想。
  从产品的角度说,迷雾剧场作为一个爱奇艺的产品,在这个IP之下,所有的作品都实现了风格样式的“和而不同”。而这恰恰是迷雾剧场继续走下去的最大资本。拨开“迷雾”,透过“剧场”,人们看到的“悬疑”只是表象,创新才是本质。
        (□记者 李梦馨 整理)
短篇小说,
“不倍速观看的最后领地”?

  据文汇报,AI技术巨型魔术表演般的迅猛进展,牵动了文学界对科技未来的想象。围绕“短篇小说的传统资源与当代技艺”主题,上海《小说界》和《思南文学选刊》主办的首届短篇小说论坛上,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提出,“加速时代”的文学身处的传播语境发生变化,受众对文本节奏提出更高要求,“长篇短写”这样强化小说节奏和视觉化的方法,或许会成为一种尝试。
  “好的短篇小说恰恰让人无法倍速去看。相对于长篇,短篇更能体现作者本人的气质。我们喜欢读短篇小说,往往是因为对作者感到亲近,哪怕其中有种种所谓缺陷都没关系。在短篇写作中,小说家个人的魅力要大于小说技术。”评论家张定浩说。
  读者对“好故事”的渴求仍是刚需般的存在。“好短篇越来越像现代或后现代建筑。小说的形式就像砖、瓦、钢筋、玻璃——它们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是分开的,但现在小说的形式也是甚至更是内容。”在评论家木叶看来,好的短篇小说能把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很好,“当你觉得ChatGPT很强悍的时候,看似不动的建筑也有着无限可能。”
一场唐诗音乐会的启示
  据人民日报,最近,西安交响乐团推出的《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直播走红网络,吸引了2300万人次在线观赏。这场音乐会不仅有常规的乐队演奏,还邀请多位艺术家以朗诵、韵白等方式展现唐诗的风采。伴着空灵的古琴声,音乐人用粤语吟诵《春江花月夜》,带来别致的韵律之美;戏曲演员身着戏装登场,将边塞诗的苍凉壮阔演绎得淋漓尽致……如今,乘着创意的翅膀,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的打开方式相遇,展现更加鲜活的模样。
  当前,“文化+科技”成为趋势,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直播等新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段日益丰富、传播范围不断拓展,观众的体验感、代入感进一步增强。科技赋能,让厚重的经典可亲可感,让每一次“一眼千年”都令人心驰神往,今天的人们得以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历久弥新的传统、经典、文物是跨越时空的瑰宝,散发着生生不息的魅力。传统走向现代、古老变得新潮,鲜活灵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贴得更近,唤起人们的文化情怀。期待更多独具匠心的巧思、丰富多样的表达、前沿新颖的形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故纸堆中”走向“聚光灯下”,绽放出更为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彩。
不完美的文心一言
同样未来可期

  据南方日报,文心一言此前被外界定义为“中国版ChatGPT”。从功能来看,它致力于成为知识增强的大语言模型。浪潮既起,迎潮而上,是科技创新的必答题。一方面,能写作文、编代码、创作小说的ChatGPT已经证明,AI生成技术将会重塑搜索格局,必须开辟竞争新赛道;另一方面,未雨绸缪防“卡脖子”,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大语言模型。
然而,这场早早就放出风声的发布会,反响着实有些平淡,甚至夹杂着一丝唱衰、嘲讽的声音。客观地说,文心一言与ChatGPT的差距还很大,但我们仍要多一些鼓励。目前,文心一言具有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数理逻辑推算、中文理解和多模态生成五大能力,虽然潜力有待释放,但仍不失为里程碑式的生产工具。另外,在全球大厂中,百度是第一个做出对标ChatGPT产品的企业,打破壁垒是坚持长期主义的结果,这种“超越当下”的格局也值得肯定。
  “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对有勇气的创新多一些耐心,对不完美的探索多一些包容,对看得见、看不见的挑战多一些审慎,对刚刚横空出世的文心一言,这或许是最好的态度。
迷雾剧场
悬疑怎么继续走

  3月16日,爱奇艺迷雾剧场上新《回响》,讲述的是一起刑侦案件与一场家庭婚变双线交叠的悬疑故事。经过三年12部作品培育,“迷雾”作为类型剧剧场已经潜移默化升级了犯罪悬疑这个曾经的小众化题材,不仅持续输出《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谁是凶手》《平原上的摩西》等高水准作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一流的创作者愿意在这里创新和引领行业内容,观众在这里可以期待多种样态和可能性的作品。
  影视制片行业本质上是一个内容创新行业,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必然要几经波折,才能找到合适的方向。这三年来,爱奇艺的迷雾剧场始终不变的就是创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以“悬疑”为主线的不断尝试之中,从风格,到题材,到叙事,到思想。
  从产品的角度说,迷雾剧场作为一个爱奇艺的产品,在这个IP之下,所有的作品都实现了风格样式的“和而不同”。而这恰恰是迷雾剧场继续走下去的最大资本。拨开“迷雾”,透过“剧场”,人们看到的“悬疑”只是表象,创新才是本质。
        (□记者 李梦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