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卫星火箭产业打造“空天地”发展生态

济南发力空天信息产业逐梦“星辰大海”

2023-02-16 作者: 申红 赵国陆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申红 赵国陆

  2月13日,齐鲁二号、三号卫星按照既定安排继续实施在轨测试,预计到3月初完成包括星间激光通信在内的所有测试,转入日常工作状态。两年前发射的齐鲁一号、四号卫星状态良好,可以长期健康运行。作为济南空天信息产业的先锋队,齐鲁卫星星座迅速在全国叫响。
  2月10日,记者从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济南抢抓国家鼓励前瞻谋划布局空天产业的契机,将空天信息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未来产业,超前谋划布局,逐步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产业体系。2022年成功举办了空天信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率先发起成立空天信息产业联盟。目前整个产业链上企业已经超过200家,并全面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三大领域布局。
  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来看,空天信息技术正在进行全链条科技创新布局,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发展也由“大”变“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空天信息产业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以卫星等空天基础设施为依托,收集、存储、处理、分析来自空天领域的信息,与各领域和行业应用信息深度融合,赋能产业、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
  从齐鲁卫星开始,济南逐梦“星辰大海”,带来空天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后起之秀。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国内一流人才团队,围绕产业链实施创新,完成齐鲁卫星星座一期工程建设;联合香港航科打造国内首个农业卫星星座,两年内发射8颗卫星;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率先部署碳排放监测卫星,首批10颗卫星计划至2025年完成组网,将具备对全球10000个重点目标进行高精度碳排放监测的能力,打造全球首个碳排放监测微小卫星星座;同时4颗黄河卫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由中科卫星(山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的AIRSAT遥感卫星星座,一期工程计划发射21颗卫星,在2025年组网运行,在应急、水利、林业、环保等领域广泛应用。在导航领域,济南市战略布局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162颗卫星今年起陆续分批发射升空,在东部建成大龙堂主接入站,位于高新区的运控中心也落成使用。
  围绕这些“新基建”,济南将空天信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其中,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在卫星关键零部件空间行波管、低空监视服务网等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其中空间行波管试验线是国内首个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装配线,实现稳定批量生产。位于临港片区的济钢空天产业基地一期6座厂房及其配套设施已建设完成,首批企业将陆续进驻,涉及空天信息产业上下游相关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已完善,同步加快后续施工,预计2024年将全部启用,将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为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生态高地。
  为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济南提出,将重点建设卫星总装基地及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平台、大飞机配套及低空监视服务网和行波管、微纳系统项目等重点项目。围绕“东星西箭”的产业布局,在东部加快建设济钢防务卫星总装测试一期项目,实现卫星设计与生产制造的产业化,填补我省在卫星研发、生产、制造、测试和运营产业的空白。在西部推进液体发动机制造和热试车基地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内最大的商业火箭发动机测试平台,满足国内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需求。同时,推动“要素跟着项目走”,构建包括卫星制造、测控、运控、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生态。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已经汇聚上下游企业200余家,产业链协同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正加速崛起。据济南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管圣喜介绍,济南将打造“空天地”立体化发展生态。今年制定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加快打造卫星总装和火箭发动机制造两大基地,争取科技部支持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本报记者 申红 赵国陆

  2月13日,齐鲁二号、三号卫星按照既定安排继续实施在轨测试,预计到3月初完成包括星间激光通信在内的所有测试,转入日常工作状态。两年前发射的齐鲁一号、四号卫星状态良好,可以长期健康运行。作为济南空天信息产业的先锋队,齐鲁卫星星座迅速在全国叫响。
  2月10日,记者从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济南抢抓国家鼓励前瞻谋划布局空天产业的契机,将空天信息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未来产业,超前谋划布局,逐步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的产业体系。2022年成功举办了空天信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率先发起成立空天信息产业联盟。目前整个产业链上企业已经超过200家,并全面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三大领域布局。
  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来看,空天信息技术正在进行全链条科技创新布局,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空天信息产业生态发展也由“大”变“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空天信息产业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以卫星等空天基础设施为依托,收集、存储、处理、分析来自空天领域的信息,与各领域和行业应用信息深度融合,赋能产业、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
  从齐鲁卫星开始,济南逐梦“星辰大海”,带来空天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后起之秀。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国内一流人才团队,围绕产业链实施创新,完成齐鲁卫星星座一期工程建设;联合香港航科打造国内首个农业卫星星座,两年内发射8颗卫星;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率先部署碳排放监测卫星,首批10颗卫星计划至2025年完成组网,将具备对全球10000个重点目标进行高精度碳排放监测的能力,打造全球首个碳排放监测微小卫星星座;同时4颗黄河卫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由中科卫星(山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的AIRSAT遥感卫星星座,一期工程计划发射21颗卫星,在2025年组网运行,在应急、水利、林业、环保等领域广泛应用。在导航领域,济南市战略布局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162颗卫星今年起陆续分批发射升空,在东部建成大龙堂主接入站,位于高新区的运控中心也落成使用。
  围绕这些“新基建”,济南将空天信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其中,济钢防务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在卫星关键零部件空间行波管、低空监视服务网等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其中空间行波管试验线是国内首个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装配线,实现稳定批量生产。位于临港片区的济钢空天产业基地一期6座厂房及其配套设施已建设完成,首批企业将陆续进驻,涉及空天信息产业上下游相关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已完善,同步加快后续施工,预计2024年将全部启用,将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为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生态高地。
  为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济南提出,将重点建设卫星总装基地及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平台、大飞机配套及低空监视服务网和行波管、微纳系统项目等重点项目。围绕“东星西箭”的产业布局,在东部加快建设济钢防务卫星总装测试一期项目,实现卫星设计与生产制造的产业化,填补我省在卫星研发、生产、制造、测试和运营产业的空白。在西部推进液体发动机制造和热试车基地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内最大的商业火箭发动机测试平台,满足国内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需求。同时,推动“要素跟着项目走”,构建包括卫星制造、测控、运控、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生态。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已经汇聚上下游企业200余家,产业链协同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正加速崛起。据济南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管圣喜介绍,济南将打造“空天地”立体化发展生态。今年制定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加快打造卫星总装和火箭发动机制造两大基地,争取科技部支持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